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铁的冶金 /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及系统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粉加热方法及系统

申请号 CN202311551119.3 申请日 2023-11-21 公开(公告)号 CN117802279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2
申请人 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倩霏; 徐利; 吕纪永; 武建荣; 邢峰; 苏存平;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 电磁感应 的入炉 煤 粉 加热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入炉 煤粉 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并生成评价值;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 节点 ,获取当前入炉煤粉 温度 ;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 高炉 ,若不处于,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本 发明 通过入炉煤粉温度和输送管道温度设定多个加热参数,对入炉煤粉进行加热,大幅提升了加热效率,同时根据监测时间节点对入炉煤粉温度进行监测,对加热后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可信度分析,大大提高了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提高了高炉喷煤效率的技术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粉加热方法,应用在电磁加热装置和输送管道上,电磁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套管磁场,金属套管设置在输送管道外壁,磁场设置在金属套管的外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包括:
所述入炉煤粉参数包括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根据所述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评价值A1;
所述输送管道参数包括输送管道内部的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根据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生成管道环境评价值A2;
根据入炉煤粉评价值A1和管道环境评价值A2生成评价值m;
m=A1*c1+A2*c2,其中,c1为入炉煤粉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c2为管道环境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
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所述加热参数包括加热功率p和加热时间t。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包括: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和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和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和第四加热时间t4;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即p=p4,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四预设加热时间t4,即t=t4;
当评价值m处于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即p=p3,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即t=t3;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即p=p2,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即t=t2;
当评价值m处于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即p=p1,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即t=t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包括:
所述实时环境数据包括实时环境温度和实时环境湿度;
根据实时环境温度、实时环境湿度生成加热程度评价值;
根据所述加热程度评价值和当前加热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计算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与加热程度评价值的评价值差值,根据评价值差值与当前加热功率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不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将当前时间节点设定为监测时间节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包括:
获取多个入炉煤粉温度,根据多个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温度数列T,H=(H1,H2…Hn),其中,n为入炉煤粉温度数量,Ti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
生成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对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异常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剔除,得到剔除数量g并生成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K,K=(K1,K2…Kn-g);
将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入炉煤粉温度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进行比对,得到初始对比结果,将初始对比结果进行量化得到第一对比量化值,根据第一对比量化值和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生成第二对比量化值y。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还包括:
所述第二对比量化值y为;
其中,y为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的第二对比量化值,Kiv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初始对比结果的第一对比量化值,其中,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
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大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小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包括:
当可信度大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将第一对比量化值划分为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根据第一类别与第二类别的数量比值对加热功率进行修正;
当可信度小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重新获取入炉煤粉温度并判断当前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包括: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方差生成入炉煤粉温度的初始可信度d,根据异常入炉煤粉温度的剔除数量g生成可信度修正系数s,根据初始可信度d和可信度修正系数s生成可信度q;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一修正系数s1,即s=s1;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二修正系数s2,即s=s2;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三修正系数s3,即s=s3,且s3<s2<s1<1;
所述可信度q为:q=s*d。
9.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系统,应用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用于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设定模块,用于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制模块,用于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粉加热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煤粉进入高炉内燃烧,需经过预热、升温、分解、燃烧等四个阶段,煤粉的初始温度提高可以节省煤粉在高炉内消耗的热量,减少喷煤煤粉对高炉热温度的冷却效应,相当于变相提高了高炉热风温度,利用高炉煤气燃烧后的废烟气作为热源,也可采用热风炉废烟气作为热源,辅助其它高温热源,如燃烧炉烟气、渣沟余热、电磁感应等,通过传热介质将高炉喷煤煤粉加热。
[0003] 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磁感应对入炉煤粉加热时,设定恒定加热功率和时间,不能根据入炉煤粉实际温度调整加热参数,也不能保证入炉煤粉温度的准确性,降低了高炉喷煤效率。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及系统,旨在灵活调整加热参数,保证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提高高炉喷煤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5]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设定多个加热参数,对入炉煤粉进行加热,同时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对入炉煤粉温度进行监测,对监测得到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或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和输送管道温度设定对应的加热参数,大幅提升了加热效率,对加热后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可信度分析,大大提高了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提高了高炉喷煤效率。
[000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应用在电磁加热装置和输送管道上,电磁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套管磁场,金属套管设置在输送管道外壁,磁场设置在金属套管的外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 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0008] 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0009] 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01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包括:
[0011] 所述入炉煤粉参数包括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根据所述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评价值A1;
[0012] 所述输送管道参数包括输送管道内部的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根据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生成管道环境评价值A2;
[0013] 根据入炉煤粉评价值A1和管道环境评价值A2生成评价值m;
[0014] m=A1*c1+A2*c2,其中,c1为入炉煤粉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c2为管道环境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
[0015] 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所述加热参数包括加热功率p和加热时间t。
[0016]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包括:
[0017]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和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和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和第四加热时间t4;
[0018]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即p=p4,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四预设加热时间t4,即t=t4;
[0019] 当评价值m处于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即p=p3,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即t=t3;
[0020]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即p=p2,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即t=t2;
[0021] 当评价值m处于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即p=p1,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即t=t1。
[002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包括:
[0023] 所述实时环境数据包括实时环境温度和实时环境湿度;
[0024] 根据实时环境温度、实时环境湿度生成加热程度评价值;
[0025] 根据所述加热程度评价值和当前加热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0026]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计算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与加热程度评价值的评价值差值,根据评价值差值与当前加热功率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0027]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不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将当前时间节点设定为监测时间节点。
[002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包括:
[0029] 获取多个入炉煤粉温度,根据多个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温度数列T,H=(H1,H2…Hn),其中,n为入炉煤粉温度数量,Ti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
[0030] 生成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
[0031]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对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异常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剔除,得到剔除数量g并生成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K,K=(K1,K2…Kn-g);
[0032] 将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入炉煤粉温度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进行比对,得到初始对比结果,将初始对比结果进行量化得到第一对比量化值,根据第一对比量化值和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生成第二对比量化值y。
[003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还包括:
[0034] 所述第二对比量化值y为;
[0035]
[0036] 其中,y为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的第二对比量化值,Kiv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初始对比结果的第一对比量化值,其中,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
[0037] 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大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小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03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包括:
[0039] 当可信度大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将第一对比量化值划分为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根据第一类别与第二类别的数量比值对加热功率进行修正;
[0040] 当可信度小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重新获取入炉煤粉温度并判断当前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
[004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包括:
[0042]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方差生成入炉煤粉温度的初始可信度d,根据异常入炉煤粉温度的剔除数量g生成可信度修正系数s,根据初始可信度d和可信度修正系数s生成可信度q;
[0043]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
[0044]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一修正系数s1,即s=s1;
[0045]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二修正系数s2,即s=s2;
[0046]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三修正系数s3,即s=s3,且s3<s2<s1<1;
[0047] 所述可信度q为:q=s*d。
[004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系统:
[0049] 获取模,用于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0050] 设定模块,用于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0051]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052]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及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53] 通过设定多个加热参数,对入炉煤粉进行加热,同时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对入炉煤粉温度进行监测,对监测得到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或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和输送管道温度设定对应的加热参数,大幅提升了加热效率,对加热后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可信度分析,大大提高了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提高了高炉喷煤效率。附图说明
[0054]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55]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0057]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58]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9]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60]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方法,应用在电磁加热装置和输送管道上,电磁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套管和磁场,金属套管设置在输送管道外壁,磁场设置在金属套管的外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0061] 步骤S101: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0062] 步骤S102: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0063] 步骤S103: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06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包括:
[0065] 所述入炉煤粉参数包括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根据所述入炉煤粉密度和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评价值A1;
[0066] 所述输送管道参数包括输送管道内部的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根据历史温度平均值和历史湿度平均值生成管道环境评价值A2;
[0067] 根据入炉煤粉评价值A1和管道环境评价值A2生成评价值m;
[0068] m=A1*c1+A2*c2,其中,c1为入炉煤粉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c2为管道环境评价值对应的权重系数;
[0069] 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所述加热参数包括加热功率p和加热时间t。
[0070] 在本实施例中,入炉煤粉密度越大,入炉煤粉温度越低时,入炉煤粉评价值越小,历史温度平均值越低,历史湿度平均值越高,管道环境评价值越小,c1取0.6,c2取0.4。
[007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评价值m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包括:
[0072]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和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和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还设定有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和第四加热时间t4;
[0073]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一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四预设加热功率p4,即p=p4,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四预设加热时间t4,即t=t4;
[0074] 当评价值m处于第二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三预设加热功率p3,即p=p3,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三预设加热时间t3,即t=t3;
[0075] 当评价值m处于第三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二预设加热功率p2,即p=p2,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二预设加热时间t2,即t=t2;
[0076] 当评价值m处于第四预设评价值区间时,设定加热功率p为第一预设加热功率p1,即p=p1,设定加热时间t为第一预设加热时间t1,即t=t1。
[0077]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预设评价值区间对入炉煤粉温度的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进行动态调节,评价值越高说明入炉煤粉温度较高且输送管道内部环境温度较高,加热功率应该越小、加热时间应该越短,即可使入炉煤粉温度达到温度需求。
[0078]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包括:
[0079] 所述实时环境数据包括实时环境温度和实时环境湿度;
[0080] 根据实时环境温度、实时环境湿度生成加热程度评价值;
[0081] 根据所述加热程度评价值和当前加热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0082]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计算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与加热程度评价值的评价值差值,根据评价值差值与当前加热功率设定监测时间节点;
[0083] 当加热程度评价值不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将当前时间节点设定为监测时间节点。
[0084]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历史环境数据设定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当加热程度评价值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说明此时入炉煤粉温度没有达到入炉温度需求,还需进行加热处理,不用进行监测,当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根据评价值差值和当前加热功率设定还需加热时长,并根据还需加热时长对入炉煤粉进行加热,将还需加热时长后的相邻时间节点设定为监测时间节点,若不小于预设加热程度评价值时,直接将当前时间节点设定为监测时间节点,将监测时间节点设定为入炉煤粉温度最接近入炉温度需求的时刻,从而降低监测损耗,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保证电磁加热装置的安全运行。
[008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包括:
[0086] 获取多个入炉煤粉温度,根据多个入炉煤粉温度生成入炉煤粉温度数列T,H=(H1,H2…Hn),其中,n为入炉煤粉温度数量,Ti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
[0087] 生成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
[0088]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平均值ΔT和入炉煤粉温度方差对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异常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剔除,得到剔除数量g并生成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K,K=(K1,K2…Kn-g);
[0089] 将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中的入炉煤粉温度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进行比对,得到初始对比结果,将初始对比结果进行量化得到第一对比量化值,根据第一对比量化值和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生成第二对比量化值y。
[0090]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根据历史入炉煤粉温度进行设定。
[009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还包括:
[0092] 所述第二对比量化值y为;
[0093]
[0094] 其中,y为第二入炉煤粉温度数列的第二对比量化值,Kiv为第i个入炉煤粉温度初始对比结果的第一对比量化值,其中,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当初始对比结果为入炉煤粉温度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时,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
[0095] 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大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当第二对比量化值小于预设对比量化阈值时,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096]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包括:
[0097] 当可信度大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将第一对比量化值划分为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根据第一类别与第二类别的数量比值对加热功率进行修正;
[0098] 当可信度小于预设可信度阈值时,重新获取入炉煤粉温度并判断当前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
[0099]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修正指令时需考虑可信度的取值,当可信度取值较低时,说明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较低,需重新检测并判断,当可信度取值较高时,说明加热效率较低应重新设定加热参数。
[01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别为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对应的入炉煤粉温度,第二类别为第一对比量化值取-1对应的入炉煤粉温度,根据第一类别包含的入炉煤粉温度的数量与第二类别包含的入炉煤粉温度的数量得到数量比值,根据数量比值-加热功率映射表对当前加热功率进行修正,数量比值-加热功率根据历史数量比值以及对应的最佳加热功率进行构建,最佳加热功率为在最短时间内使入炉煤粉温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大大提高了加热效率。
[010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炉煤粉温度的可信度q,包括:
[0102] 根据入炉煤粉温度方差生成入炉煤粉温度的初始可信度d,根据异常入炉煤粉温度的剔除数量g生成可信度修正系数s,根据初始可信度d和可信度修正系数s生成可信度q;
[0103] 预先设定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
[0104]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一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一修正系数s1,即s=s1;
[0105]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二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二修正系数s2,即s=s2;
[0106] 当剔除数量g处于第三预设剔除数量区间时,设定可信度修正系数s为第三修正系数s3,即s=s3,且s3<s2<s1<1;
[0107] 所述可信度q为:q=s*d。
[0108] 在本实施例中,剔除数量越多说明当前监测的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越低,即可信度越低。
[0109]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入炉煤粉加热系统:
[0110]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根据入炉煤粉参数和输送管道参数生成评价值,
[0111] 设定模块,用于根据评价值设定相应的加热参数,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获取当前输送管道内的入炉煤粉温度;
[0112] 控制模块,用于判断入炉煤粉温度是否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若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将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若不处于预设煤粉温度区间,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
[0113]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构思,通过设定多个加热参数,对入炉煤粉进行加热,同时根据输送管道内的实时环境参数设定监测时间节点,根据监测时间节点对入炉煤粉温度进行监测,对监测得到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到判断结果,根据判断结果对当前入炉煤粉输送入高炉或对加热参数生成修正指令,根据入炉煤粉温度和输送管道温度设定对应的加热参数,大幅提升了加热效率,对加热后的入炉煤粉温度进行可信度分析,大大提高了入炉煤粉温度准确性,提高了高炉喷煤效率。
[0114]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