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

申请号 CN200710160261.X 申请日 2007-12-17 公开(公告)号 CN101463733A 公开(公告)日 2009-06-24
申请人 邱垂南; 发明人 邱垂南;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 动能 产生装置,包括有机壳,该机壳一侧设置有固定 齿轮 ,该固定齿 轮齿 形朝内,相对在该固定齿轮内侧设置有活动齿轮,该活动齿轮齿形向外,使该固定齿轮与活动齿轮可相互 啮合 传动,且该固定齿轮与活动齿轮的齿轮比为3∶1;在该机壳内部枢设有传动件,该传动件与机壳之间配置有波司(Bush),且该传动件由活动齿轮带动旋转,并延伸有 输出轴 ;而活动齿轮外侧固定连接有 飞轮 ,使该飞轮与活动齿轮同步转动,该飞轮一端设置有施 力 轴,该施力轴上轴设有 连杆 ,该连杆一端轴设在飞轮施力轴上,其另一端则轴设在汽缸的 活塞 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包括有机壳、固定齿轮、活动 齿轮、传动件、飞轮连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齿轮设置在机壳一侧,其齿形向内,所述活动齿轮罩 设在固定齿轮内侧,其齿形向外,并使该固定齿轮与活动齿轮啮合 传动,且该固定齿轮与活动齿轮的齿轮比为3∶1;所述机壳与传动 件之间设置有波司,使所述传动件枢设在机壳内部而可转动,该传 动件朝活动齿轮的轴心位置穿入并枢设有传动轴,使该传动轴、活 动齿轮皆包含在固定齿轮的体积范围内;所述飞轮固定连接在活动 齿轮外侧,该飞轮一端设置有施轴,所述连杆轴设在施力轴上, 各连杆除一端轴设在飞轮施力轴上,其另一端则轴设在汽缸的活塞 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波司在机壳与传动件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凸缘,使该波司与机壳或 传动件之间以凸缘嵌合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汽缸数相对每一传动轴为三的倍数设置,且三个汽缸互呈120° 的度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汽缸数相对每一组传动轴为三的倍数设置,且每组汽缸可呈多种 角度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每一轨迹的汽缸数可同时配置多数个,使各汽缸具有独立的动力 轨迹行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每一动力行程的施力轴上的汽缸数可同时配置多数个,并分配在 同一轨迹线的不同角度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活塞位于行程始点时,所述传动轴相对于连杆延伸方向预先偏转 有一角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 有调整所述施力轴高度的调节机构,以改变轨迹线,并适用于各种 动力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传动件设置有轴心齿轮,使所述活动齿轮直接啮合轴心齿轮以传 输动力。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到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引擎运作模式如图23所示,当汽缸燃烧时,是由汽缸活塞 x1推动传动件x2带动曲柄轴x3旋转以产生动能输出。但以传动件x2 而言,由于传动件x2的活动方向具有相当大的侧压度,故产生相当大 的侧向分,造成整体动能的损耗;另外,传统引擎在上死点时,其施 力点x4与曲柄轴x3的惯性力量会相互抵消,不仅造成动能的损耗,更 会引起震荡现象,导致引擎损坏,寿命减短。
再者,传统的引擎每一次行程必须经过进气、压缩、爆炸、排气四 项动作,此时曲柄已绕输出轴转动两圈,即每一爆炸行程必须推动引擎 输出两转,故输出扭力较低,因此引擎必须提高转速,或是加大汽缸容 量,方可提供较大的扭力给引擎使用。
现有技术中有许多引擎的改良方案,如图24所示的美国专利US 4,044,629,其曲柄轴5套置在偏心轮8上,该偏心轮8则在外齿轮7中, 当外齿轮7啮合内齿轮15转动时,通过偏心轮8可修正轴心6的施力方 向,以提高引擎效能;又如图25的美国专利US 4,073,196,其中曲柄轴 26以悬臂40a连接外齿轮43a绕行内齿轮44转动,再由外齿轮轴心37 进行动能传输,通过悬臂40a调整轴心37的施力方向,以提高引擎效能。
上述两种现有技术仍无法完全解决传统引擎的侧压损耗与震荡不稳 的缺点。其汽缸每一次爆炸仍须带动引擎输出两转,使该引擎转速、体 积无法缩减,而输出的扭力仍然偏低。
另外,针对结构与引擎近似的「空压机」结构,如图26A所示英国 专利证号GB2297599A的“一种汽缸活塞每上下一次可暂停一次的构造”(A CYLINDER HAVING A PISTON ASSEMBLY CAPABLE OF STOPPING ONCE WHEN HAVING MOVED UP AND DOWN EVERY TIME)的结构图,图26B为相类似专利 的动作图,其具有壳套5,该壳套5内缘设置有内齿轮3,该内齿轮3上 啮合有外齿轮2,该外齿轮2上连接有副曲轴1,该副曲轴1一端则连接 有活塞与连杆6,而外齿轮2以下轴12穿置在主曲轴4传递动能输出, 通过内齿轮3与外齿轮2的转动互补作用,得到活塞与连杆6上下一次 可暂停一次的构造,增加进气储能。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详测的结果,前述空压机结构仅为理论设计,而 欠缺实际测试,如本申请发明人根据图26A、图26B所导出的轨迹图26C, 其中轨迹线d2即表现该图26A的实际轨迹,点p1(三角形)是图26A外齿 轮2绕行内齿轮3圆周180°的施力点A位置,点p3则为360°的施力 点A位置,事实显示,该空压机结构的轨迹线d1在点p1~p3仍有未完 行程,即点p1并非施力点A最低的位置,而是在240°时的点p2(四方 形)位置。换言之,该空压机结构的活塞与连杆6在180°~360°的储能 过程,仍有上下动作,并非如图26A中间三个图例所表现平衡的储能状 态。实际上,该图26A中间三个图例的活塞与连杆6并非等长,否则无 法显示三组活塞与连杆6在同一平高度的假象。因此,该空压机结构 在180°~360°的运行过程中仍有耗能,而无法达成所需的提高储能功 率。
再者,该活塞与连杆6完成一次上下行程时,该外齿轮2需绕行内 齿轮3两周,但事实上,由于内齿轮3与外齿轮2的比例,该外齿轮2 本身已转动三周。即外齿轮2自转三周方能完成一次储能动作,其过程 仍属耗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提高储能功效。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其中轨迹线d1为施力点A下降 的设计,而轨迹线d3~d4则为施力点A上移的设计,因此图26C共产生 四条轨迹线d1~d4。我们发现,无论何种设计,其预设最低位置点p1皆 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实际最低点p2则根据施力点A的位置而有所调整, 即该空压机结构进行“空压机每转动两周方能加压储能一次”的专利特 征时,仍会产生动能的损耗。因此,该空压机结构无法提高有效储能, 而为不成熟的设计。
如图27A、B、C所示,该参考案1具有轴心齿轮31、施力轴51, 以及固定齿轮2和活动齿轮3的啮合点9三处关键点,且固定齿轮2和 活动齿轮3的齿轮比为3:2;当活塞7爆炸动能经连杆6加压于该施力 轴51时,其惯量包括由该施力轴51向该轴心齿轮31方向施压(施力线 01),以及该啮合点9反作用力向该轴心齿轮31方向施压(施力线02)叠 加形成,其叠加后的力量并经由该轴心齿轮31向传动轴齿轮42方向输 出(施力线03),故输出的力量远大于习知结构。而该施力线01与施力线 02之间自然形成有夹角,通过杠杆原理得将力量叠加,亦避免动能损耗。
而该引证1的该连杆6侧压角度变化非常小,使大部份惯量可作为 推动该活动齿轮3与飞轮5旋转的动力,减少侧向分力的浪费,该活动 齿轮3与该飞轮5系朝反方向转动,形成该施力轴51的轨迹线a形状。
因为该引证1的力量配置尚有改善空间,其最主要问题如图27C所 示,其系统运转时,仅由固定齿轮2和活动齿轮3的啮合方式维持稳定, 由于齿轮间的余隙以及运转方式,此啮合固定方法相当不稳,可能产生 震动等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系统精密度以及使用寿命。另外,因该连杆 6所直接加压的施力线01短于反作用力的施力线02,若能加大该施力线 01的幅度,则输出力量可得到更大的效能。况且,该施力线03的长度 短于施力线02,根据杠杆原理,该施力线02必须提供更大的力量,方 能维持传动轴齿轮42的有效输出,使其动力输出效能降低。
另外,又如申请人另一国际专利PCT/CN2006/002106的“动能产生 专置”专利案(参考案2),其通过结构改良,同样提供另一种存在一定缺 陷的解决方案。
如图28A、B所示,该参考案2具有传动轴42、施力轴51,以及固 定齿轮2和活动齿轮3的啮合点9三处关键点,且固定齿轮2和活动齿 轮3的齿轮比为3:2;当活塞7a爆炸动能经连杆6加压于该施力轴51 时,其惯量包括由该施力轴51向该传动轴42方向施压(施力线01),以 及由该啮合点9反作用力向该传动轴42方向施压(施力线02)叠加,其叠 加后的力量并经由该传动件4向该传动轴42方向输出(施力线03),故输 出的力量远大于公知结构;而该施力线01与施力线02之间自然形成夹 角,以利藉由杠杆原理将力量叠加,通过杠杆原理得将力量叠加,亦避 免动能损耗。
通过前述结构,当该活塞7a爆炸时,其动能经该连杆6加压于该施 力轴51上,而该连杆6的侧压角度变化非常小,使大部份惯量可作为推 动该活动齿轮3与一飞轮5旋转的动力,减少侧向分力的浪费;当该活 动齿轮3绕行该固定齿轮2转动时,该活动齿轮3与该飞轮5朝反方向 转动,使该施力轴51形成轨迹线a的形状。
同样地,该引证2在系统运转时,仅由齿轮啮合方式维持稳定,使 系统运转时可能产生震动等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系统精密度以及使用寿 命;而该引证2由连杆6所直接加压的施力线01短于反作用力的施力线 02,若能加大该施力线01的幅度,则输出力量可得到更大的效能。再者, 该施力线03的长度短于施力线02,故该施力线02必须提供更大的力量, 方能维持传动轴42的有效输出,使其动力输出效能仍然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 爆炸行程密集,可在较低的转速下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形成低转速、 高扭力的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 施力轴惯量角度变化较小,减少震荡、分力损耗,提高动能输出。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 通过内外套合方式,在有限空间内配置最多的汽缸,使其整体输出动能 大增。
本发明的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 适用于各种立式、卧式引擎,甚至于空压机结构或其它动力机械。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装置,其 汽缸配置可为多汽缸、多角度、多轨迹线分别运转,使其输出总力大增。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提高输出功率 的动能产生装置,包括有机壳,该机壳一侧设置有固定齿轮,该固定齿 轮齿形朝内,相对在该固定齿轮内侧设置有活动齿轮,该活动齿轮齿形 向外,使该固定齿轮与活动齿轮可相互啮合传动,且该固定齿轮与活动 齿轮的齿轮比为3:1;在该机壳内部枢设有传动件,该传动件与机壳之 间配置有波司(Bush),并由该传动件由活动齿轮带动旋转,经延伸输出 轴以输出动力;而活动齿轮外侧固定连接有飞轮,使该飞轮与活动齿轮 同步转动,该飞轮一端设置有施力轴,该施力轴上轴设有连杆,该连杆 一端轴设在飞轮施力轴上,其另一端则轴设在汽缸的活塞上;这样,当 该汽缸内部爆炸时,令活塞在汽缸壁上往复运动,其动力经由连杆带动 飞轮与活动齿轮旋转,以进行动能输出。
由于该波司结构的设计,使传动件与机壳的结合更为稳定,可承受 高速旋转的压力而不震动,维持产品的正常动能输出与稳定性;而由连 杆加压的施力线强度大幅增加,连带使输出动力较先前技术更为优异; 同时,在本发明的结构特性下,各汽缸行程在同一时间会同时向输出轴 中心方向推进或远离,故各汽缸的配重(飞轮)在任一时间皆能互相维持 平衡,减少震荡与动力损耗。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结构立体图;
图1B为现有直立式汽缸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传动轴结构立体分解视图;
图2A为图2的波司结构例变化图;
图2B为图2的波司结构例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图;
图3A为图3的波司结构例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V6型汽缸配置结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含活塞、连杆的结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V6型双轨汽缸活动轨迹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传动轴结构变化例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传动轴结构变化例侧视图;
图9~图17为本发明的动作顺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运动轨迹分析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施力轴高度调低轨迹分析图;
图20为本发明的施力轴高度更低的轨迹分析图;
图2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正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双组汽缸配置结构侧视图;
图23为习知曲柄轴汽缸的动作示意图;
图24为US 4,044,629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US 4,073,196的结构示意图;
图26A为台湾专利62305的结构示意图;
图26B为台湾专利62305的动作示意图;
图26C为台湾专利62305的轨迹分析图;
图27A、B、C为PCT/CN2005/000992的结构示意图;
图28A、B为PCT/CN2006/002106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壳,2、固定齿轮,3、活动齿轮,4、传动件, 411、波司,412、凸缘,413、余隙,414、凸缘,415、环形槽,416、 凸缘,42、传动轴,43、输出轴,44、波司轴承,45、轴心齿轮,5、飞轮 51、施力轴,6、连杆,7a~7f、活塞,9、啮合点,01,02,03、施力线,a,b,c 轨迹线,s、惯量行程区段,t、轨迹区段,x1、活塞,x2、传动件,x3、曲 柄轴,x4、施力点,d1~d4、轨迹线,p1~p3、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功率的动能产生 装置,主要包括有机壳1、固定齿轮2、活动齿轮3、传动件4、飞轮5 与连杆6。
该固定齿轮2设置在机壳1一侧,其齿形朝内,该活动齿轮3则罩 设在固定齿轮2内侧,其齿形向外,使该固定齿轮2与活动齿轮3可相 互啮合传动,且该固定齿轮2与活动齿轮3的齿轮比为3:1;而该传动 件4枢设在机壳1内部并可转动,以连接输出轴43作为动能输出;该传 动件4与机壳1接触面设置有波司(Bush)411(如图2、图3A),以提高传 动件4转动的稳定性,为防止该波司411受压而偏移,该传动件4外环 设置有凸缘412,使该凸缘412嵌入波司411中,并在该凸缘412与波 司411之间留置有余隙413,可用来填充润滑油,该波司411在与机壳1 之间同样设置凸缘414(如图2A、图2B),以进一步强化结构;该传动件 4朝活动齿轮3的轴心位置穿入并枢设有传动轴42,使该传动轴42、活 动齿轮3皆包含在固定齿轮2的体积范围内,而该活动齿轮3的轴心与 传动轴42接触面设置有波司轴承44以利转动;该飞轮5是固定连接在 活动齿轮3外侧,使该飞轮5与活动齿轮3同步转动;该飞轮5一端设 置有施力轴51,该连杆6则轴设在施力轴51上,各连杆6除一端轴设 在飞轮施力轴51上,其另一端则轴设在汽缸(图未示出)的活塞7a~7f 上,使活塞7a~7f在汽缸壁上往复运动,让活塞7a~7f经由连杆6带动 飞轮5与活动齿轮3旋转,以进行动能传输。
请参阅图1A,前述设计可应用在不同引擎设计中,本实施例是以较 为复杂的V式引擎说明,在该V式引擎确定可行的情形下,其余引擎的 设计即不成问题,例如图1B所示的传统直立式引擎,或其它引擎结构。
请参阅图2A、图2B,前述波司411的造型,也可改为在传动件4 外围设置环形槽415,而在波司411内缘设置凸缘416,同样使该凸缘 416插入环形槽415中定位,而该环形槽415底部可预留余隙以填充润 滑油。同样地,该波司411也可在与机壳1之间设置凸缘414,使该凸 缘插入机壳1内以强化固定。
通过前述的设计,以该活塞7a为例,其是由汽缸内爆炸所产生的动 能带动,经连杆6向施力轴51加压,该飞轮5与活动齿轮3会以传动轴 42为轴进行转动,使该飞轮5与活动齿轮3绕着固定齿轮2内缘旋转, 该输出轴43则可作动力输出。
又如图7、图8所示,其中该传动件4可设置有轴心齿轮45,该活 动齿轮3则直接啮合轴心齿轮45进行传动,故汽缸动力系由活动齿轮3 同步带动轴心齿轮45旋转,经由传动齿轮45进行动力传输。而该活动 齿轮3与轴心齿轮45的齿数可以调整,以变化转动速度,利用得到所需 的速度与力量,以适合不同的使用目的。
根据前述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的传动方式如图9至图17所示,其 以该活动齿轮3直接啮合轴心齿轮45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具有传动轴 42、施力轴51,以及固定齿轮2和活动齿轮3的啮合点9三处关键点; 当活塞7a爆炸动能经连杆6加压于施力轴51时,其惯量包括由该施力 轴51向该传动轴42方向施压(施力线01),以及由该啮合点9反作用力 向该传动轴42方向施压(施力线02)叠加形成,并将叠加后的力量由传 动件4向该传动轴42方向施压(施力线03),故输出的力量远大于公知 结构;而该施力线01与施力线02之间形成有夹角,以利用杠杆原理将 力量叠加,而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其施力线01大于施力线02,较图24A、 B、C与图25A、B的现有技术可以提供更大的输出力量;又,该施力线 03的长度远大于图24A、B、C与图25A、B的现有技术,根据杠杆原理 得知,轴心施力臂愈长的工具,其输出力量愈大,使输出轴43输出动力 更大。
根据前述结构所述,当活塞7a爆炸时,其动能经连杆6加压于施力 轴51上,而该连杆6的侧压角度变化非常小,使大部份惯量可作为推动 活动齿轮3与飞轮5旋转的动力,减少侧向分力的浪费;当活动齿轮3 绕行固定齿轮2转动时,该活动齿轮3与飞轮5是朝反方向转动,使该 施力轴51形成如图18轨迹线a的形状。
根据前述轨迹线a的描述,本发明可形成多汽缸、多角度与多轨迹 的配置模式,如图5、图6所示为一个六汽缸引擎,其汽缸配置相对每 一传动轴齿轮42方向配合有两个,各汽缸以传动轴42为轴承60°配置, 使其呈现如图6的轨迹线分布,由于各施力轴51具有单独的轨迹线,故 运作时可平稳进行且不会发生撞击,且各汽缸的动力具有加乘效果。
前述六汽缸引擎包括有四个传动轴42旋转方向,故汽缸配置如图5 中的活塞7a、7c、7e位置,各传动轴42的汽缸互呈120°配置,即每 一汽缸担负三分之一的动能输出;当第一汽缸开始爆炸行程时,其活塞 7a在上、下行程间活动的轨迹线a变化如图9至图11所示,此惯量路 径产生如图18所示的惯量行程轨迹区段s,此惯量行程轨迹区段s近似 直线,可将连杆6的大部份惯量施予活动齿轮3转动,减少侧向分力的 损耗;而当活塞7a到达行程末端减缓活动时,其轨迹线a变化如图12 所示,进入如图18的轨迹区段t,此时该连杆6会偏向第二汽缸处推进, 对第二汽缸进行压缩;然后该第二汽缸进入爆炸行程如图13至图17, 使该第二汽缸的活塞7c对第三汽缸进行压缩,此时第一汽缸的活塞7a 倒退以进行排气;如此,当活塞7产生最大惯量推力时,可将大部份惯 量推力施予活动齿轮3进行转动,故可大幅提高本发明的动能输出。前 述活塞7b、7d、7f则形成另一动力行程,其轨迹线与7a、7c、7e相差 60°角度。
同时,无论汽缸如何配置,请参考图6的轨迹线,各汽缸行程在同 一时间会同时向输出轴43中心方向推进或远离,故各汽缸的配重(飞轮 5)在任一时间皆能维持平衡,减少震荡与动力损耗。
再者,传统引擎必须进行进气、压缩、爆炸、排气四项动作来完成 一次行程,即引擎每输出一转仅为1/2次爆炸的力量,故引擎转速要更 快,且输出扭力较低;而本发明每一动力行程系同时配置三个汽缸,各 汽缸依序进行爆炸,即每次爆炸仅转动120°,其力量相当庞大,加上 本发明损失动能较低,故本发明可达到低转速、高扭力的功能。
另外,如图18、图19所示,经由前述完成的本发明提高输出功率 的动能产生装置,主要是应用在不同的需求上,具有调整施力轴高度的 调节机构,其中通过改变施力轴51的高低度,例如图19的施力轴51 即略低于图18,可以改变轨迹区段t的变化,反之亦然,通过可视需求 改变其轨迹线a、b的变化。
又如图20所示,将该施力轴51的高度降得更低,则本发明也可由 其它动力装置推动传动轴42旋转,再将动力经由活动齿轮3、飞轮5、 施力轴51、连杆6,最后由活塞7a压缩汽缸进行能量输出,即应用在空 压机结构中,让动能得输回活塞7进行压缩输出能量。又,本发明的汽 缸数是以三的倍数量设计,若减少其数量,使其平衡感下降,则会产生 震动效果,也可应用在按摩椅或震动装置等结构中。当然,也可如图17 所示因施力轴51高度调低形成如图20的轨迹线c,根据使用者需要来 定。
请参阅图21、图22所示,本发明的汽缸以及其活塞7a~7f、连杆6 相对每一传动轴42系以三的倍数设置,如图6汽缸结构,可分配成两组 对称并转动180°角设置在机壳1两端,并使相对称的汽缸进行相同的 行程,通过平衡并加倍力量旋转活动齿轮3,此结构适用于汽缸平躺的 立式引擎,故本发明可适用于各种立式、卧式引擎甚至于空压机、压缩 机中。
另外,前述活塞7a位于行程始点时,该传动轴42或轴心齿轮46(啮 合点9),得相对于连杆6向施力点51延伸方向预先偏转有一角度,使 该施力线01与施力线02之间形成夹角,使施力线01与施力线02产生 力量叠加效果。
根据前述的实施例,本发明较现有技术请参阅图18与图24A、B、C 与图25A、B的公知结构比较,本发明的3:1齿轮比与前述现有专利的 3:2齿轮比的实际应用情形,其主要差异性有二:
其一是具有波司设置,使传动件4得以稳定固定在机壳1内,得在 高速巨大压力的情形下,维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不必要的震动损 耗,可维持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二在于施力线变化,由图中得知,本发明的主要施力线01较反作 用力施力线02为长,此意味汽缸经由连杆6传递到输出轴43的力量更 大,故得到较高的输出动力;同时该施力线03的长度远大于现有技术, 根据杠杆原理得知,施力臂愈长的工具,其输出力量愈大,使输出轴43 输出动力更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结构下,无论汽缸如何配置,各汽缸行程在同一 时间会同时向输出轴43中心方向推进或远离,故各汽缸的配重在任一时 间皆能维持平衡,也可减少震荡与动力损耗。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 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 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保护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