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摄影 / 数码相机 /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

阅读:538发布:2020-05-12

IPRDB可以提供数码相机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的数码相机具有:镜头组(34a,35a),其使沿着第1光轴入射的被摄体光向与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并使该光束成像到位于第2光轴的摄像元件上;驱动力产生部件(42,43,43a,57),其驱动护罩部件(51),遮挡或允许沿着第1光轴的入射光束;以及相机主体,其配置有光学壳体(4)、收存光学壳体(4)使其仅能够向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以及护罩部件(51),并具有将驱动力产生部件(42,43,43a,57)的驱动力传递到护罩部件(51)的驱动力传递部件(50),该数码相机构成为即使由于冲击而使光学壳体(4)在收存部的内部向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变位,也能够维持驱动力产生部件(42,43,43a,57)与驱动力传递部件(50)的连接关系。,下面是数码相机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数码相机,其特征在于,该数码相机具有:

具有镜头组和驱动力产生部件、整体呈扁平形状的光学壳体,该镜头组使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并使已反射的上述被摄体光成像到位于上述第2光轴上的摄像元件上,该驱动力产生部件产生驱动上述镜头组的驱动力,并且产生用于驱动护罩部件的驱动力,该护罩部件在遮挡沿着上述第1光轴入射来的上述被摄体光的位置和允许沿着上述第1光轴入射来的上述被摄体光入射的位置之间移动;

相机主体,其配置有收存具有上述镜头组和上述驱动力产生部件的上述光学壳体使其仅能够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以及上述护罩部件,并且具有将来自上述驱动力产生部件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护罩部件的第1驱动力传递部;以及冲击吸收机构,其设在上述相机主体的上述收存部的内面部分与上述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上述第1驱动力传递部具有轴部件和卡合该轴部件的孔部,当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相机主体的上述收存部的内部仅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该轴部件与上述光学壳体一起移动;

上述轴部件和上述孔部以仅能够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滑动、能相对于上述第2光轴方向一起旋转的方式进行卡合;

该数码相机构成为,即使在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收存部的内部仅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也能够维持上述轴部件和上述孔部的连接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力产生部件具有用于驱动上述镜头组的第1凸轮部和用于向上述轴部件传递驱动力的第2驱动力传递部,上述第1驱动力传递部具有第2凸轮部,在经由上述第2驱动力传递部向上述轴部件传递驱动力时从该轴部件向该第2凸轮部传递驱动力来驱动上述护罩部件,上述第2凸轮部形成为,在通过上述第1凸轮部驱动上述镜头组时,不向上述护罩部件传递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码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部件和上述孔部的连接部分的长度被设定成比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相机主体的上述收存部的内部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的该光学壳体移动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数码相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吸收机构是将具有弹性的薄平板状的冲击吸收部件夹持在2块薄板部件之间而形成的,上述薄板部件中的一方固定设置在上述收存部的内面部上,上述薄板部件中的另一方固定设置在上述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上。

说明书全文

数码相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折弯光学系统和收存在相机主体内部的镜头护罩部件的数码相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具有由多个光学镜头等构成的镜头镜框单元、以及包含对通过光学镜头而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单元等的数码相机被广泛地应用。 [0003] 使用者为了能够时常携带移动、并无论任何场所都可以随意地使用,而一直期望这些数码相机设备整体的小型化。
[0004]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时常携带数码相机行走时,多发生例如数码相机在携带行走中因失误而滑落、或者无意间与墙壁等碰撞之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这种数码相机是极其精密构成的设备,因而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时,该外力的影响有时波及到内部结构体,由此很有可能使内部结构体发生破损或故障。
[0005] 因此,在现有的数码相机等小型设备中,为了应对落下等冲击而构成为可使设备主体内的内部结构体移动的结构、并且还构成在该可移动的内部结构体的外表面与设备主体的内面之间设置有缓冲部件这样的浮动构造,该数码相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30607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8098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40503号公报等中提出了各种方案。
[0006] 在这种浮动构造的小型设备中,当外力引起的冲击力施加给设备主体外部时,缓冲部件被压缩,因而吸收该冲击力。
[0007] 上述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是具有保持相机单元且划定轮廓的主体壳体的移动电话等,该设备构成为,为了缓解 通过主体壳体施加给相机单元的冲击力,在单元壳体与主体壳体之间、即在分别沿着镜头的移动方向(光轴方向;X轴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的面上设置缓冲部件。另外,在该公报记载的设备中,作为使设在相机单元上的摄影光学系统沿导轴移动的驱动部件,采用了凸轮部件。 [0008] 上述日本特开2005—306078号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是设置在汽车室内的仪表盘上的车载用播放器装置,该设备构成为,在组装进仪表盘内的外壳体与放置于该外壳体内的装置主体之间设置缓冲部件。
[0009] 上述日本特开2006—80987号公报和上述日本特开2006—40503号公报公开的小型设备构成为,在可自由拆卸地收存设备主体内所收存的盘状记录介质盒的槽部的外表面与另一内部结构体之间设置缓冲部件。
[0010] 不过,在上述日本特开2003—258971号公报公开的部件中,由于在分别沿着镜头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的面上配设缓冲部件,因而在朝镜头移动方向(X轴方向)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施加给缓冲部件的力成为按压力和剪切力。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被压缩时的斥力和剪切力的效力相互抵消。 [0011] 并且,在数码相机等中,构成为将具有光学镜头等的光学壳体收存在相机主体内部,而该光学壳体针对镜头移动方向(X轴方向)以外的方向、即Y轴方向和Z轴方向,通过相机主体等来确保对外部冲击力的强度。另一方面,光学壳体内的光学镜头构成为,例如为了进行对焦动作和变倍动作等而朝规定方向(光轴方向)自由移动。这样的结构尤其是在有沿光轴方向的外力施加到光学壳体的情况下,对于其强度是不利的。另外,如上所述在借助缓冲部件的压缩力吸收冲击的部件中,还考虑到伴随缓冲部件的压缩而产生的斥力给光学壳体带来影响。
[0012] 而且,在设备内面设置缓冲部件的情况下,设备内部的空间需要有缓冲部件的厚度。尤其,从必须可靠地确保光学镜头移动的方向即光轴方向的尺寸的情况来看,还具有这样的问题,当在沿着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面上设置有缓冲部件时,导致其长度方向大型化。
[0013] 另一方面,在通过使缓冲部件压缩来吸收冲击的部件中,缓冲部件的厚度有助于冲击吸收性,具有缓冲部件越薄则其效果就越差的倾向。
[0014] 与之相反,在携带使用的数码相机等中,由于始终要求设备主体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因而还具有这样的问题,即:难以达到确保在设备主体与内部结构体之间配设具有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的缓冲部件的空间的状况。
[0015] 另一方面,在数码相机中存在具有镜头护罩部件的数码相机,该镜头护罩部件构成为,在相机不使用时配置在保护摄影用的光学镜头的最前面的关闭位置,而在相机使用时自由移动到从摄影用光学镜头的最前面移开的打开位置。该镜头护罩部件是利用由电动机等动力源和齿轮系统等动力传递部件构成的驱动部件来进行开闭动作的。 [0016] 在这种具有该镜头护罩部件的现有数码相机中,还考虑到在来自外部的冲击施加到相机主体、而且该冲击的影响波及到镜头护罩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导致镜头护罩部件的配置发生偏移。
[0017]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通过将镜头护罩部件设定成比摄影用的光学镜头最前面的区域大来覆盖些微偏移等的对策。
[0018] 然而,具有这样的问题,即:将镜头护罩部件设定得过大,而阻碍了应该配设该部件的相机主体的小型化。
[0019] 发明内容
[0020]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数码相机,即:当冲击施加给相机主体时,相对于相机主体可缓解对光学壳体和配置在相机主体侧的镜头护罩部件的冲击。
[0021] 概略地说,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数码相机具有:具有镜头组和驱动力产生部件、整体呈扁平形状的光学壳体,该镜头组使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正交的第2光轴方向反射,并使该已反射的被摄体光成像到位于第2光轴的摄像元件上,该驱动力产生部件产生驱动上述镜头组的驱动力,并产生用于驱动护罩部件的驱动力,该护罩部件在遮挡沿着上述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的位置以及允许沿着上述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入射的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相机主体,其配置有收存具有上述镜头组和上述驱动力产生部件的上述光学壳体使其仅能够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滑动的收存部、以及上述护罩部件,并具 有将来自上述驱动力产生部件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护罩部件的第1驱动力传递部;以及冲击吸收机构,其设在上述相机主体的上述收存部的内面部分与上述扁平的光学壳体的外表面部分之间,上述第1驱动力传递部具有轴部件和卡合该轴部件的孔部,当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相机主体的上述收存部的内部仅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该轴部件与上述光学壳体一起移动;上述轴部件和上述孔部以仅能够向上述第2光轴方向滑动、能相对于上述第2光轴方向一起旋转的方式进行卡合;该数码相机构成为,即使当由于冲击而使上述光学壳体在上述相机主体收存部的内部仅向第2光轴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也能维持上述轴部件和上述孔部的连接关系。 [0022]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这样一种具有镜头护罩机构的数码相机,即:在将来自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一部分用于驱动镜头护罩部件驱动的数码相机中,当对相机主体施加冲击时,能够使光学壳体相对于相机主体移动以缓解冲击,并且即使该光学壳体移动也不会给上述移动带来影响,上述驱动部件对在包含镜头镜框单元的光学壳体上配置的镜头等进行驱动。
[0023]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示出数码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5] 图2是示出数码相机的背面的后视图。
[0026] 图3是概略示出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相对于相机主体的配置状态的要部放大图。 [0027] 图4是示出数码相机的相机主体和光学壳体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8] 图5是将配设在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的冲击吸收部件进行分解示出的要部分解立体图。
[0029] 图6是示出在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前表面安装了镜头护罩部件和冲击吸收部件的状态的组装图。
[0030] 图7是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部位,是图6的VII-VII剖面图。
[0031] 图8是表示取下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中的光学壳体的外观立体图。 [0032]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中的镜头护罩部件的配置图。 [0033] 图10是表示取下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壳体中的镜头框单元和镜头护罩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0034]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中的护罩凸轮、第2框凸轮和第3框凸轮的凸轮展开图。
[0035]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中的镜头护罩驱动单元的冲击吸收机构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0036]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8] 首先,使用图1~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另外,图2中破开数码相机背面侧的一部分而示出设在内部的光学壳体的配置。
[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数码相机1主要由以下部件等构成,即:呈大致长方体的箱形状的相机主体;安装在该相机主体的内部的整体呈扁平形状的光学壳体4等和各种单元、电路等内部结构体;以及配设在相机主体表面上并与内部结构体连接的各种操作部件(14,15)。
[0040] 并且,光学壳体4(在图8中详述)主要由折弯光学系统以及包含快门和镜头驱动装置等的镜头镜框单元构成。另外,折弯光学系统使沿着第1光轴入射来的被摄体光向与该第1光轴O1正交的第2光轴O2方向折弯,并使光学被摄体像成像在配置于该第2光轴O2上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
[0041] 并且,如图1所示,在使前面盖部件2和背面盖部件3组合的状态下,通过使用螺钉等连接部件将盖部件2、3的四角部位相互固定设置来使相机主体形成为箱形状。在该情况下,前面盖部件2形成为覆盖前表面、两侧面、上表面、底面的形状,并且背面盖部件3形成为主要覆盖背面侧的形状。而且,光学壳体4可移动地配置在该相机主体内部的规定部位。
[0042] 在背面盖部件3上设有:在摄影和再现时进行应执行的各种操作输入时使用的多个操作部件13、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部16。作为操作部件13例如有变焦用的T按钮和W按钮、动作模式设定按钮、摄影和再现动作切换按钮、菜单显示操作按钮、摄影区域切换按钮(近拍按钮)、闪光灯模式切换按钮、自动定时器按钮、曝光校正切换按钮等。 [0043] 并且,在背面盖部件3的大致中央部开设有显示窗16a(参照图4),以使显示部16的显示可向外部露出。而且,在相机主体的上表面侧配设有快门按钮14、电源操作按钮15等操作部件。
[0044] 在前面盖部件2上开设有用于使光束入射到设在该相机主体内部的光学壳体4(图1中未作图示)的摄影用窗2d和闪光发光装置的发光用窗2e等。
[0045] 在这样构成的相机主体的内部空间内,在各个规定部位上配设有光学壳体4和显示装置等多个内部构成单元、形成各种电路的多个电路基板和电部件(例如图4所示的主基板18和闪光灯电容器)等。
[0046] 光学壳体4整体形成为扁平形状,并具有镜头镜框单元,该镜头镜框单元由构成折弯光学系统的多个光学镜头及其镜头保持框等构成。相对于该光学壳体4,从前面盖部件2的摄影用窗2d(参照图1)沿着第1光轴O1入射来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通过棱镜(参照图8)向与第1光轴O1正交的方向折弯,并被引导到配设在折弯后的第2光轴O2上、即光学壳体4的底面侧的摄像元件25(参照图3)侧,光学被摄体像成像在该摄像元件25的受光面上。另外,光学壳体4的主要结构的详情在后面描述。
[0047] 在光学壳体4上,除了上述构成部件以外,例如还一体地构成有快门单元、驱动该快门单元的快门驱动电动机、对焦电动机、变焦电动机、将这些各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各规定部位的驱动力传递部件、具有镜头护罩部件51(参照图6)的镜头护罩单元、安装了摄像元件25(参照图3)的电基板等,这些部件可朝光轴O2方向一体地移动。 [0048] 在数码相机1的相机主体的内部中,该光学壳体4如图2所示地配设到偏向相机主体内部的一个侧面的规定部位。另外,光学壳体4在相 机主体内部中的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可以配设在相机主体内部的大致中央部分。
[0049] 并且,如图3所示,在数码相机1的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的用斜线所示的框内的部位形成有收存部2x,在可允许仅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光学壳体4滑动自由地收存在该收存部2x内。
[0050] 该收存部2x相应于光学壳体4的外形形状带有级差地形成在数码相机1的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并夹着光学壳体4的第2光轴O2于两侧设有支撑部2f、2g、2h、2i。在该收存部2x内配置有光学壳体4的状态下,光学壳体4的四角的附近部位、即图3所示的标号4f、4g、4h、4i的部位与这些支撑部2f、2g、2h、2i面接触。
[0051] 即,由于光学壳体4的四角附近的部位4f、4g、4h、4i的各方与收存部2x的支撑部2f、2g、2h、2i面接触,因而光学壳体4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在被允许仅向沿着第
2光轴O2的方向滑动的状态下被支撑,而且被限制向与第2光轴O2正交的方向即图4所示的Y轴方向的移动。
[0052] 而且,在该光学壳体4的背面侧的外表面配设有板状压紧部件21(参照图4),该板状压紧部件21使用多个小螺钉31(参照图4)被止动固定到设在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侧的固定部2j、2k、21上。即,光学壳体4在配置于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的状态下,以被夹持在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与板状压紧部件21之间的形式来进行配设。因此,光学壳体4被限制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即图4所示沿Z轴的方向的移动。
[0053]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光学壳体4的前表面侧配设有冲击吸收机构26。该冲击吸收机构26具有:冲击吸收部件24、以及夹持该冲击吸收部件24的第1、第2薄板部件22、23。冲击吸收部件24由具有弹性的丁基系橡胶部件等构成,并形成为薄平板状。
并且,第1、第2薄板部件22、23由金属或树脂等构成,使用该两薄板部件22、23来夹持冲击吸收部件24的前后面。另外,该冲击吸收部件24的两面使用粘接剂等粘接固定在各薄板部件22、23上。
[0054] 该冲击吸收机构26配置在配置于相机主体的收存部2x内的光学壳 体4的外表面(前表面)和与其对置的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的收存部2x之间。更详细地说,第1薄板部件22在光学壳体4与前面盖部件2之间使用小螺钉32(参照图4)止动安装到光学壳体4的前表面上。并且,第2薄板部件23固定在前面盖部件2的相机主体侧的收存部2x的规定部位上。另外,在冲击吸收机构26组装到光学壳体4上的状态下,第2薄板部件23在夹住第2光轴O2而对置的两侧边缘形成有切口部23m、23n。
[0055] 与此相对,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的内面侧,当组装有冲击吸收机构26的光学壳体4处于被收存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相机主体侧)的状态时,在与切口部23m、23n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卡定突部2m、2n。
[0056] 由此,在将安装有冲击吸收机构26的状态的光学壳体4收存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的状态下,第2薄板部件23的切口部23m、23n分别被卡定在收存部2x的卡定突部2m、2n上。由此,第2薄板部件23在被限制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图4的X轴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被固定到前面盖部件2上。
[0057]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2薄板部件23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形成有多个孔部。这些孔部用于在将冲击吸收部件24和第2薄板部件23之间粘接固定时排出多余的粘接剂等。 [0058] 如上所述,冲击吸收机构26配设在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收存部2x内)与光学壳体4的前表面(至少一个外表面)之间,因此例如当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光学壳体4在数码相机1的相机主体内部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可借助在相机主体的内面部分(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的内面与光学壳体4的外表面部分之间)即与光学壳体4的前表面之间产生的第2光轴O2方向的剪切力来吸收冲击。 [0059] 换句话说,冲击吸收部件24如上所述由具有弹性的橡胶系部件构成,因而在施加了剪切方向、即沿光学壳体4的第2光轴O2的方向(沿图4的X轴的方向;光学镜头移动的方向)的外力(另外,包含X轴方向的分力)的情况下,冲击吸收部件24进行剪切变形而使光学壳体4相 对于相机主体(前面盖部件2)向相同方向(沿第2光轴O2的方向,即沿X轴的方向)相对地稍微移动。
[0060] 然后,在该情况下,将光学壳体4相对于前面盖部件2的内面的配置规定成,在图2、图3的标号A、B所示的部位、即光学壳体4的移动方向(第2光轴方向)的两端部与相机主体内面之间的规定部位上形成少许的空隙。借助该空隙A、B,可允许光学壳体4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沿X轴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避免光学壳体4与相机主体干扰的情况。
[0061] 另外,该空隙A、B是考虑到由冲击吸收部件24的材料决定的弹力、剪切方向的冲击吸收力、光学壳体4的重量、数码相机1自身的重量、及由冲击等而施加的外力力量等各种要因而设定的。
[0062] 但是,关于空隙A、B在考虑到例如光学壳体4的移动量的情况下,应该确保充分的尺寸,不过在假定有更大的冲击力量等的情况下,应确保过宽的间隙尺寸,从而无法达到使相机主体小型化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与装置的小型化相合。故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小型相机等中,分别确保约1[mm]左右来作为空隙A、B的尺寸。 [0063] 另外,冲击吸收部件24可以配置在光学壳体4的背面侧与板状压紧部件21之间,也可以配置在光学壳体4的前表面和背面双方上。
[0064] 下面,使用图6和图8~图10来说明镜头护罩部件和光学壳体4的详细结构。 [0065]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数码相机1上设置的光学壳体4的上部连接固定有第1镜头保持框30,在该第1镜头保持框30上配置有棱镜30a,该棱镜30a接收从前面侧入射的光束,并将其第1光轴O1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即光学壳体4的底面侧引导。
[0066] 作为该光学壳体4的主要构成部件,主要由以下部件等构成,即:使入射光束的光轴折弯的棱镜30a和保持该棱镜30a的第1镜头保持框30;镜头框单元;具有快门装置等的快门框39;固定设置在该快门框39上并驱动快门装置的快门驱动电动机40;将该快门驱动电动机40的驱动力传递到快门框39的快门装置的快门驱动部件(未作图示);驱动对焦 用的镜头组的对焦电动机41;将该对焦电动机41的驱动力传递到对焦用镜头组的对焦驱动部件(未作图示);具有镜头护罩部件51(如后所述。参照图6、图9等)的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驱动变焦用的镜头组和镜头护罩部件51的变焦电动机42;将该变焦电动机42的驱动力传递到变倍用镜头组的驱动力产生部件;以及安装了摄像元件25的电基板。 [0067] 另外,上述的镜头框单元由以下部件等构成,即:用于使被摄体像成像在规定位置的多个光学镜头组(34a,35a,36a)和保持构成各镜头组的光学镜头的多个镜头保持框(34,35,36);以及将各镜头保持框(34,35,36)保持成向沿着光轴O2的方向移动自由的多个轴部件(37,38)。更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镜头框单元由以下构件等构成,即:第1镜头保持框30,其保持包含向前表面配设的保护镜头的第1镜头组(未作图示)和棱镜30a等并固定设置在相机主体上;第2镜头保持框34,其保持可向图8的箭头X方向、即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移动的可动镜头组即第2镜头组34a;第3镜头保持框35,其保持可向相同方向移动的第3镜头组35a;第4镜头保持框36,其保持第4镜头组36a;第1支撑轴37,其滑动自由地与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35嵌合,与第4镜头保持框36提供旋转停止的功能并且向第2光轴O2方向引导;第2支撑轴38,其与第4镜头保持框36嵌合在固定部36c的孔中,与第3镜头保持框35提供旋转停止的功能并且向第2光轴O2方向引导;第1弹簧45,其一端被卡定在第2镜头保持框34的固定部34b上,另一端被卡定在第3镜头保持框35的固定部35b上,并且被张紧于该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35之间;第2弹簧46,其一端被卡定在光学壳体4的固定部4c上,另一端被卡定在第
4镜头保持框36的固定部36c上,并且被张紧于该第4镜头保持框36与光学壳体4之间;
以及快门单元,其固定设置在第2镜头保持框34与第3镜头保持框35之间。 [0068] 而且,在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35上分别设有凸轮销(未作图示),该凸轮销由设在后述变焦驱动凸轮轴43a(参照图10等)上的凸轮驱动。
[0069] 另外,在第2镜头保持框34的不与第1支撑轴37嵌合的另一端侧 设有突状的被引导部(未作图示),在光学壳体4的固定壁部4d上,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设有槽部(未作特别图示),通过将该被引导部引导至槽部(均未作图示),来引导第2镜头保持框34向第2光轴O2方向的移动,并限制第2镜头保持框34绕第1支撑轴37的旋转。 [0070] 第3镜头保持框35的一端侧与第1支撑轴37滑动自由地嵌合,另一端侧被引导成不绕第2支撑轴38旋转,第4镜头保持框36的一端侧被引导成不绕第1支撑轴37旋转,另一端侧的固定部36c与第2支撑轴38滑动自由地嵌合。另外,第4镜头保持框36借助来自对焦电动机41的驱动力由未作图示的驱动机构在对焦时驱动。
[0071] 并且,使用第1弹簧45借助压缩方向的弹力将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35向沿着光轴O2的方向、即图8中上方进行施力,而且,对分别设在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35上的各凸轮销(未作图示)以对设在变焦驱动凸轮轴43a上的作为第1凸轮部的第2框凸轮43b和第3框凸轮43c按压的方式进行施力。并且,第2弹簧
46将第4镜头保持框36相对于光学壳体4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即图8中上方进行施力。
[0072] 下面,使用图8~图13对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数码相机1中的驱动力产生部件和驱动力传递部件涉及的结构进行详述。
[0073] 图8、图10的标号42是变焦电动机,43是减少变焦电动机42的旋转驱动力的减速单元,43a是借助由减速单元43减少的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的变焦驱动凸轮轴。 [0074] 在该变焦驱动凸轮轴43a上设有向第3镜头保持框35和第4镜头保持框36传递驱动力的第2框凸轮43b和第3框凸轮43c。并且,在该变焦驱动凸轮轴43a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向最终输出齿轮即后述的第2护罩齿轮56(第2齿轮)传递驱动力的第1护罩齿轮57(第1齿轮)。
[0075] 来自第1护罩齿轮57(第1齿轮)的驱动力被传递到第2护罩齿轮56(第2齿轮),并通过固定设置有该第2护罩齿轮56的护罩凸轮轴55传递到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以规定的顺序控制变焦电动机42,使镜头护罩部件51开闭。
[0076] 如图9所示,驱动上述的镜头护罩部件51的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配设在第1镜头保持框30附近的相机主体上,来自变焦电动机42的驱动力通过第1护罩齿轮57(第1齿轮)传递到该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
[0077] 如图10所示,该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具有:第2护罩齿轮56(第2齿轮),其与第1护罩齿轮57(第1齿轮)啮合;护罩凸轮轴55,其固定设置有该第2护罩齿轮56并配置在作为光学壳体4的一部分的固定部4a上,其被配置成可相对于该固定部4a旋转且可向第2光轴O2方向移动;作为第2凸轮部的护罩凸轮部件58,其配置在相机主体上,并具有以不能旋转且能够向光轴O2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护罩凸轮轴55的前端部55a嵌合的孔部54a;以及护罩操作杆52,其接受来自该护罩凸轮部件58的驱动力而转动。另外,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的各个结构设在相机主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前面盖部件2)上。 [0078] 然后,由该变焦电动机42、减速单元43、变焦驱动凸轮轴43a以及第1护罩齿轮57构成驱动力产生部件,由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构成驱动力传递部件。
[0079] 镜头护罩部件51固定设置在构成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的一部分的护罩操作杆52上。然后如图9所示,镜头护罩部件51构成为借助护罩操作杆52在遮挡设于数码相机1的前面盖部件2上的摄影用窗即开口2d(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图9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与打开该开口2d的位置(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之间移动。
[0080] 下面,使用图12、图13更详细地说明上述的护罩凸轮轴55和护罩凸轮部件58。 [0081] 在护罩凸轮轴55的与护罩凸轮部件58相反侧的另一端部55b固定设置有E环55c。该E形环55c用于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护罩凸轮轴55与光学壳体4一起朝第2光轴O2方向移动时从光学壳体4脱开。
[0082] 并且,在护罩凸轮轴55的第2护罩齿轮56与E环55c之间形成有防脱法兰4a1。该防脱法兰4a1安装到在作为光学壳体4的一部分的固定部4a上形成的凹部4a2。通过将法兰4a1安装在凹部4a2上,护罩凸轮轴55能够相对于固定部4a旋转且可向第2光轴O2方向移动地被支撑。 在该情况下,E环55c的背面(固定部4a的前端部侧的面)与凹部4a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凹部4a2的底面与光学壳体4的固定部4a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E长。
[0083] 另一方面,在护罩凸轮部件5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护罩凸轮53,在插入护罩凸轮轴55的另一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54a。护罩操作杆52的凸轮从动件52b以沿凸轮移动的方式与该护罩凸轮53接触。因此,当护罩凸轮部件58借助护罩凸轮轴55旋转时,护罩凸轮53也旋转,并在护罩操作杆52的凸轮从动件52b保持接合状态的同时沿着护罩凸轮
53旋转到规定位置。然后,固定设置在与护罩操作杆52的旋转中心相同轴上的镜头护罩部件51也随着该旋转而在规定范围内转动。
[0084] 这里,护罩凸轮轴55的旋转中心与护罩操作杆52的孔部54a的旋转中心一致,并且如图13所示,以在轴方向相对自由移动、在旋转时共同旋转的方式进行卡合。 [0085] 下面,参照图11,对通过凸轮从动件52b驱动镜头护罩部件51的护罩凸轮53、以及设在变焦驱动凸轮轴43a上并驱动第2镜头保持框34的第2框凸轮43b和驱动第3镜头保持框35的第3框凸轮43c的动作进行说明。该图中示出各凸轮53、43b、43c的展开图。 [0086] 该图的标号C表示假定数码相机1的电源状态处于断开状态,在镜头护罩部件51处于遮挡数码相机1的摄影用窗即开口2d(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参照图9)的凸轮从动件52b的位置以及在各镜头组处于沉胴位置时的凸轮的位置。 [0087] 当使数码相机1的电源状态置为接通状态、驱动变焦驱动凸轮轴43a时,首先,护罩凸轮轴55旋转,与其联动护罩凸轮部件58也旋转,借助设在护罩凸轮部件58的外周的护罩凸轮53来驱动凸轮从动件52b。然后,通过该凸轮从动件52b的驱动使护罩部件51从护罩关闭位置移位到护罩打开位置。
[0088] 当在护罩部件51移位到护罩关闭位置之后操作了变焦开关时,根据该操作的信号,通过设在变焦驱动凸轮轴43a上的第2框凸轮43b和第3框凸轮43c,将位于广角位置W的第2镜头保持框34和第3镜头保持框 35在广角位置W与望远位置T之间进行驱动。 [0089] 这样,将护罩凸轮53设定成对变焦驱动凸轮即第2框凸轮43b和第3框凸轮43c的变焦动作没有作用,当进行变焦动作时,即,当在该图中标号T所示的望远位置与标号W所示的广角位置之间进行动作时,护罩凸轮53以将镜头护罩部件51始终维持在打开位置的方式进行作用。
[0090] 下面,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数码相机1的动作。
[0091] 当数码相机1的电源处于接通状态、变焦电动机42旋转时,变焦电动机42的驱动力通过减速单元43而减少,并被传递到变焦驱动凸轮轴43a。然后,变焦驱动凸轮轴43a开始旋转,在上述的护罩部件51从护罩关闭位置移位到护罩打开位置之前,控制第3、第4镜头保持框35、36,使其不传递驱动力。
[0092] 另一方面,通过变焦驱动凸轮轴43a的旋转来驱动第1护罩齿轮57,并驱动与该第1护罩齿轮57啮合的第2护罩齿轮56旋转。由于第2护罩齿轮56固定在护罩凸轮轴55上,因而驱动护罩凸轮轴55旋转,与其联动护罩凸轮部件58也旋转。然后,借助设在护罩凸轮部件58的外周的护罩凸轮53来驱动凸轮从动件52b,通过该凸轮从动件52b的驱动使护罩部件51从护罩关闭位置移位到护罩打开位置。
[0093] 并且,当在护罩部件51从护罩关闭位置移位到护罩打开位置之后操作了变焦开关时,根据该操作的信号来控制变焦电动机42,在广角位置W与望远位置T之间控制各镜头保持框的变焦位置。
[0094] 下面,对从外部向相机主体施加了冲击时的光学壳体4、以及镜头护罩驱动单元50和镜头护罩部件5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95]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的光学壳体4在设于相机主体上的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仅被允许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移动。
[0096] 因此,当由于下落等而从外部对相机主体施加了冲击时,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的力(包含分力)使光学壳体4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部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在该情况下,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在固定设置于设在光学壳体4侧的变焦驱动凸轮轴 43a上的第1护罩齿轮57与设在前面盖部件2侧的第2护罩齿轮56之间的啮合脱开而使驱动力的传递路径切断。
[009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那样地构成护罩凸轮轴55和护罩凸轮部件58的连接设置部分,以使固定设置有第2护罩齿轮56的护罩凸轮轴55和光学壳体4可一起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滑动变位。
[0098] 即,如上所述构成为,在护罩凸轮部件58上设置孔部54a,与护罩凸轮轴55构成为一体向旋转方向传递旋转驱动力,而且可朝轴方向相对移动。
[0099] 此外,还设计成可充分确保插入到孔部54a内的护罩凸轮轴55的前端部55a的插入长度D2(图12),并且确保在对相机主体施加冲击后护罩凸轮轴55在孔部54a内移动的距离D1(图12)。
[0100] 另外,该距离D1被设定成与例如在光学壳体4向图12的箭头X1方向移动时的最大移动量(图3所示的空隙A、B)相等或比其稍长。
[0101] 换句话说,在由于冲击而使光学壳体4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部向图3所示的空隙A的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护罩凸轮轴55在设于护罩凸轮部件58上的孔部54a内可移动的距离(D2)的长度设定成比光学壳体4移动的距离长。
[0102] 并且,当光学壳体4在前面盖部件2的收存部2x内部向图3所示的空隙B的方向(箭头X2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时,为了防止护罩凸轮轴55和孔部54a的插入状态脱落,图12所示的插入长度D2被设定成比光学壳体4的最大移动距离长。
[0103]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于冲击而使光学壳体4在相机主体的收存部2x内部向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相对地滑动变位的情况下,使作为驱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护罩凸轮轴55与光学壳体4一起进行滑动变位,而且允许护罩凸轮部件58和护罩凸轮轴55的轴方向的移动,因此可构成为在维持护罩凸轮部件58和护罩凸轮轴55的驱动关系的同时,不对与护罩凸轮机构58联动的镜头护罩部件51产生冲击影响。 [0104]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在不背离发明主旨的范 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有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中的适当组合,可提取各种发明。例如,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件中消除若干构成要件,也能解决上述的课题,在能够取得发明内容中所述的效果时,可将消除该构成要件后的结构提取为发明。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