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农用化学品和农药 / 杀菌剂 / 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阅读:701发布:2021-02-22

IPRDB可以提供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其含有活性组分A和一种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选自腈苯唑(fen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等。所述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桃褐腐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及禾谷镰孢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等。,下面是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

组分A选自如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R1=H、R2=Cl、R3=NO2、R4=R8=Cl、R5=R7=H、R6=NO2;

组分B选自三唑类杀菌剂;其中所述组分B选自腈苯唑(fen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

其中,所述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份数比为30:1~1:30。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24:1~

1: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12:1~1:

1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A和B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B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乳油。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桃褐腐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及禾谷镰孢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8.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组合物施用于植物种植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包括所述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的组分制成制剂施用,或将包括所述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的组分桶混后施用。

说明书全文

含三唑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是以活性组分A和三唑类杀菌剂为有效成分的农业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桃褐腐病、早疫病、白粉病、叶斑病等病害。

背景技术

[0002]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二苯胺类化合物(活性组分A)具有如下结构通式:
[0003]
[0004] 在该活性组分A的通式中,优选地,通式中R1=H、R2=Cl、R3=NO2、R4=R8=Cl、R5=R7=H、R6=NO2,并且具有该优选化学结构的活性组分A记为活性组分A1。该活性组分A和该活性组分A1已公开于中国专利CN102762530中。本申请中活性组分A1按照中国专利CN102762530中实例3中披露的方法制备。
[0005] 活性组分A1在药剂浓度为25mg/L时,对稻瘟病菌抑制率为100%,在药剂浓度为2.8mg/L时,对稻瘟病菌抑制率为80%;在药剂浓度为5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保护活性达到100%;在使用浓度为400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黄瓜炭疽病保护活性均为
100%。
[0006] 腈苯唑(英文通用名:fenbuconazole),又名唑菌腈,商品名应得,是由Rohm&Haas公司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腈苯唑的化学名称:4-(4-氯苯基)-2-苯基-2(1H-1,2,4-三唑-1-基甲基)丁腈;CAS登记号为114369-43-6。其化学结构式为:
[0007]
[0008] 腈苯唑属于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伸长,阻止已发芽的病菌孢子侵入植物组织。在病菌潜伏期使用,能阻止病菌的发育;在发病后使用,能使下一代孢子变形,失去继续传染能力,对病害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腈苯唑已经成功应用于防治小麦锈病、梨黑星病、蔬菜白粉病和桃褐腐病等病害。
[0009]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是拜耳公司开发的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化学名称为:(RS)-2-(2-(1-氯环丙基)-3-(2-氯苯基)-2-羟基苯基)-2,4-二氢-1,2,4-三唑-3-硫酮;CAS登记号为178928-70-6,丙硫菌唑的化学结构式为:
[0010]
[0011] 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醇脱甲基化作用。丙硫菌唑不仅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优异的保护、治疗、根除的活性,而且持效期长。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油菜、花生、水稻和豆类等作物众多病害,几乎对麦类所有病害都有很好防效如白粉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网斑病、云纹病等;除此之外,还能防治油菜和花生的土传病害如菌核病,以及主要叶面病害,如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胫病、菌核病和锈病等。
[0012]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其他三唑类杀菌剂还包括氟环唑(epox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氧环唑(azaconazole)、糠菌唑(bromuconazole)、环丙唑醇(cyproconazole)、高效烯唑醇(diniconazole-M)、氟喹唑(fluquinconazole)、氟硅唑(flusilazole)、粉唑醇(flutriafol)、亚胺唑
(imibenconazole)、种菌唑(ipconazole)、叶菌唑(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戊菌唑(penconazole)、硅氟唑(simeconazole)、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三唑醇(triadimenol)、灭菌唑(triticonazole)、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三唑酮
(triadimefon)等三唑类杀菌剂。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活性组分A和选自三唑类杀菌剂的活性组分B合理混配,获得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上的病害,尤其是用于不同作物高等真菌病害防治,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0014]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其包括活性组分A和B,A选自如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式中:
[0015] R1选自氢、C1-C12烷基、C3-C12环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氨基硫基、C2-C12二烷基氨基硫基或CO-X-CO2R9,其中X选自(CHR9)n、CR9=CR10或C6H4,n=1-6;
[0016] R2选自卤素、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磺酰基、C3-C12环烷基、C2-C12二烷基氨基、C3-C12烯氧基、卤代C3-C12烯氧基、C3-C12炔氧基、卤代C3-C12炔氧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羰基氨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氧基、芳氨基、芳甲基氧基、芳甲基氨基、杂芳基氧基或杂芳基氨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0017] R3选自氢、卤素、硝基、氰基、C(=O)NR9R10、C(=S)NR9R10、C1-C12烷基氨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或C1-C12烷基磺酰基;
[0018] R4、R8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基、芳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0019] R5、R7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基、芳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0020] R6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羧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基、芳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0021] 但是,R4、R5、R6、R7、R8不同时选自H;
[0022] R9、R10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6烷基;
[0023] R11选自卤素、硝基、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C2-C6烯基、卤代C2-C6烯基、C3-C6烯氧基、卤代C3-C6烯氧基、C2-C6炔基、卤代C2-C6炔基、C3-C6炔氧基、卤代C3-C6炔氧基、卤代C1-C6烷硫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C2-C8二烷基氨基、C1-C6烷基羰基氨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氨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或卤代C1-C6烷基氨基羰基;
[0024] 或通式I化合物的盐。
[0025] 活性组分B任意地选自腈苯唑(fen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conazole)、氧环唑(azaconazole)、糠菌唑(bromuconazole)、环丙唑醇(cyproconazole)、高效烯唑醇(diniconazole-M)、氟喹唑(fluquinconazole)、氟硅唑(flusilazole)、粉唑醇
(flutriafol)、亚胺唑(imibenconazole)、种菌唑(ipconazole)、叶菌唑(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戊菌唑(penconazole)、硅氟唑(simeconazole)、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三唑醇(triadimenol)、灭菌唑(triticonazole)、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三唑酮(triadimefon)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6] 活性组分A优选自通式I中R1=H、R2=Cl、R3=NO2、R4=R8=Cl、R5=R7=H、R6=NO2的化合物,并且该活性组分A的优选结构记为活性组分A1。
[0027]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其包括活性组分A和三唑类杀菌剂B,组分B优选为腈苯唑(fen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己唑醇(hexa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以特定质量比存在时,协同增效非常显著。活性组分A与B的质量比为30∶1-1∶
30,优选质量比为24∶1~1∶24,最优选为12∶1-1∶12。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70%,优选为10%-60%。
[0028] 本发明组合物可由己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乳油。
[0029]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这些助剂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可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003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的褐腐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赤霉病、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及禾谷镰孢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等。
[0031] 本发明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
[0032] 1、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协同增效明显,可充分发挥活性组分A保护活性。
[0033] 2、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组分组成,可有效减缓病害抗性产生,大大降低活性组分A或其他任意已知活性化合物单独使用带来的抗性风险。
[0034] 3、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不仅提高抗菌和抑菌效果,也扩大了防治谱,能对病害起到预防或治疗效果,减少用药次数。
[0035] 发明人按照中国专利CN102762530中实例3介绍的方法制备了活性组分A1,将活性组分A1和腈苯唑、己唑醇混配对桃褐腐病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0036] 试验药剂采用活性组分A1、腈苯唑、己唑醇原药。用无菌水将各药剂稀释,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含药PDA平板。取培养5天的病菌菌落,用打孔器打取直径为6mm的菌饼,移入含药的PDA平板中央,每皿接一个菌饼。每处理设定4次重复,另设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接菌后将PDA平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菌落增长的直径和各处理对供试菌丝的生长抑制率。
[0037]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038] 表1.活性组分A1与腈苯唑防治桃褐腐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39]
[0040]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腈苯唑及其混剂对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13mg/L-0.039mg/L之间;活性组分A1与腈苯唑的12∶1-1∶12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腈苯唑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1] 表2.活性组分A1与己唑醇防治桃褐腐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42]
[0043]
[0044] 从表2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己唑醇及其混剂对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11mg/L-0.022mg/L之间。己唑醇与活性组分A1的12∶1-1∶12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己唑醇与活性组分A1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5]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氟环唑、丙环唑两个混配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004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熔好的PD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所设浓度加入定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浓度药液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5mm的供试病原菌菌片,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1℃),5-7天后进行调查。调查时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供试病原菌菌落直径,根据下式计算抑菌率。
[0047]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048] 表3.活性组分A1与氟环唑防治玉米大斑病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49]
[0050] 从表3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氟环唑及其混剂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6mg/L-0.14mg/L之间;活性组分A1与氟环唑在12∶1-1∶12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氟环唑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51] 表4.活性组分A1与丙环唑防治玉米大斑病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52]
[0053]
[005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丙环唑及其混剂对玉米大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42mg/L-0.1mg/L之间;活性组分A1与丙环唑12∶1-1∶12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与丙环唑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55]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丙硫菌唑混配对禾谷镰孢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005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分别在含不同浓度的PDA平板上测定禾谷镰刀菌菌落直径。每处理重复3皿,接菌后25℃培养3d。
[0057]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058] 表5.活性组分A1与丙硫菌唑防治禾谷镰孢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59]
[0060]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及其混剂对禾谷镰孢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65mg/L-1.44mg/L之间;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丙硫菌唑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61]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戊唑醇混配对立枯丝核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006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熔好的AE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上面设计浓度加入定量药剂,配制成含有不同药量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为5mm的立枯丝核菌菌片,然后放置于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进行结果调查。
[0063] 调查时分别测量每处理的菌落直径,然后计算抑菌率。
[0064]
[0065]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由Sun-Johnson毒力指数计算法计算七个配比混配的共毒系数。
[0066] 表6.活性组分A1与戊唑醇防治立枯丝核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67]
[0068]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戊唑醇及其混剂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55mg/L-0.14mg/L之间;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戊唑醇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69] 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配制时,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刘步林主编,第二版中涉及的制剂加工方法,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0070] 配制成悬浮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水。其中,
[0071]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优选3-6%。
[0072]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优选2-4%。
[0073]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74] 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2-2%。
[0075] 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4-1.0%。
[0076]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77] 余量为水。
[0078] 当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和填充剂。其中,
[0079]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0080] 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0081] 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82] 当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充剂。其中,
[0083]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0084] 润湿剂选自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2-7%。
[0085] 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及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86] 粘结剂选自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及微晶纤维素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87] 其余为,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海泡石、滑石粉、凹凸棒土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88] 当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防冻剂及油脂助剂。其中,
[0089]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盐、有机磷酸酯类、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8%,优选3-6%。
[0090]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优选2-4%。
[0091]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有机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92] 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2-2%。
[0093] 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4-1.0%。
[0094]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0095] 其余为油脂类助剂,选自油酸甲酯、植物油、动物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而没有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0097] 1、制剂实施例
[0098]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0099] 实施例1:31%活性组分A1·腈苯唑(1+30)微囊悬浮剂
[0100] 称取1%活性组分A1、30%腈苯唑原药、脲醛树脂15%、0201B乳化剂5%、宁乳33号5%、溶剂油100号12%、十二烷基硫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0101] 实施例2:31%活性组分A1·腈苯唑(30+1)乳油
[0102] 称取30g活性组分A1原药、1g腈苯唑原药,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阴离子磺酸盐3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二甲苯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03] 实施例3:20%活性组分A1·腈苯唑(15+5)水乳剂
[0104]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5g腈苯唑原药、4g SK-5050(成分:聚氧乙烯芳基醚)、2.2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3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18g黄原胶、3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05] 实施例4:10%活性组分A1·腈苯唑(5+5)微乳剂
[0106] 称取5g活性组分A1、5g腈苯唑原药,11g N-甲基吡咯烷酮、14g异丙醇、5g农乳600#、4g农乳1601#,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07] 实施例5:35%活性组分A1·腈苯唑(30+5)悬浮剂
[0108] 称取30g活性组分A1、5g腈苯唑原药,4g木质素磺酸盐、0.3g黄原胶,1.5十二烷基硫酸钠盐,0.5g有机硅,2g白炭黑,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09] 实施例6:70%活性组分A1·腈苯唑(10+60)水分散粒剂
[0110] 称取10g活性组分A1、60g腈苯唑原药,2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10g硫酸铵、3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11] 实施例7:65%活性组分A1·腈苯唑(60+5)水分散粒剂
[0112] 称取60g活性组分A1、5g腈苯唑原药,2g烷基萘磺酸盐,12g硫酸铵、5g拉开粉BX,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13] 实施例8:52%活性组分A1·腈苯唑(4+48)可湿性粉剂
[0114]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48g腈苯唑原药,8g木质素磺酸钠,10g白炭黑、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15] 实施例9:4%活性组分A1·腈苯唑(1+3)超低容量液剂
[0116]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腈苯唑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N,N-二甲基甲酰胺15%,N-甲基吡咯烷酮12%,C10芳烃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
[0117] 实施例10:31%活性组分A1·氟环唑(1+30)微囊悬浮剂
[0118] 称取1%活性组分A1、30%氟环唑原药、脲醛树脂18%、0201B乳化剂5%、宁乳33号8%、溶剂油100号8%、拉开粉BX 3%、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0119] 实施例11:20%活性组分A1·氟环唑(15+5)乳油
[0120]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5g氟环唑原药,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矿物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21] 实施例12:31%活性组分A1·氟环唑(30+1)水乳剂
[0122] 称取30g活性组分A1原药、1g氟环唑原药、6g油酸甲酯、2.2g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0.6g黄原胶、5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23] 实施例13:10%活性组分A1·氟环唑(5+5)微乳剂
[0124] 称取5g活性组分A1、5g氟环唑原药,15g丙醇、14g烷基苯磺酸钙,2g有机硅消泡剂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25] 实施例14:35%活性组分A1·氟环唑(30+5)悬浮剂
[0126] 称取30g活性组分A1、5g氟环唑原药,6g烷基酚聚氧乙基嘧甲醛缩合物、0.3g黄原胶,1.5拉开粉BX,0.5g有机硅,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27] 实施例15:70%活性组分A1·氟环唑(10+60)水分散粒剂
[0128] 称取10g活性组分A1、60g氟环唑原药,2g聚羧酸盐类,10g尿素、3g拉开粉BX,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29] 实施例16:65%活性组分A1·氟环唑(60+5)水分散粒剂
[0130] 称取60g活性组分A1、5g氟环唑原药,2g木质素磺酸盐,12g葡萄糖、5g皂角粉,0.2g苯甲酸钠及10g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31] 实施例17:52%活性组分A1·氟环唑(4+48)可湿性粉剂
[0132]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48g氟环唑原药,8g木质素磺酸钠,10g白炭黑、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白炭黑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33] 实施例18:4%活性组分A1·氟环唑(1+3)超低容量液剂
[0134]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氟环唑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N,N-二甲基甲酰胺14%,N-甲基吡咯烷酮12%,二甲苯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
[0135] 实施例19:31%活性组分A1·己唑醇(30+1)水乳剂
[0136] 称取30g活性组分A1原药、1g己唑醇原药、6g亚麻油、2.5g三乙醇胺盐、0.18g阿拉伯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37] 实施例20:10%活性组分A1·己唑醇(5+5)微乳剂
[0138] 称取5g活性组分A1、5g己唑醇原药,14g N,N-二甲基甲酰胺、8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g有机硅消泡剂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39] 实施例21:35%活性组分A1·己唑醇(30+5)悬浮剂
[0140] 称取30g活性组分A1、5g己唑醇原药,6g聚羧酸盐类、0.2g黄原胶,2g润湿渗透剂F,0.5g有机硅,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41] 实施例22:31%活性组分A1·己唑醇(1+30)悬浮剂
[0142] 称取1g活性组分A1、30g己唑醇原药,4g烷基苯磺酸钙、0.2g瓜胶,3g十二烷基硫酸钠,0.5g有机硅,6g乙醚双甘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43] 实施例23:65%活性组分A1·己唑醇(60+5)水分散粒剂
[0144] 称取60g活性组分A1、5g己唑醇原药,1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8g葡萄糖、4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g山梨酸钾及陶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45] 实施例24:70%活性组分A1·己唑醇(10+60)水分散粒剂
[0146] 称取10g活性组分A1、60g己唑醇原药,1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12g葡萄糖、5g月桂醇硫酸钠,0.5g山梨酸钾及硅藻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47] 实施例25:52%活性组分A1·己唑醇(4+48)可湿性粉剂
[0148]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48g己唑醇原药,6g烷基萘磺酸盐,12g白炭黑、6g十二烷基硫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49] 实施例26:4%活性组分A1·己唑醇(1+3)超低容量液剂
[0150]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己唑醇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4%,N,N-二甲基甲酰胺15%,N-甲基吡咯烷酮10%,二甲苯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实施例27:20%活性组分A1·己唑醇(15+5)可分散油悬浮剂
[0151]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5g己唑醇原药、15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8g TERSPERSE 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有机膨润土、22g Solvesso200(溶剂油),油酸甲酯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油悬浮剂。
[0152] 实施例28:16%活性组分A1·戊唑醇(8+8)乳油
[0153] 称取8g活性组分A1原药、8g戊唑醇原药,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g、三乙醇胺盐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菜籽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54] 实施例29:36%活性组分A1·戊唑醇(27+9)悬浮剂
[0155] 称取27g活性组分A1、9g戊唑醇原药,5g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0.2g甲基纤维素,4g十二烷基硫酸钠,0.5g有机硅,5g乙醚双甘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56] 实施例30:60%活性组分A1·戊唑醇(45+15)水分散粒剂
[0157] 称取45g活性组分A1、15g戊唑醇原药,1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12g硫酸铵、3g月桂醇硫酸钠,1g山梨酸钾及硅藻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58] 实施例31:65%活性组分A1·戊唑醇(5+60)水分散粒剂
[0159] 称取5g活性组分A1、60g戊唑醇原药,2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12g硫酸铵、2g月桂醇硫酸钠,1g山梨酸钾及陶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60] 实施例32:52%活性组分A1·戊唑醇(48+4)可湿性粉剂
[0161] 称取48g活性组分A1原药、4g戊唑醇原药,4g萘磺酸甲醛缩合物,12g白炭黑、2g木质素磺酸盐、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62] 实施例33:7%活性组分A1·戊唑醇(1+6)超低容量液剂
[0163]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戊唑醇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十二烷基硫酸钠4%,N,N-二甲基甲酰胺15%,矿物油14%,甲苯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
[0164] 实施例34:26%活性组分A1·戊唑醇(2+24)可分散油悬浮剂
[0165] 称取2g活性组分A1原药、24g戊唑醇原药、10g TERMUL 301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7g TERSPERSE 2501(非离子分散剂)、1.0g白炭黑、22g Solvesso 200(溶剂油),大豆油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油悬浮剂。
[0166] 实施例35:31%活性组分A1·丙环唑(1+30)微囊悬浮剂
[0167] 称取1%活性组分A1、30%丙环唑原药、脲醛树脂19%、0201B乳化剂5%、宁乳33号8%、溶剂油100号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BX 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3%、黄原胶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0168] 实施例36:20%活性组分A1·丙环唑(15+5)乳油
[0169]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5g双炔酰菌胺原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g、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甘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70] 实施例37:31%活性组分A1·丙环唑(30+1)水乳剂
[0171] 称取30g活性组分A1原药、1g丙环唑原药、6g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8g玉米油、0.18g阿拉伯胶、4g丙二醇、0.3g苯甲酸、1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
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72] 实施例38:10%活性组分A1·丙环唑(5+5)微乳剂
[0173] 称取5g活性组分A1、5g丙环唑原药,15g N-甲基吡咯烷酮、15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g有机硅消泡剂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74] 实施例39:35%活性组分A1·丙环唑(30+5)悬浮剂
[0175] 称取30g活性组分A1、5g丙环唑原药,6g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0.2g甲基纤维素,5g十二烷基硫酸钠,0.5g有机硅,5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76] 实施例40:65%活性组分A1·丙环唑(60+5)水分散粒剂
[0177] 称取60g活性组分A1、5g丙环唑原药,3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12g硫酸铵、4g月桂醇硫酸钠,1g苯甲酸钠及凹凸棒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78] 实施例41:70%活性组分A1·丙环唑(60+10)水分散粒剂
[0179] 称取60g活性组分A1、10g丙环唑原药,1g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14g氯化铝、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g苯甲酸钠及凹凸棒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80] 实施例42:52%活性组分A1·丙环唑(4+48)可湿性粉剂
[0181]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48g丙环唑原药,6g聚羧酸盐类,10g滑石粉、2g木质素磺酸盐、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182] 实施例43:4%活性组分A1·丙环唑(1+3)超低容量液剂
[0183]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丙环唑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4%,N-甲基吡咯烷酮20%,大豆油5%,二甲苯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
[0184] 实施例44:31%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30+1)微囊悬浮剂
[0185] 称取30%活性组分A1、1%丙硫菌唑原药、脲醛树脂20%、农乳600 5%、宁乳33号8%、溶剂油100号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BX 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3%、黄原胶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0186] 实施例45:20%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15+5)乳油
[0187]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5g丙硫菌唑原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4g、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4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二甲苯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188] 实施例46:31%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30+1)水乳剂
[0189] 称取30g活性组分A1原药、1g丙硫菌唑原药、10g大豆油、3g三乙醇胺盐、0.18g瓜胶、4g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190] 实施例47:10%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5+5)微乳剂
[0191] 称取5g活性组分A1、5g丙硫菌唑原药,10g N,N-二甲基苯酰胺、13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g有机硅消泡剂,加水补足至100g。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物化性能较好的微乳剂。
[0192] 实施例48:35%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30+5)悬浮剂
[0193] 称取30g活性组分A1、5g丙硫菌唑原药,10g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0.2g甲基纤维素,4g十二烷基硫酸钠,0.5g有机硅,5g乙二醇,0.2g山梨酸钾,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0194] 实施例49:70%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10+60)水分散粒剂
[0195] 称取10g活性组分A1、60g丙硫菌唑原药,2g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14g碳酸氢钠、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96] 实施例50:26%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24+2)水分散粒剂
[0197] 称取24g活性组分A1、2g丙硫菌唑原药,2g烷基苯磺酸钙,12g碳酸钠、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g山梨酸钾及膨润土。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0198] 实施例51:52%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4+48)可湿性粉剂
[0199]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48g丙硫菌唑原药,6g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12g滑石粉、4g木质素磺酸盐、膨润土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0200] 实施例52:4%活性组分A1·丙硫菌唑(1+3)超低容量液剂
[0201] 称取活性组分A1为1%,丙硫菌唑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盐8%,N-甲基吡咯烷酮18%,大豆油4%,C10芳烃补足至100%。在带电动搅拌的反应器中,先用溶剂将活性成分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为100转/分钟,再加入助剂成分,充分搅拌2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得到超低容量液剂。
[0202] 实施例53:26%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2+24)微囊悬浮剂
[0203] 称取2%活性组分A1、24%苯醚甲环唑原药、脲醛树脂19%、0201B乳化剂5%、宁乳33号8%、溶剂油100号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BX 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3%、黄原胶
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0204] 实施例54:30%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15+15)乳油
[0205] 称取15g活性组分A1原药、15g苯醚甲环唑原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g、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甘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0206] 实施例55:26%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24+2)水乳剂
[0207] 称取24g活性组分A1原药、2g苯醚甲环唑原药、6g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8g玉米油、0.18g阿拉伯胶、4g丙二醇、0.3g苯甲酸、1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0208] 2、田间药效试验
[0209] 2.1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210] 试验设在池州市贵池区秋江办事处梅里村九队,所选试验田为连片中稻种植区,田面平整,排灌便利,试验水稻于6月8日移栽,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一致。试验每小区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
[0211] 第一次施药时长势旺盛,水稻正处于破口前10~12天;10天后第二次施药。施药器械为Portastar S超低容量喷雾器(德国Swingter)。二次施药后31d调查对稻曲病防效,调查方法为每处理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相连50株稻穗,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212]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213] 0级稻穗无病;
[0214] 1级单穗1个曲球;
[0215] 3级单穗2个曲球;
[0216] 5级单穗3~5个曲球;
[0217] 7级单穗6~9个曲球;
[0218] 9级单穗10个曲球以上。
[0219] 病情指数和药剂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0220]
[0221]
[0222] CK1--------空白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0223] 表7.不同实施例防治水稻稻曲病试验结果
[0224]
[0225] 对照制剂4%活性组分A1超低容量液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与4%戊唑醇超低容量液剂均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活性组分A1不同实施例对水稻稻曲病防效为84%-88.9%,明显好于活性组分A1、戊唑醇等单剂处理。实施例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超低容量剂使用过程中,没有兑水喷雾,使用更加方便。
[0226] 2.2防治桃褐腐病试验
[0227] 试验设在农四师66团(霍城县)十二连张友德桃园,土壤为灰钙土,树龄6年,总种植面积4亩,亩产1.5吨。2006年5月移栽,桃树长势一般,生育阶段为花期,底肥以农家肥为主,追施尿素。
[0228] 每小区2株桃树,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于桃树花后(见花)10d即5月26日采用泰山18型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以后每隔10d用药1次,到果实成熟前8月3日停止用药。喷雾均匀,每株用药量4kg,将树干淋浴式喷透。共计用药6次,不包括头一遍石硫合剂,9月28日采收。
[0229] 每株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调查20个果实,分别记录病果数,计算防治效果。
[0230]
[0231] CK1--------空白处理施药后病果率;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果率[0232] 表8.不同实施例防治桃褐腐病试验结果
[0233]
[0234] 对照制剂30%活性组分A1悬浮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为市售世高,对照制剂24%腈苯唑悬浮剂为市售应得。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对桃褐腐病的防效为79.9%-89.3%,高于活性组分A1、腈苯唑、苯醚甲环唑单剂。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0235] 2.3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
[0236] 试验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镇龙山村,试验地水肥条件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小麦品种为扬麦158,小区面积(或植株数):21平方米。重复次数:3次。
[0237] 施药器械为浙江台州市广丰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Wbs-16型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2-0.3mpa.。茎叶喷雾,先处理试验药剂,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喷雾,然后处理对照药剂,换药剂时清洗喷雾器。2014年4月16日、4月23日施药,共2次。本试验共计调查1次,于2014年5月9日调查试验结果。
[0238]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规定进行,每试验小区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调查发病株数。
[0239]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240] 0级:不发病;
[0241] 1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以下;
[0242] 2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1/2;
[0243] 3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2~3/4;
[0244] 4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3/4以上。
[0245] 4.2.3药效计算方法
[0246]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试验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0247]
[0248]
[0249] 表7.不同实施例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结果
[0250]
[0251]
[0252] 对照制剂30%活性组分A1悬浮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12.5%丙硫菌唑悬浮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12.5%氟环唑悬浮剂为市售欧得。空白处理病指为32.6,小麦赤霉病中度偏重发生。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86.2%-90.5%;好于氟环唑、双苯菌胺及丙硫菌唑等单剂。组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效应。
[0253] 2.4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
[0254] 试验设在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畔西岸的江西省南昌县塘南镇西联利生村的中稻田中。试验田灌溉便利,肥力较高,土质良好。该地区历年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发生为害严重。试验田水稻于2014年5月中旬育秧,6月11日移栽,试验田其它栽培条件基本均匀一致。
[0255] 田丰收3WBS-D-16型电动喷雾器(新乡市电动喷雾器有限公司产品)喷雾,采用三个空芯圆锥雾喷头,工作压力0.15~0.25Mpa,药液流量1.8~2.0升/分钟。喷施药液量按每亩喷施30升药液折算小区用药液量,每小区喷施药液3.0升。
[0256] 2014年8月10日进行第1次施药,水稻剑叶完全开期,处在孕穗期,即水稻破口前12-15天左右,稻田中有零星的纹枯病发生,其它病害未见发生;2014年8月23日进行第2次施药,水稻生育期为抽穗破口前1~2天。
[0257] 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的5~10丛,每点共调查50株,记录调查的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258] 0级:全株无病;
[0259]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叶片);
[0260]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61]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62] 7级:顶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63]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0264] 药效计算方法
[0265]
[0266]
[0267] 表8.不同实施例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0268]
[0269] 对照制剂30%活性组分A1悬浮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430g/1戊唑醇悬浮剂为市售好力克,对照制剂30%己唑醇悬浮剂为市售头等功。空白处理二次药后10天病指为25.8,纹枯病中等发生;二次药后14天,病指急剧扩展达到44.5.活性组分A1不同实施例对水稻纹枯病二次药后7天防效为87.6%-91.9%。高于其他单剂71.3%-74.8%的防效。表现出明显协同增效效应。二次药后14天实施例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为87.0%-90.1%,明显高于对照药剂76.4%-79.6%的防效。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
[0270] 2.5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
[0271] 香蕉品种为天宝香蕉,试验田土壤为红壤土,管理措施基本一致。每小区3株树,所有处理香蕉树树龄一致,为同一代宿根蕉。3次重复。施药时间为2014年7月6日和2014年7月12日,施药2次。
[0272] 每株调查从顶叶往下调查5叶-13叶片(未打开心叶不计)。营养生长期至抽蕾期可调查8-13片,挂果期可调查5-10片也。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273]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274]
[0275]
[0276]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
[0277] 表9.不同实施例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
[0278]
[0279]
[0280] 对照制剂30%活性组分A1悬浮剂为按常规方法自制获得。对照制剂12.5%氟环唑悬浮剂为市售欧得,对照制剂250g/l丙环唑乳油为市售敌力脱。空白处理二次药后7天病指为12.5,;二次药后14天,病指急剧扩展达到20.2。活性组分A1不同实施例对香蕉叶斑病三次药后7天防效为86.1%-89.6%。高于其他单剂78.2%-79.2%的防效。表现出明显协同增效效应。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