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木工,框架和细木工 / 悬臂梁 / 一种悬臂梁结构

一种悬臂梁结构

阅读:495发布:2020-05-11

IPRDB可以提供一种悬臂梁结构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臂梁结构,属于承力结构件技术领域。该悬臂梁结构包括固定部,主梁,承力筋,两条加载部输力筋和加载孔道;主梁的一端端部下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固定部;主梁另一端设有穿透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载荷加载孔,且主梁下表面在载荷加载孔的两侧设有两条加载部输力筋;两条加载部输力筋交汇于加载孔道,并且与加载孔道的外壁固定连接;加载孔道的孔道与载荷加载孔的孔道位置相对。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在有限的承力空间内承载能力较好的悬臂梁结构,并且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通过承力筋的设计使得应力分散均匀,缓解局部应力集中,避免因局部应力过大而导致悬臂梁损坏。本发明悬臂梁结构适用于作为承力结构件。,下面是一种悬臂梁结构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结构包括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其中:主梁(2)的一端端部下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固定部(1);主梁(2)另一端设有穿透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载荷加载孔(7),且主梁(2)下表面在载荷加载孔(7)的两侧设有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交汇于加载孔道(5),并且与加载孔道(5)的外壁固定连接;加载孔道(5)的孔道与载荷加载孔(7)的孔道位置相对;

所述承力筋(3)包括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其中:第一承力筋(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和主梁(2)的连接处;

第二承力筋(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远离主梁(2)的一端;

第一承力筋(31)的另一端与第二承力筋(32)的另一端交汇于一处、且固定连接;

第三承力筋(3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与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

第四承力筋(3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31)与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第四承力筋(34)的另一端与第三承力筋(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第五承力筋(3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和第四承力筋(34)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加载孔道(5)的外壁上;

第六承力筋(3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四承力筋(34)的交汇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的下表面;

第七承力筋(3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五承力筋(35)与加载孔道(5)外壁的连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一体加工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结构还包括一根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穿过第一承力筋(31)的中点、第二承力筋(32)的中点和第三承力筋(33)的中点,且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的中点、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加载孔道(5)和加强筋(6)一体加工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2)内部设有多处减重孔(8);所述减重孔(8)均匀分布在主梁(2)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结构采用光敏树脂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力筋(31)与第二承力筋(32)之间的夹角为48.3°;第二承力筋(32)与第四承力筋(34)之间的夹角为83.9°;第四承力筋(34)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134.2°;第六承力筋(36)与第一承力筋(31)之间的夹角为93.6°;第三承力筋(33)与第四承力筋(34)之间的夹角为48.2°;第四承力筋(34)与第五承力筋(35)的夹角为85.1°;第五承力筋(35)与第七承力筋(37)之间的夹角为

50.8°;第七承力筋(37)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承力筋(31)与固定部(1)之间呈58°;所述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54.4°;所述第七承力筋(37)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35.6°;所述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均为7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臂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的高度为50mm;所述主梁(1)的总长度为160mm;所述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的厚度均为4mm、宽度均为6mm;所述加载孔道(5)的内径为6.5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悬臂梁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臂梁结构,属于承力结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悬臂梁结构是工程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尤其在机械设计、建筑设计中更是常见。悬臂梁结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各种集中载荷、分布载荷、弯矩和扭矩的作用,在梁的任意一处都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应力和变形,从而使得悬臂梁结构破坏或失效。
因此如何实现梁承载能力最大化对悬臂梁结构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悬臂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承受各种集中载荷、分布载荷、弯矩和扭矩的作用,在梁的任意一处都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应力和变形,从而使得悬臂梁结构破坏或失效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臂梁,该悬臂梁的结构能够梁承载能力强,通过合理设计以改善结构受力使得该悬臂梁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合理,不容易被破坏,具有较
长的使用寿命,具体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4] 一种悬臂梁结构,该悬臂梁结构包括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其中:主梁2的一端端部下面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固定部1;主梁2另一端设有穿透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载荷加载孔7,且主梁2下表面在载荷加载孔7的两侧设有两条
加载部输力筋4;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交汇于加载孔道5,并且与加载孔道5的外壁固定连接;
加载孔道5的孔道与载荷加载孔7的孔道位置相对。
[0005] 所述承力筋3包括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其中:第一承力筋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和主梁2的连接处;第二承力筋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远离主梁2的一端;第一承力
筋31的另一端与第二承力筋32的另一端交汇于一处、且固定连接;第三承力筋33的一端固
定连接在固定部1与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第四承力筋3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
31与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第四承力筋34的另一端与第三承力筋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第五承力筋3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和第四承力筋34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
在加载孔道5的外壁上;第六承力筋3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四承力筋34的交汇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的下表面;第七承力筋3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五承力筋35与加载孔道5外壁的
连接处。
[0006]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一体加工成型。
[0007]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梁结构还包括一根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穿过第一承力筋31的中点、第二承力筋32的中点和第三承力筋33的中点,且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的
中点、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下表面。
[0008]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加载孔道5和加强筋6一体加工成型。
[0009]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2内部设有多处减重孔8;所述减重孔8均匀分布在主梁2内部。
[0010]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梁结构采用光敏树脂材料。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力筋31与第二承力筋32之间的夹角为48.3°;第二承力筋32与第四承力筋34之间的夹角为83.9°;第四承力筋34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134.2°;
第六承力筋36与第一承力筋31之间的夹角为93.6°;第三承力筋33与第四承力筋34之间的
夹角为48.2°;第四承力筋34与第五承力筋35的夹角为85.1°;第五承力筋35与第七承力筋
37之间的夹角为50.8°;第七承力筋37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承力筋
31与固定部1之间呈58°;所述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54.4°;所述第七承
力筋37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35.6°;所述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
均为73.3°。
[0012]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的高度为50mm;所述主梁1的总长度为160mm;所述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的厚度均为4mm、宽度均为6mm;所述加载孔道5的内径为6.5mm;所述加载部位9为主梁2前段30mm×30mm区域。
[0013] 本发明有益效果:
[0014] 本发明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结合悬臂梁在受力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材料利用率及力的传输途径,在有限的承力空间内设计出一
种承载能力较好的悬臂梁结构,并且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避免了力在传输过程中走“冤枉路”,使得在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目的地、位移相同的前提下路程较短。通过承力筋的设计使得应力分散均匀,缓解局部应力集中,避免因局部应力过大而导致悬臂梁损坏。
[0015] 本发明设计的悬臂梁结构修正了整体结构,在设计过程中还去除了一些基本没有承受力的分量的筋,进而起到减重的效果,并且在受力集中的地方添加加强筋,以达到改善结构受力的目的,可明显改善模型结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通过实验发现加强筋穿过第一
承力筋的中点、第二承力筋的中点和第三承力筋的中点时改善结构受力的效果最好、且能
够较好改善模型结构应力集中现象。

附图说明

[0016] 图1结构优化题目示意图。
[0017] 图2载荷加载示意图。
[0018] 图3载荷加载垫示意图。
[0019] 图4四种典型结构的承载效率。
[0020] 图5悬臂梁结构三维模拟图。
[0021] 图6减重及结构优化。
[0022] 图7局部加强筋结构优化模拟图。
[0023] 图8局部特征优化模拟图。
[0024] 图9承力筋加强结构模拟。
[0025] 图10模型尺寸标注及局部剖视图(图中未标注尺寸单位为mm)。
[0026] 图11模型局部剖视图。
[0027] 图12不同载荷下模型的应力分布趋势。
[0028] 图13不同载荷下模型的应变分布趋势。
[0029] 图14不同载荷下模型的应力分布趋势。
[0030] 图15模型构造示意图;
[0031] (1,固定部;2,主梁;3,承力筋;31,第一承力筋;32,第二承力筋;33,第三承力筋;34,第四承力筋;35,第五承力筋;36,第六承力筋;37,第七承力筋;4,加载部输力筋;5,加载孔道;6,加强筋;7,载荷加载孔;8,减重孔;9,加载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003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和“竖着”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
[003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亦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5]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组”、“多根”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6] 已知规定要求如下:(1)设计域如图1所示,固定端和整个结构宽度不限制,模型预留加载孔(直径D不小于6.2mm);(2)材料体积用量≤35ml,材料属性见表1;(3)载荷加载:加载螺杆穿过加载孔并通过螺母固定,加载螺杆下面挂砝码,螺母和测试件之间有一个30mm×30mm且中心开有直径为6.5mm的孔的载荷加载专用垫,用于对所加载集中力的分散,载荷
加载示意图见图2所示;(4)加载孔孔深不大于70mm,载荷加载专用垫如图3所示,模型设计中要考虑载荷加载专用垫放置所需空间。
[0037] 构型理念如图4所示,悬臂梁设计要求:设计出一种结构优化的悬臂梁,使承载能力尽可能最大化。充分考虑材料利用率及力的传输途径,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避免力在传输过程中走“冤枉路”,使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目的地,位移相同的情况下路程较短。对于力的流动,路程也就是力的大小乘以力流动的长度。这样的衡量标准,对于重力载荷是如
此,对于侧向载荷也是如此。以下为四种结构的对比,其中,P:拉应力,C:压应力。以下四种结构的目的:把大小为1P的力向上传递1B的长度,T+C即为结构的效率,可见最后一种结构图4(d)的效率最高。
[0038] 悬臂梁结构设想:通过前边介绍的四种悬臂梁框架结构进行初步设计模型,模型如图5所示。其目的在于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实现承载能力优化。可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模拟结果进行结构优化。
[0039] 表1光敏树脂材料力学性能及3D打印工艺特性
[0040]
[0041]
[0042] 在模拟悬臂梁结构受力作用时,选用Abaqus软件进行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输入软件中的材料属性及计算方法:①材料密度:1.16g/cm3,杨氏模量:2650MPa,泊松比:0.41;
②截面类型:实体、均质;③分析步类型:静力、通用,最大增量步数:500;④载荷类型:压强,加载部位30mm×30mm预留区域;⑤边界条件类型:完全固定与工装贴合的上下两个端面;⑥划分网格:单元形状为四面体,近似全局尺寸为2;⑦分析程序:Abaqus/Standard。
[0043] 图6(a)、(b)为承受相同载荷下,模型的应力分布示意图。由图(a)可以看出:悬臂梁平板顶部三根筋基本没有承受力的分量,可将其去除;靠近左侧的三根筋受力明显,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添加加强筋以保证悬臂梁整体强度。由图(b)可以看出:将顶部三根筋去除后可起到减重的效果,通过在受力集中的地方添加加强筋可明显改善模型结构应力集中现象。
[0044] 图7(a)、(b)模拟过程中,载荷均采用0.2MPa,均匀分布在前段区域30mm×30mm处,通过调整箭头所指筋的位置进行模型优化。从两组模拟结果中可看出:应力集中部位基本相同,但局部积分点处应力分量却有一定差异,图(a)中局部应力分量最大值为29.29MPa,图(b)中局部应力分量最大值为36.59MPa,可见图(a)的框架结构优于图(b)的框架结构。
[0045] 图8(a)、(b)、(c)模拟过程中,载荷均采用0.2MPa,均匀分布在前段区域30mm×30mm处,通过调整箭头所指特征进行模型优化。从三组模拟结果中可看出:图(b)是在(a)的基础上将箭头所指筋单边加厚0.5㎜,虽各处筋的应力分量有所缓解,但平面顶部左侧部位应力集中显著且局部应力值较大,对整体结构强度造成很大损失;在图(c)所指箭头处进行结构微调,发现应力显著集中于右侧前段,这种应力分布趋势可对结构整体承载能力产生
不利影响。
[0046] 图9(a)、(b)模拟过程中,载荷均采用0.2MPa,均匀分布在前段区域30mm×30mm处,通过调整局部特征进行模型优化。从两组模拟结果中可看出:图(b)是在(a)的基础上添加箭头所指加强筋。其特点在于:添加筋贯穿于承力最为显著的三根筋且添加筋经过三根承
力筋的中点。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图(b)中局部最大应力分量小于图(a)中局部最大应
力分量,在满足模型要求质量的前提下,模型结构优化成功。
[0047] 图10为模型尺寸标注说明。图中模型主视图的平面二维尺寸标注,其中标注的几处重点尺寸均满足设计要求。
[0048] 图11为模型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包括多处减重孔、固定部位、加载部位、承力筋厚度等说明,可将模型内部结构剖视,简单明了地体现整体结构组成。
[0049] 图12(a)、(b)、(c)、(d)模拟过程中,载荷采用梯度变化方式逐渐递增,分别为0.2MPa、0.25MPa、0.28MPa、0.33MPa,均匀分布在前段区域30mm×30mm处。从四组模拟结果中可看出:载荷为0.2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力分量最大值为24.28MPa;载荷为0.25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力分量最大值为30.35MPa;载荷为0.28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力分量最大值为33.99MPa;载荷为0.33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力分量最大值为40.06MPa。3D打印所用光敏树脂抗断裂强度为33.8MPa~40.2MPa,可见施加载荷为0.33MPa时,即加载砝码最大极限重量超过29.7kg时,结构失稳断裂。
[0050] 图13(a)、(b)模拟过程中,载荷分别采用0.28MPa、0.33MPa,均匀分布在前段区域30mm×30mm处。从两组模拟结果中可看出:载荷为0.28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变分量最大
值为1.3%;载荷为0.33MPa时,局部积分点处应变分量最大值为1.5%。两组数据的模拟结果均小于弯曲延伸率3%及断裂延伸率6%。可见,在许用载荷范围内,局部积分点处应变分量均满足抗断裂要求。
[0051] 图14中横坐标选取十组不同载荷(0.2MPa~0.35MPa),纵坐标对应模型局部应力分量值。通过观察抗断裂强度阀值,可明显判定施加载荷的极限值。
[0052] 优化模型总体积34.967㎜3,模型总质量40.56g。
[0053] 综上所述,经过上述设计过程获得如下几种结构的悬臂梁:
[0054] 实施方式一
[0055] 如图10、11和15所示,该悬臂梁结构包括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其中:主梁2的一端端部下面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固定部1;主梁2另一端设有穿透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载荷加载孔7,且主梁2下表面在载荷加载孔7的两侧设有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交汇于加载孔道5,并且与加载孔道5的外壁固定
连接;加载孔道5的孔道与载荷加载孔7的孔道位置相对;
[0056] 承力筋3包括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其中:第一承力筋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和主梁2的连接处;第二承力筋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远离主梁2的一端;第一承力筋31的另一端与第二承力筋32的另一端交汇于一处、且固定连接;第三承力筋3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与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第四承力筋3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31与
第二承力筋32的连接处,第四承力筋34的另一端与第三承力筋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五
承力筋3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和第四承力筋34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加
载孔道5的外壁上;第六承力筋3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32、第四承力筋34的交汇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的下表面;第七承力筋3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的连接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五承力筋35与加载孔道5外壁的连接
处。
[0057] 本实施方式中主梁2作为承力主平面,连接加载部(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并作为承力核心部位,承力筋3用于将应力分散,进一步加强承力能力,防止由于悬臂梁局部受力过大而破坏。固定部3用于固定,可以通过固定工装夹持。加载孔道5作为受力结点并保证载荷加载。
[0058] 实施方式二
[0059]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对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的连接方式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和加载孔道5一体加工成型,此种加工方式使得该结构强度更高。
[0060] 实施方式三
[0061]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一或二的悬臂梁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根加强筋6;本实施方式增加的加强筋6穿过第一承力筋31的中点、第二承力筋32的中点和第三承力筋33的
中点,且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三承力筋33的中点、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梁2下表面。
[0062]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承力筋局部加设加强筋6可以达到改善结构受力的目的,明显改善模型结构应力集中现象,保证悬臂梁的整体强度。
[0063] 实施方式四
[0064]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三的基础上对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加载孔道5和加强筋6的连接方式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主梁2,承力筋
3,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加载孔道5和加强筋6一体加工成型,此种加工方式使得该结构强度更高。
[0065] 实施方式五
[0066]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一至四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技术特征减重孔8,本实施方式的主梁2内部可以设有多处减重孔8;减重孔8均匀分布在主梁2内部。该减重孔8可减轻悬臂梁的自身重量。
[0067] 实施方式六
[0068]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一至五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对悬臂梁结构的材料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的悬臂梁结构可以采用光敏树脂材料。
[0069] 实施方式七
[0070]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一至六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尺寸进一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力筋31与第二承力筋32之间的夹角为48.3°;第二承力筋32与第四承
力筋34之间的夹角为83.9°;第四承力筋34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134.2°;第六承力筋36与第一承力筋31之间的夹角为93.6°;第三承力筋33与第四承力筋34之间的夹角为
48.2°;第四承力筋34与第五承力筋35的夹角为85.1°;第五承力筋35与第七承力筋37之间
的夹角为50.8°;第七承力筋37与第六承力筋36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承力筋31与固
定部1之间呈58°;所述第六承力筋36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54.4°;所述第七承力筋37
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为35.6°;所述两条加载部输力筋4与主梁2之间所成的锐角均为
73.3°。
[0071] 本实施方式中限定的尺寸可以保证悬臂梁结构有较佳承力效果,该悬臂梁结构能够实现在有限的承力空间内承载能力提升,并且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避免了力在传输
过程中走“冤枉路”,使得在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目的地、位移相同的前提下路程较短。通过承力筋的设计使得应力分散均匀,缓解局部应力集中,避免因局部应力过大而导致悬臂梁
损坏。
[0072] 实施方式八
[0073] 本实施方式中是对实施方式七中的其他尺寸进一步限定,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的高度为50mm;所述主梁1的总长度为160mm;所述第一承力筋31,第二承力筋
32,第三承力筋33,第四承力筋34,第五承力筋35,第六承力筋36和第七承力筋37的厚度均为4mm、宽度均为6mm;所述加载孔道5的内径为6.5mm。
[0074]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限定的尺寸可以更好地配合实施方式七中限定的角度,使得悬臂梁获得更好的强度,应力分散更均匀,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保证力的传输途径高效。
[0075]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的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改动和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