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建筑材料 / 混凝土 / 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阅读:84发布:2021-03-02

IPRDB可以提供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包括水泥、硅灰、纤维粉、砂、水和外加剂。在本发明混凝土中,将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混合并调整三者的比例,从而实现混凝土优良的性质。,下面是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水泥250-400份、硅灰

20-40份、纤维粉30-80份、砂600-1000份、950-1100份石、水150-200份、外加剂1-5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且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5):(10-25):(0.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的级配如下:5-2.5mm分计筛余10-16%;2.5-1.25mm分计筛余8-15%;1.25-0.63mm分计筛余15-30%;0.63-

0.315mm分计筛余10-30%;0.315-0.16mm分计筛余10-30%;0.16-0.08mm分计筛余3-15%;

筛底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为单丝直径为

5-8μm的无碱玻璃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为高强-高模碳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为河砂、人工砂中的一种或者混合物,所述砂细度模数为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为人工砂,同时为II区中砂,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1-3.7。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纤维为单丝直径为15-20μm的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剂为FT-I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按照以下原料重量比例接枝共聚制得:不饱和羧酸2~4份,不饱和酯3.5~5份,交联剂0.3~0.7份,聚醚大单体0.5-1.5份,阳离子不饱和单体0.5~1.5份,链转移剂

0.07~0.15份;还原剂占反应物总质量的0.25%~0.45%,氧化剂占反应物总质量0.45%~0.6%;用水调整聚合物浓度在20~60%之间,常温自由基聚合得到缓释阳离子型抗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9.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凝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备料:将各原料按比例备好待用;

(2)混合: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3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5min即可。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在建筑材料中的用途。

说明书全文

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且还涉及所述增强型硅灰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有能力拓展生存的空间。目前,人们正在向高空、地下和海洋进军,现代建筑越来越高层华、大跨化和轻量化,如在海洋深处建造大型结构物,在海面上建造巨大的工作平台,越来越多的横跨大江、深谷和海峡的大跨度桥梁和海底隧道正在建设中,而所有的这些建筑都要求混凝土的质量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混凝土制造商和销售商不断提高混凝土的工艺水平和性能要求,特别是致力于获得一种制造简单且易于控制的高强度混凝土。
[0003] CN 103833251 A公开了一种调节超高强混凝土强度与粘度的无机外加剂,其组成按质量百分比为:硅灰5%-10%;矿粉20%-30%;超细粉体60%-75%,所述超细粉体为I级粉煤灰和微珠的混合物,且要求粉煤灰和微珠为密实球形颗粒,特别是微珠为密实完美正球形颗粒,从而造成成本增加。
[0004] CN 108439933 A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压强度高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磷石膏100-150份、河沙200-300份、废弃物煅烧料50-80份、酚醛纤维40-60份、硅藻土50-80份、铁粉20-50份、聚苯酚醛30-60份、氧化锌20-50份、糯米粉10-30份、纤维抗裂剂5-12份、磁铁矿8-16份、锌料20-40份、改性硅酸钙胶体30-40份、天然乳胶
20-50份、硅粉40-80份以及自来水。很显然,该申请公开的混凝土材料成分复杂。
[0005] 然而,目前仍然没有一种成分简单且性质较好的增强型硅灰混凝土。

发明内容

[0006]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对现有混凝土成分进行不断,将纤维粉加入到水泥中并调节纤维粉中各物质的量,从而使所获得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并易于制备。
[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一种增强型硅灰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水泥250-400份、硅灰20-40份、纤维粉30-80份、砂600-1000份、950-1100份石、水150-200份、外加剂1-5份,[0009] 其中,所述纤维粉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且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的重量比为(1-5):(10-25):(0.5-5)。
[0010] 在本发明混凝土中,将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聚碳酸酯纤维混合并调整三者的比例,从而实现混凝土优良的性质。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砂的级配如下:5-2.5mm分计筛余10-16%;2.5-1.25mm分计筛余8-15%;1.25-0.63mm分计筛余15-30%;0.63-0.315mm分计筛余10-30%;0.315-0.16mm分计筛余10-30%;0.16-0.08mm分计筛余3-15%;筛底1-3%;所述砂为河砂、人工砂中的一种或者混合物,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1-3.7。
[0012] 比粒度是将2.5mm-5mm粒径骨料比表面积定义为1个单位,理想状态下,骨料比表面积与骨料粒径成反比,因此可以将各个粒径所对应分计筛余与该粒径所对应比粒度相乘得到总的比粒度,来表征骨料的总表面积的大小。至此,我们在比粒度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指标来衡量骨料质量的优劣:比实系数(B)—即比粒度与密实度的比值。
[0013] B=β/D
[0014] D=1-VL
[0015] 式中B—比实系数;β—比粒度;D—堆积密度密实度;VL—堆积密度空隙率。
[0016] 本发明申请人按照《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02)、《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2005)进行试验。采用广东新泽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PII42.5R水泥、S95级矿粉、II级粉煤灰以及砂石。外加剂采用广东复特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T-I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混凝土原料的各组分性能如表1-表5所示。
[0017] 表1水泥性能指标
[0018]
[0019] 表2矿粉性能指标
[0020]
[0021] 表3粉煤灰性能指标
[0022]
[0023] 表4反击破碎石性能指标
[0024]
[0025] 表5外加剂性能指标
[0026]
[0027] 我们采用20组天然砂或人工组合级配砂,按照表7砂浆配比研究砂的比实系数对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见表8。
[0028] 表6比粒度对照表
[0029]
[0030] 表7胶砂配比
[0031]
[0032] 表8比实系数对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0033]
[0034]
[0035] (Mx为细度模数;ρL为堆积密度;L为胶砂流动度)
[0036] 经过数据模拟,可以得出:L=-0.0004B2+0.1214B+9.0307,相关系数R2=0.9117。
[0037] 比实系数与所配制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混凝土的流动性来自于富余浆体,富余浆体越多,流动性越好,而富余浆体则来自于除去包裹骨料的浆体以及填充骨料间隙的浆体的剩余部分。在其他材料不变的情况下,砂的比实系数越小,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流动性相对也越好。
[0038] 本申请的七级级配的范围内的砂子比实系数在10-18之间,获得的混凝土流动性相对较好,最大限度的减小骨料的空隙率及比表面积可以有效的增加富余浆体,通过改进细骨料级配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有利于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提高。
[0039] 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为单丝直径为5-8μm的无碱玻璃纤维。
[0040]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取材方便,易于实施。且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在混凝土中玻璃纤维,可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性强、抗腐蚀性好和机械强度,也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此外,本发明通过加入玻璃纤维提高了混凝土的耐热性,降低高温对混凝土的影响,通过加入麻刀增加了材料的连接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0041] 优选地,所述碳纤维为高强-高模碳纤维。所述高强高模碳纤维具有拉伸模量高、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等系列优点,依靠其独特结构与性能优势在增强混凝土强度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0042] 优选地,所述砂为河砂、人工砂中的一种或者混合物,所述砂细度模数为2-4。
[0043] 砂细度模数通过下列公式计算,[(β2+β3+β4+β5+β6)-5β1]/(100-β1);其中β1为5-2.5mm分计筛余值,β2为2.5-1.25mm分计筛余值,β3为1.25-0.63mm分计筛余值,β4为0.63-
0.315mm分计筛余值,β5为0.315-0.16mm分计筛余值,β6为0.16-0.08mm分计筛余值。比如,β
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20.2%、30.0%、10.2%、17.6%、19.0%、2.0%、1.0%时,砂的细度模数为(β2+β3+β4+β5+β6-5β1)/(100-β1)=3.55。本申请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级配可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砂型也可以影响混凝土的影响,二者综合考虑效果更佳。
[0044] 优选地,所述砂为人工砂,同时为II区中砂,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1-3.7。选用人工砂效果更好,尤其是选用II区中砂可以防止离析。
[0045] 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纤维为单丝直径为15-20μm的纤维。
[0046] 聚碳酸酯具有突出的冲击韧性、透明性和尺寸稳定性,优良的力学强度、电绝缘性,使用温度范围宽,良好的耐蠕变性、耐候性、低吸水性、无毒性、自熄性,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
[0047] 另外,聚碳酸酯纤维在搅拌过程中,能够在与水的充分接触后重新分散成均匀以使搅拌物的保水性和内聚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水的迁移阻使水向表面的迁移减少,从而使初次泛碱的面积大大降低。同时其微观表面具有一定的引气效应闭气孔,在其硬化后将会具有阻断毛细孔的作用通道,从而会引入一些微小封从而大大减少了水的迁移通道。
[0048] 优选地,所述外加剂为FT-I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按照以下原料重量比例接枝共聚制得:不饱和羧酸2~4份,不饱和酯3.5~5份,交联剂0.3~0.7份,聚醚大单体0.5-1.5份,阳离子不饱和单体0.5~1.5份,链转移剂0.07~0.15份;还原剂占反应物总质量的0.25%~0.45%,氧化剂占反应物总质量0.45%~0.6%;用水调整聚合物浓度在20~60%之间,常温自由基聚合得到缓释阳离子型抗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0049] 本申请所述的减水剂为本申请制备的,详见中国专利CN105542091A,一种缓释阳离子型抗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减水剂在保证具有高减水率的前提下,能够起到很好的缓释作用,由于本申请的比实系数较高,混凝土所需的水分较少,搭配该减水剂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0050] 优选地,所述水泥选自PII42.5R水泥,所述砂的其他指标符合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要求。
[0051] 之外,本发明也提供了上述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52] (1)备料:将各原料按比例备好待用;
[0053] (2)混合: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3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
5min即可。
[0054]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混凝土在建筑材料中的用途。
[005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0056] (1)本发明通过加入玻璃纤维、聚碳酸酯纤维和碳纤维组成的纤维粉,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0057] (2)设计了砂子的七级级配,七级级配的比例符合实践所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能够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0058] (3)本发明结合砂子的级配和砂子的砂型,二者综合考虑,得到效果更佳的混凝土砂型和砂子级配的搭配比例;
[0059] (4)本发明制备的混凝土在强度、泵送性等工作性能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符合标准要求,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制备实施例
[0061] 本申请中,所述水泥选自PII42.5R水泥,所述砂的其他指标符合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要求;所述硅灰符合GB/T 27690的要求,所述粉煤灰为II级粉煤灰。所述玻璃纤维为单丝直径为5-8μm的无碱玻璃纤维。所述碳纤维为高强-高模碳纤维。所述聚碳酸酯纤维为单丝直径为15-20μm的纤维。所述外加剂为FT-I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按照以下原料重量比例接枝共聚制得:不饱和羧酸2~4份,不饱和酯3.5~5份,交联剂0.3~0.7份,聚醚大单体0.5-1.5份,阳离子不饱和单体0.5~1.5份,链转移剂0.07~0.15份;还原剂占反应物总质量的0.25%~0.45%,氧化剂占反应物总质量0.45%~0.6%;用水调整聚合物浓度在20~60%之间,常温自由基聚合得到缓释阳离子型抗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0062] 河砂为市面购买的河砂,人工砂为采用球磨机生产的人工砂,粒形、细度模数和级配可调整。
[0063] 合成实施例 外加剂的制备
[0064] 第一步备料:L-抗坏血酸0.75kg和水156kg充分搅拌配制成溶液A;马来酸酐12.25kg、丙烯酸羟乙酯29kg、聚乙二醇马来酸双酯12.5kg、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10.10kg、巯基丙酸0.66kg和水156kg充分搅拌配制成溶液B。
[0065] 第二步聚合:向带有温度计和电动搅拌器的玻璃反应器中加入异丁烯醇聚氧乙烯醚75kg、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75kg和水200kg,搅拌至全部溶解,加入30%的过氧化氢1.07kg,搅拌均匀,起始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开始滴加A、B料;A料滴加2h,B料滴加
1.5h,滴加完毕保温1.5h,最后用氢氧化钾水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6~7,制得固含量为30%的缓释阳离子型抗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0066] 实施例1
[0067]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68]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2:15:1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
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069]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70]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1,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71] 实施例2
[0072]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73]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3:15:2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4.8,2.5-1.25mm分计筛余12.6,1.25-0.63mm分计筛余28.1,0.63-0.315mm分计筛余26.5,
0.315-0.16mm分计筛余13.2,0.16-0.08mm分计筛余3.2,筛底1.6;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3;
[0074]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75]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2,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76] 实施例3
[0077]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78]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5.1,2.5-1.25mm分计筛余14.2,1.25-0.63mm分计筛余17.3,0.63-0.315mm分计筛余28.8,
0.315-0.16mm分计筛余19.2,0.16-0.08mm分计筛余2.4,筛底3.0;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079]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80]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3,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81] 实施例4
[0082]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83]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25:4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5.1,2.5-1.25mm分计筛余13.2,1.25-0.63mm分计筛余16.3,0.63-0.315mm分计筛余29.8,
0.315-0.16mm分计筛余21.2,0.16-0.08mm分计筛余3.4,筛底1.0;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1;
[0084]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85]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4,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86] 实施例5
[0087]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88]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4,2.5-1.25mm分计筛余14,1.25-0.63mm分计筛余30,0.63-0.315mm分计筛余20,0.315-
0.16mm分计筛余17,0.16-0.08mm分计筛余3,筛底2;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3。
[0089]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90]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5,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91] 实施例6
[0092]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93]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5.4,2.5-1.25mm分计筛余14.6,1.25-0.63mm分计筛余18.6,0.63-0.315mm分计筛余22.4,
0.315-0.16mm分计筛余23.6,0.16-0.08mm分计筛余3.1,筛底2.3;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094]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095]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A6,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096] 对比实施例
[0097] 对比实施例1
[0098]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099]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
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00]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01]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1,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02] 对比实施例2
[0103]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04]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20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和高强-高模碳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
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05]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06]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2,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07] 对比实施例3
[0108]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09]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
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10]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11]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3,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12] 对比实施例4
[0113]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14]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4: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
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15]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16]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4,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17] 对比实施例5
[0118]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19] 水泥300份、硅灰30份、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
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20]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21]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5,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22] 对比实施例6
[0123]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24] 水泥300份、硅灰30份、高强-高模碳纤维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25]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高强-高模碳纤维、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26]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6,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27] 对比实施例7
[0128]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29] 水泥300份、硅灰30份、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0.315-0.16mm分计筛余21.4,
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30]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聚碳酸酯纤维、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31]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7,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32] 对比实施例8
[0133]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34]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0.5: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
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2;
[0135]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36]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8,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37] 对比实施例9
[0138] (1)将下列原料的混凝土原料备好待用:
[0139] 水泥300份、硅灰30份、纤维粉50份、砂700份、石1000份、水150份、外加剂1.6份,其中所述纤维粉为重量比为10:20:3的单丝直径为6μm的无碱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和单丝直径为18μm的聚碳酸酯纤维的混合物,其中砂的级配为5-2.5mm分计筛余13.5,2.5-1.25mm分计筛余12.8,1.25-0.63mm分计筛余26.8,0.63-0.315mm分计筛余19.4,
0.315-0.16mm分计筛余21.4,0.16-0.08mm分计筛余4.2,筛底1.9;砂为河砂、人工砂混合,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所述砂细度模数为3.19;
[0140] (2)将外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得到外加剂混合液,在搅拌机中投入砂、石、3/4外加剂混合液搅拌1min,再投入水泥、硅灰、纤维粉、1/4外加剂混合液,继续搅拌3min,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铲分两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试模中,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0141] (3)将成型的混凝土取出,标记为B9,进行泵送压力测试,并在28天后混凝土成型后测量抗压强度。
[0142] 表1各实施例与对比实施例的结果对照表
[0143]序号 和易性 100米泵送压力(MPa) 28天抗压强度(MPa)
A1 良好 15.3 49.1
A2 良好 16.2 48.2
A3 良好 16.6 48.3
A4 良好 16.4 47.8
A5 良好 16.6 48.1
A6 优选 13.6 46.6
B1 一般 15.3 42.1
B2 一般 16.2 42.2
B3 一般 15.3 42.1
B4 一般 16.2 42.2
B5 一般 16.6 43.3
B6 一般 16.4 44.8
B7 良好 16.5 45.1
B8 良好 15.6 44.6
B9 良好 14.6 44.6
[0144] 由表1的数据分析可知,通过对比各实施例的和易性、28天抗压强度、泵送压力等指标,本发明显著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减少了泵送压力和提高了28天抗压强度。
[0145]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