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燃料电池

阅读:872发布:2021-03-03

IPRDB可以提供燃料电池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燃料电池,具备被层叠的多个发电电池单元及端部电池单元。各发电电池单元具备第一板及夹着该第一板的一对第一隔板。端部电池单元具备第二板及夹着该第二板的一对第二隔板。分别形成于各板及隔板的贯穿孔形成沿发电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发电用气体的导入路。端部电池单元具有“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在“第一结构”中,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隔板或者第二板的贯穿孔的底壁比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向下方凹陷,在“第二结构”中,第二板或者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贯穿孔的底壁比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向上方突出。,下面是燃料电池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燃料电池,具有多个发电电池单元、端部电池单元以及导入路,

所述多个发电电池单元被层叠,各发电电池单元具备第一板、一对第一隔板以及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板具有膜电极接合体,所述一对第一隔板夹着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供发电用气体通过,所述端部电池单元配置于所述多个发电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具备第二板、一对第二隔板以及第二流路,所述一对第二隔板夹着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二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供发电用气体通过,所述导入路由分别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板、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二板的贯穿孔构成,并且沿所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发电用气体分配并导入到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有“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在所述“第一结构”中,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下方凹陷,在所述“第二结构”中,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上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配置于所述层叠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有所述“第一结构”及所述“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和气体供给路,所述气体供给路使发电用气体从所述导入路的外部流入到内部,并与所述端部电池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有所述“第二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流入到所述导入路的水的最大水位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有所述“第二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流入到所述导入路的水的最大水位靠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流路包括与所述导入路分别连通的多个并列路,所述多个并列路中的下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小于上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端部电池单元中的所述下方侧的并列路中的所述导入路侧的端部的上端位于比流入到所述导入路的水的最大水位靠上方。

说明书全文

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由多个电池单元层叠而成的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固体高分子型的燃料电池的发电电池单元具备:膜电极接合体(所谓的MEA),其为由一对电极夹着由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结构;以及一对隔板,其夹着膜电极接合体。燃料气体(例如氢气)供给到一方隔板与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的气体流路,氧化气体(例如空气)供给到另一方隔板与膜电极接合体之间的气体流路。
[0003] 通常,燃料电池成为多个发电电池单元层叠而成的结构。在燃料电池的内部设置有导入路、排出路,该导入路将发电用气体分配并导入到各发电电池单元的气体流路,该排出路使通过各气体流路后的发电用气体合流并排出。
[0004] 日本特开2009-164051号公报公开了那样的燃料电池的一例,该燃料电池具有端部电池单元,该端部电池单元设置于多个发电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的端部。端部电池单元例如由板和夹着该板的一对隔板构成。在板与各隔板之间划分形成有旁通流路,该旁通流路将上述导入路和排出路连通而旁通发电用气体的流动。
[0005] 该端部电池单元是不发电的结构,在多个发电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的端部发挥隔热效果。利用这样的端部电池单元,能够抑制配置于层叠方向的端部的发电电池单元的温度降低,并能够抑制由该发电电池单元的内部的结露等导致的水的产生。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由结露等导致的水的产生不限于发电电池单元的内部,在从燃料电池的外部向内部供给发电用气体的气体供给路内也会引起。当那样的气体供给路内的水被气流冲走等而侵入到发电电池单元并滞留时,可能会导致向膜电极接合体供给的气体供给量下降且导致发电效率下降。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流入的燃料电池。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燃料电池具备被层叠的多个发电电池单元和配置于所述多个发电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端部电池单元。各发电电池单元具备第一板、一对第一隔板以及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板具有膜电极接合体,所述一对第一隔板夹着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供发电用气体通过。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备第二板、一对第二隔板以及第二流路,所述一对第二隔板夹着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二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二板之间,供发电用气体通过。燃料电池进一步具有导入路,该导入路由分别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板、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以及所述第二板的贯穿孔构成,并且沿所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发电用气体分配并导入到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端部电池单元具有“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在所述“第一结构”中,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下方凹陷,在所述“第二结构”中,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各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上方突出。
[0011] 在上述燃料电池中,配置于所述层叠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所述端部电池单元也可以具有所述“第一结构”及所述“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和气体供给路,所述气体供给路使发电用气体从所述导入路的外部流入到内部,并与所述端部电池单元连接。
[0012] 在上述燃料电池中,所述端部电池单元也可以具有所述“第二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隔板中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隔板的所述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位于比流入到所述导入路的水的最大水位靠上方。
[0013] 在上述燃料电池中,所述端部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流路也可以包括与所述导入路分别连通的多个并列路,所述多个并列路中的下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也可以小于上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
[0014] 在上述燃料电池中,所述端部电池单元中的所述下方侧的并列路中的所述导入路侧的端部的上端也可以位于比流入到所述导入路的水的最大水位靠上方。
[0015] 通过参照下述的说明,从而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及优点与将本发明的原理以例示的目的示出的附图均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分解结构的概要图。
[0017] 图2是发电电池单元的上游侧第一隔板的俯视图。
[0018] 图3是发电电池单元的框板的俯视图。
[0019] 图4是发电电池单元的下游侧第一隔板的俯视图。
[0020] 图5是端部电池单元的上游侧第二隔板的俯视图。
[0021] 图6是端部电池单元的框板的俯视图。
[0022] 图7是端部电池单元的下游侧第二隔板的俯视图。
[0023] 图8是从燃料电池的外侧观看到的端部电池单元的氢气排出路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0024] 图9是沿图8的9-9线的燃料电池的剖视图。
[0025] 图10是从燃料电池的外侧观看到的端部电池单元的氢气导入路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0026] 图11是沿图10的11-11线的燃料电池的氢气导入路的剖视图。
[0027] 图12是与端部电池单元内的氢气的流通状态一起示出的上游侧第二隔板的俯视图。
[0028] 图13是与发电电池单元内的氢气的流通状态一起示出的上游侧第一隔板的俯视图。
[0029] 图14是变形例的燃料电池中的、沿层叠方向的氢气导入路的剖视图。
[0030] 图15是其他变形例的燃料电池中的、沿层叠方向的氢气导入路的剖视图。
[0031] 图16是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燃料电池中的、沿层叠方向的氢气导入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对燃料电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 首先,对燃料电池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
[0034] 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具备:被层叠在一起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30个)发电电池单元10;以及一对端部电池单元11,其设置于在上述发电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D(图1的左右方向)夹着上述发电电池单元10的位置。
[0035] 在燃料电池的内部设置有:氢气导入路12,其将氢气分配并导入到各发电电池单元10及各端部电池单元11;以及空气导入路13,其将空气分配并导入到各发电电池单元10及各端部电池单元11。另外,在燃料电池的内部设置有:氢气排出路14,其使通过各发电电池单元10及各端部电池单元11后的氢气合流并排出;以及空气排出路15,其使通过各发电电池单元10及各端部电池单元11后的空气合流并排出。在燃料电池的内部进一步设置有:冷却水导入路(省略图示),其将冷却水导入到相邻的发电电池单元10之间、发电电池单元
10与端部电池单元11之间;以及冷却水排出路(省略图示),其使冷却水合流并排出。
[0036] 在一对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一方(图1的左侧)以覆盖层叠方向D上的外侧的端面的方式装配有组合歧管16。在该组合歧管16上连接有供排氢气的氢气配管17、供排氧气(具体为空气)的空气配管18、供排冷却水的冷却水配管19。在燃料电池中,经由上述组合歧管16进行氢气向氢气导入路12的供给、空气向空气导入路13的供给、氢气从氢气排出路14的排出、空气从空气排出路15的排出、冷却水向冷却水导入路的供给、冷却水从冷却水排出路的排出。在氢气配管17上且比上述组合歧管16靠上游侧设置有将氢气加湿的加湿器20。在本实施方式中,组合歧管16及氢气配管17相当于使氢气从氢气导入路12的外部流入到内部的气体供给路。
[0037] 在一对端部电池单元11的另一方(图1的右侧)以覆盖层叠方向D上的外侧的端面的方式装配有端板21。利用该端板21,配置于端部电池单元11的端面上的各流体流路(氢气导入路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以及冷却水排出路)的开口被封闭。
[0038] 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在以层叠方向D上的组合歧管16侧的端部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规定的角度α(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几度)的状态下作为电源搭载于电动汽车。通过这样以倾斜的状态搭载燃料电池,从而氢气排出路14以朝向组合歧管16侧逐渐降低的方式倾斜。由此,氢气排出路14内的水容易排出。
[0039] 接着,对发电电池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0] 发电电池单元10具有膜电极接合体50A。该膜电极接合体50A成为5层结构,该5层结构具备作为固体高分子膜的电解质膜、夹着该电解质膜的一对电极、以及由夹着那些电解质膜及电极的碳片构成的一对气体扩散层。各发电电池单元10成为平板形状的框板50被夹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之间的结构。框板50的中央部分形成上述膜电极接合体50A,并且除此以外的部分由绝缘体构成。
[0041] 如图2所示,上游侧第一隔板30是利用冲压加工而被赋予凹凸的金属制的薄板状构件。该凹凸具有如下作用:划分出使氢气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通过的第一流路(氢气流路10A),或者划分出使冷却水在相邻的发电电池单元10之间流通的冷却水流路。图2表示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与框板50(参照图1)相对的面。
[0042] 上游侧第一隔板30具有贯穿孔31~36。贯穿孔31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2的左上),构成所述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贯穿孔32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缘部的下方部分(图2的右下),构成所述氢气排出路14的一部分。贯穿孔33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2的右上),构成所述空气导入路13的一部分。贯穿孔34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缘部的下方部分(图2的左下),构成所述空气排出路15的一部分。贯穿孔35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图2的左侧)缘部,构成将冷却水分配并导入到所述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导入路22的一部分。贯穿孔36设置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图2的右侧)缘部,构成使通过冷却水流路后的冷却水合流并排出的冷却水排出路23的一部分。各贯穿孔31、32、33、34、35、36的内周缘具有朝向离开框板5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31A、32A、33A、34A、35A、36A。
[0043] 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37。该凹部37的形成范围包括与膜电极接合体50A邻接的部分(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上游侧第一隔板30和上述框板50(参照图1)贴紧。由此,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与框板50之间由凹部37划分形成有如下空间:该空间成为氢气通过的氢气流路10A的一部分。
[0044] 在上述凹部37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流路凸部38。这些流路凸部38形成为细长的形状且并列延伸。氢气流路10A被这些流路凸部38划分为将氢气导入路12(贯穿孔31)与氢气排出路14(贯穿孔32)之间分别连通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并列路40。详细地,那些并列路40具有:与氢气导入路12分别连接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导入流路41;使导入流路41分支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的分配流路42;以及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0条)主流路43,其与那些分配流路42分别连接且平行地延伸。另外,多个并列路40具有:使主流路43合流并聚集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流路的聚集流路44;以及多个排出流路45,其将聚集的聚集流路44与氢气排出路14分别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流入到1条并列路40的氢气分配给八条主流路43的方式决定分配流路42及聚集流路4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配流路42及主流路43相当于分支路。
[0045] 如图3所示,框板50具有贯穿孔51~56,贯穿孔51~56构成各流体流路(氢气导入路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22、以及冷却水排出路23)的一部分。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在那些贯穿孔51~56的周缘,框板50和上游侧第一隔板30(参照图2)贴紧。由此,在框板50和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相对面之间,氢气导入路
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22、冷却水排出路23相对于其外部被密封。
[0046] 其中,如图2或者图3所示,在框板50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长孔51A,长孔51A从与贯穿孔31(详细地,凹部31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3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1A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参照图1)之间成为将氢气导入路12(详细为贯穿孔31)和凹部3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51A构成氢气流路
10A的一部分(具体为各导入流路41的上述氢气导入路12侧的部分)。
[0047] 另外,在框板50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长孔52A,长孔52A从与贯穿孔32(详细为凹部32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3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2A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之间成为将氢气排出路14(详细为贯穿孔32)和凹部3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52A构成氢气流路10A的一部分(具体为各排出流路45的上述氢气排出路14侧的部分)。
[0048] 如图4所示,下游侧第一隔板60是利用冲压加工而被赋予凹凸的金属制的薄板状构件。该凹凸具有如下作用: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划分出使空气通过的气体流路(空气流路10B),或者划分出所述冷却水流路。上述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形状基本上成为上游侧第一隔板30(参照图2)的形状的镜像。图4表示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与框板50(参照图1)相对的面。
[0049] 下游侧第一隔板60具有贯穿孔61~66。贯穿孔61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4的右上),构成所述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贯穿孔62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缘部的下方部分(图4的左下),构成所述氢气排出路14的一部分。贯穿孔63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4的左上),构成所述空气导入路13的一部分。贯穿孔64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缘部的下方部分(图4的右下),构成所述空气排出路15的一部分。贯穿孔65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图4的右侧)缘部,构成所述冷却水导入路22的一部分。贯穿孔66设置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图4的左侧)缘部,构成所述冷却水排出路23的一部分。各贯穿孔61、62、63、64、65、66的内周缘具有朝向离开框板5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61A、62A、63A、64A、65A、66A。
[0050] 在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67。该凹部67的形成范围包括与膜电极接合体50A邻接的部分(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下游侧第一隔板60和上述框板50(参照图3)贴紧。由此,在下游侧第一隔板60与框板50之间,利用凹部67划分形成有如下空间:该空间成为空气通过的空气流路10B的一部分。
[0051] 在上述凹部67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流路凸部68。这些流路凸部68形成为细长的形状且并列延伸。空气流路10B被这些流路凸部68划分为将空气导入路13(贯穿孔63)与空气排出路15(贯穿孔64)之间分别连通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给10条)并列路70。详细地,那些并列路70具有:与空气导入路13分别连接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导入流路71;使导入流路71分支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条)的分配流路72;以及与那些分配流路72分别连接且并列延伸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0条)主流路73。另外,多条并列路70具有:使主流路73合流而聚集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流路的聚集流路74;以及将聚集的聚集流路74与空气排出路15分别连接的多条排出流路75。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流入到1条并列路70的空气分配给8条主流路73的方式决定分配流路72及聚集流路74的形状。由此,各并列路70的压力损失大致相同。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主流路43(参照图2)的直线状的流路以等间隔平行地延伸,与此相对,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主流路73的波状的流路以等间隔并列延伸。
[0052] 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内部,在框板50(图3)的各贯穿孔51~56的周缘,该框板50和下游侧第一隔板60(参照图4)贴紧。由此,在框板50和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相对面之间,氢气导入路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22、冷却水排出路23相对于其外部被密封。
[0053] 其中,如图3或者图4所示,在框板50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长孔53A,长孔53A从与贯穿孔63(详细为凹部63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6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3A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参照图2)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之间成为将空气导入路13(详细为贯穿孔63)和凹部6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53A构成空气流路10B的一部分(具体为各导入流路71的上述空气导入路13侧的部分)。
[0054] 另外,在框板50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长孔54A,长孔54A从与贯穿孔64(详细为凹部64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6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4A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之间成为将空气排出路15(详细为贯穿孔64)和凹部6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54A构成空气流路10B的一部分(具体为各排出流路75的上述空气排出路15侧的部分)。
[0055] 在燃料电池的内部且相邻的一对发电电池单元10(图1)之间,利用一方的发电电池单元10的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外表面和另一方的发电电池单元10的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外表面划分形成有所述冷却水流路。另外,在一方(图1的左侧)的端部电池单元11与发电电池单元10之间,利用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下游侧第二隔板110外表面和发电电池单元10的上游侧第一隔板30外表面划分形成有冷却水流路。而且,在另一方(图1的右侧)的端部电池单元11与发电电池单元10之间,利用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外表面和发电电池单元10的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外表面划分形成有冷却水流路。在这些冷却水流路上连通有冷却水导入路22和冷却水排出路23。
[0056] 接着,对端部电池单元1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7] 如图1所示,端部电池单元11成为框板100夹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的结构。
[0058] 如图5所示,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基本结构与上游侧第一隔板30(参照图2)同样。其中,关于上游侧第一隔板30和上游侧第二隔板80,构成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的贯穿孔的形状和构成氢气流路的一部分的分配流路及聚集流路的形状相差较大。以下,以该不同点为中心对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结构进行说明。上述贯穿孔、分配流路以及聚集流路以外的结构因为在上游侧第一隔板30和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中同样,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以下省略详细说明。图5表示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与框板100(参照图1)相对的面。
[0059] 上游侧第二隔板80具有贯穿孔81,贯穿孔81构成所述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该贯穿孔81的内周缘具有朝向离开框板10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81A。贯穿孔81设置于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长度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5的左上)。该贯穿孔81的开口形状和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参照图2)的开口形状均为角部圆化的四方形状。贯穿孔81的大致四方形的开口中的相当于底边的部分位于比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的开口中的相同部分靠下方。由此,贯穿孔81的开口形状比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
[0060] 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凹部37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流路凸部98。将贯穿孔81(氢气导入路12)和贯穿孔32(氢气排出路14)连通而使氢气通过的第二流路(以下为旁通流路11A)被这些流路凸部98划分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条)并列路90。那些并列路90中的配置于上方侧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条)并列路90以流入的氢气分配给4条主流路43的方式决定分配流路92及聚集流路94的形状。另一方面,所有的并列路90中的配置于下方侧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条)并列路90以流入的氢气分配给12条主流路43的方式决定分配流路92及聚集流路94的形状。
[0061] 如图6所示,框板100的基本结构与框板50(参照图3)同样。框板100与框板50不同的是:取代膜电极接合体50A而具有板100A;以及构成所述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的贯穿孔101的形状。以下以该不同点为中心对框板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6中,对与框板50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以下省略详细说明。
[0062] 框板100的中央部分形成上述板100A,并且除此以外的部分利用绝缘体构成。板100A是3层结构,该3层结构具备由不通气性的导电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金属板)构成的板主体和夹着该板主体的一对碳片。该板100A与上游侧第二隔板80及下游侧第二隔板110接触,将那些上游侧第二隔板80及下游侧第二隔板110导通。各端部电池单元11因为不具备膜电极接合体50A(参照图1),所以成为虽然氢气及空气通过但是不发电的结构。
[0063] 框板100具有构成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的贯穿孔101和所述贯穿孔52~56。贯穿孔101设置于框板100的长度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6的左上)。该贯穿孔101的开口形状和框板50的贯穿孔51(参照图3)的开口形状均为角部圆化的四方形。贯穿孔101的大致四方形的开口中的相当于底边的部分位于比框板50的贯穿孔51的开口中的相同部分靠下方。由此,贯穿孔101的开口形状成为与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81大致相同的形状(详细为小一些的形状),且比框板50的贯穿孔51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
[0064] 在端部电池单元11的内部,且在各贯穿孔101、52~56的周缘,框板100和上游侧第二隔板80(参照图5)贴紧。由此,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和框板100的相对面之间,氢气导入路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22、冷却水排出路23相对于其外部被密封。
[0065] 其中,如图5或者图6所示,在框板100形成有多个长孔51A,长孔51A从与贯穿孔81(详细为凹部81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3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1A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成为将氢气导入路12(详细为贯穿孔81)和凹部3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板100的各长孔51A构成旁通流路11A中的各导入流路41的上述氢气导入路12侧的部分。
[0066] 另外,在框板100形成有多个长孔52A,长孔52A从与贯穿孔32(详细为凹部32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3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2A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成为将氢气排出路14(详细为贯穿孔32)和凹部3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板100的各长孔52A构成旁通流路11A中的各排出流路45的上述氢气排出路14侧的部分。
[0067] 如图7所示,下游侧第二隔板110是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参照图4)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以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不同点为中心对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7中,对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相同形状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以下省略详细说明。
[0068] 下游侧第二隔板110具有构成所述氢气导入路12的一部分的贯穿孔111和所述贯穿孔62~66。贯穿孔111设置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长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缘部的上方部分(图7的左上)。贯穿孔111的内周缘具有朝向离开框板100的方向凹陷的凹部111A。该贯穿孔111的开口形状和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参照图4)的开口形状均是角部圆化的四方形。贯穿孔111的大致四方形的开口中的相当于底边的部分位于比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开口中的相同部分靠上方。由此,贯穿孔111的开口形状中的下方侧的部分比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开口形状中的相同部分向上方侧缩窄。
[0069] 在端部电池单元11的内部,且在各贯穿孔111、62~66的周缘,下游侧第二隔板110和框板100(参照图5)贴紧。由此,在框板10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相对面之间,氢气导入路12、空气导入路13、氢气排出路14、空气排出路15、冷却水导入路22、冷却水排出路23相对于其外部被密封。
[0070] 其中,如图6或者图7所示,在框板100形成有多个长孔53A,长孔53A从与贯穿孔63(详细为凹部63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6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3A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成为将空气导入路13(详细为贯穿孔63)和凹部6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板100的各长孔53A构成将空气导入路13和空气排出路15连通的旁通流路11B(参照图1)的一部分(具体为各导入流路71的上述空气导入路13侧的部分)。
[0071] 另外,在框板100形成有多个长孔54A,长孔54A从与贯穿孔64(详细为凹部64A)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凹部67邻接的位置。这些长孔54A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成为将空气排出路15(详细为贯穿孔64)和凹部67的内部连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板100的各长孔54A构成旁通流路11B中的各排出流路75的上述空气排出路15侧的部分。
[0072]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发电电池单元10及端部电池单元11中,构成氢气排出路14的各贯穿孔32、52、62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详细地,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2、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2、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32以及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62成为相同形状。另外,框板50的贯穿孔52和框板100的贯穿孔52为相同形状,且成为比各贯穿孔32、62小一些的形状。同样,在发电电池单元10及端部电池单元11中,构成空气导入路13的各贯穿孔33、53、63、构成空气排出路15的各贯穿孔34、54、64、构成冷却水导入路22的各贯穿孔35、55、65、构成冷却水排出路23的各贯穿孔36、56、66成为各自大致相同的形状。
[0073] 与此相对,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发电电池单元10及端部电池单元11中,构成氢气导入路12的各贯穿孔31、51、61、81、101、111成为不同的形状。
[0074] 详细地,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81的开口形状比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另外,框板100的贯穿孔101的开口形状是与上游侧第二隔板
80的贯穿孔81大致相同的形状,且比框板50的贯穿孔51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
[0075] 由此,成为如下结构(第一结构):氢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以下仅为上游侧)的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81的底壁(即相当于氢气导入路12的底壁的部分)、以及框板100的贯穿孔101的底壁(即相当于氢气导入路12的底壁的部分)双方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下方凹陷。
[0076] 另一方面,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开口形状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开口形状比较,下方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从而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开口形状变得狭窄。
[0077] 由此,成为如下结构(第二结构):氢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以下仅为下游侧)的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底壁(即相当于氢气导入路12的底壁的部分)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详细为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底壁)比较向上方突出。
[0078] 图10所示的线W表示在静止状态的燃料电池中,水以假设范围内的最大流量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情况下的水位(以下为最大水位)。该最大水位W表示由发明人等根据各种实验、模拟的结果求出的水位。
[0079] 如图10所示,在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中,以贯穿孔111的开口部分的下端位于比最大水位W靠上方的方式决定该贯穿孔111的形状。
[0080] 另外,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中,以下方侧的并列路90(参照图5)中配置于最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上述氢气导入路12侧的端部上端(图中用箭头E表示的部分)比最大水位W靠上方的方式决定各并列路90的形状。图10中的单点划线表示下方侧的并列路90和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边界。
[0081] 以下,对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端部电池单元11而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82] 在端部电池单元11的内部形成有将氢气导入路12和氢气排出路14连通的旁通流路11A。因此,能利用从氢气导入路12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详细为旁通流路11A)的氢气流将在氢气配管17、加湿器20中产生且侵入到燃料电池的内部(氢气导入路12)的水吸引到该端部电池单元11的内部。由此,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083] 而且,如图11所示,因为采用所述“第一结构”,所以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详细为发电电池单元10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下方凹陷的形状。由此,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的上游侧部分成为向下方扩展的结构,因此在该部分,氢气流容易向下方弯曲,由于该流动,氢气导入路12内的水(或者水滴)容易流入到旁通流路11A。
[0084] 另外,因为采用所述“第二结构”,所以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发电电池单元10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下游侧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因此,水(或者水滴)接触氢气导入路12的底壁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该水向下方落下,从而流入到旁通流路11A。另外,氢气流与该底壁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碰撞,由此该气流的一部分偏向下方,水(或者水滴)被该氢气流引导而流入到旁通流路11A。
[0085]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采用“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所以水容易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但是,该效果也能通过仅采用上述“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中的任一方而得到。
[0086] 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中,在配置于层叠方向D上的一个(图1的左侧)端部的端部电池单元11上经由组合歧管16连接有氢气配管17。由此,在水从氢气配管17、组合歧管16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情况下,该水在到达发电电池单元10前被端部电池单元11吸引,因此能抑制到达发电电池单元10的水的量。另外,由于电动汽车行驶时的摇摆、转弯等,有时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水通过发电电池单元10的配设部分而到达远离所述组合歧管16的一侧(图1的右侧)的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将已到达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位置的水吸引到该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通过采用上述方式能可靠地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087] 在此,在水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情况下,在水滞留在该旁通流路11A内时,相应地,旁通流路11A(详细为水流入的并列路90)的流路截面积减小,有流入到旁通流路11A的氢气流堵塞的可能。在该情况下,不能适当地进行水从氢气导入路12向旁通流路11A的吸引。
[0088] 如图5所示,在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中,1条并列路90成为氢气的分配对象的主流路43的条数(详细为与1条并列路90连接的主流路43的条数)在下方侧的并列路90中比上方侧的并列路90多。由此,与上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主流路43的流路截面积的累计值(4条程度)比较,下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主流路43的流路截面积的累计值(12条程度)变大。因此,与构成旁通流路11A的多个并列路90中的、水不易流入的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比较,能减小水容易流入的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
[0089] 因此,如图12中示意性所示,能将流入到上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氢气的量抑制为少量,另一方面,能使流入到下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氢气的量增多。由此,在水被吸引而流入到下方侧的并列路90内的情况下,该流入的水容易被流入到并列路90内的比较大量的气流冲走,因此能抑制水在并列路90内滞留,并能维持将水吸引到旁通流路11A的功能。图12中的单点划线表示下方侧的并列路90和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边界。
[0090] 另外,如图2所示,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氢气流路10A中,1条并列路40作为氢气的分配对象的主流路43的条数在各并列路40中相同(8条)。因此,各并列路40中的主流路43的流路截面积的累计值(8条程度)也相同,那些并列路40的压力损失大致相等。
[0091] 因此,如图13中示意性所示,氢气以流入量的偏离被抑制的状态没有遗漏地流入到发电电池单元10的氢气流路10A(各并列路40)。其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通过将向上方侧的并列路90流入的流入量抑制为少量从而向下方侧的并列路90流入的流入量增多的状态下,氢气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图12)。因为这样,所以即使在燃料电池的内部的、氢气从氢气导入路12流入的部分(具体为发电电池单元10的各并列路40、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下方侧的并列路90、以及上方侧的并列路90)中,也能使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下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氢气的量最多。由此,氢气导入路12内的水容易被吸引到端部电池单元11,因此能适当地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092] 如图10所示,端部电池单元11的下方侧的5条并列路90中的氢气导入路12侧(图10的左侧)的端部的上端E(详细为那些并列路90和贯穿孔31的连通部分的上端)处于比所述最大水位W靠上方。因此,在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水已到达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部分(详细为氢气导入路12和旁通流路11A的连通部分)的情况下,该水不是位于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端部,而位于因为氢气的流入量多所以流入速度快的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端部。因此,能利用从氢气导入路12流入到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氢气流将氢气导入路12内的水适当地吸入到旁通流路11A。
[0093] 在端部电池单元11中,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底壁的上端位于比最大水位W靠上方。因此,在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水已到达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部分(旁通流路11A和氢气导入路12的连通部分)的情况下,该水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内缘接触而被阻挡并且向下方落下,从而流入到旁通流路11A。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使氢气导入路12中的已到达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部分的水以不会在该配设部分的下游侧通过的方式适当地流入到旁通流路11A。
[009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0095] (1)能利用从氢气导入路12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氢气流将在氢气配管17、加湿器20中产生并侵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水吸引到该旁通流路11A的内部。因此,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而且,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成为向下方扩展的结构,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下游侧部分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由此,成为水容易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结构,所以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096] (2)在配置于层叠方向D上的一个端部的端部电池单元11经由组合歧管16连接有氢气配管17。由此,在水从氢气配管17流入到氢气导入路12的情况下,该水在到达发电电池单元10前被吸引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内部,因此能可靠地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097] (3)在端部电池单元11中,将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底壁的上端配置于比最大水位W靠上方。因此,能使氢气导入路12中的已到达端部电池单元11的配设部分的水以不会在该配设部分的下游侧通过的方式适当地流入到旁通流路11A。
[0098] (4)与构成旁通流路11A的多个并列路90中的、水不易流入的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比较,将水不易流入的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减小。由此,在水被吸引而流入到下方侧的并列路90内的情况下,该流入的水容易被流入到并列路90内的比较大量的气流冲走,因此能抑制水在并列路90内滞留,并能维持将水吸引到旁通流路11A的功能。
[0099] (5)将下方侧的并列路90中配置于最上方侧的并列路90中的氢气导入路12侧的端部的上端配置于比所述最大水位W靠上方。因此,能利用从氢气导入路12流入到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氢气流将氢气导入路12内的水适当地吸引到旁通流路11A。
[0100] <变形例>
[0101]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
[0102] ·也可以将上游侧第一隔板30、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主流路43形成为波状的流路并列延伸的形状,而且也可以将下游侧第一隔板60、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主流路73形成为直线状的流路平行地延伸的形状。
[0103] ·也可以将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111的底壁的上端配置于比最大水位W靠下方,而且还可以配置于与最大水位W相同的高度。
[0104] ·只要具有“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在端部电池单元11中构成氢气导入路12的各贯穿孔81、101、111的开口形状就能变更为任意的形状。该情况下的“第一结构”是形成于上游侧第二隔板上的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端部电池单元的框板上的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下方凹陷的结构。另外,该情况下的“第二结构”是形成于端部电池单元的框板上的贯穿孔的底壁、及形成于下游侧第二隔板上的贯穿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与发电电池单元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上方突出的结构。以下,对那样的燃料电池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0105] 如图14所示,也可以使上游侧第二隔板120的贯穿孔121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的开口形状相同。在图1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电池单元11(参照图1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0106]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下方凹陷的形状。而且,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
[0107] 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上游侧第二隔板120的贯穿孔121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与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1的开口形状相同,并且将下游侧第二隔板130的贯穿孔131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开口形状相同。在图15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电池单元11(参照图1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0108]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另外,根据上述结构,构成氢气导入路12的各贯穿孔121、101、131的内缘成为不向该氢气导入路12内突出的结构,因此能将该氢气导入路12的压力损失减小。
[0109] 如图16所示,也可以通过使框板140的贯穿孔141的开口形状与框板50的贯穿孔51的开口形状比较,使下方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从而将框板140的贯穿孔141的开口形状缩窄。另外,也可以将下游侧第二隔板130的贯穿孔131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1的开口形状相同。在图16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电池单元11(参照图
1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示出,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0110]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下方凹陷的形状。而且,能将端部电池单元11内的氢气导入路12中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底壁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
[0111] ·通过使构成旁通流路11A的一部分的多个主流路43的通路宽度、通路高度相互不同等而使各主流路43的流路截面积不同,从而能使多个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相互不同。
[0112] ·不限于采用在上游侧第二隔板80与下游侧第二隔板110之间夹入框板100而成的结构的端部电池单元11,也能采用夹入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板、片(例如与气体扩散层相同结构的碳片)而成的结构的端部电池单元。在该情况下,当使氢气和空气均通过一个端部电池单元时,则在端部电池单元的内部,氢气流和空气流发生干扰,有不能使水向端部电池单元内部的吸引、水向端部电池单元外部的排出顺利地进行的可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将由仅氢气通过的结构的端部电池单元和仅空气通过的结构的端部电池单元构成的一对端部电池单元设置于多个发电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D的两端。
[0113] ·也可以将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上述氢气导入路12侧的端部上端配置于比所述最大水位W靠下方,而且还可以配置于与最大水位W相同的高度。
[0114] ·作为端部电池单元的下游侧第二隔板,能采用基本结构成为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形状的镜像的隔板。例如与端部电池单元的下游侧第二隔板的多个并列路中的上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比较,也可以将下方侧的并列路的压力损失减小。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有水从空气配管侵入到空气导入路的可能的燃料电池中,能将该侵入的水利用从空气导入路流入到旁通流路的空气流吸引到该旁通流路的内部,从而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流入。而且,在水被吸引而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的下方侧的并列路内的情况下,该流入的水容易被流入到该并列路内的比较大量的气流冲走,因此能抑制水在并列路内滞留,并能维持将水吸引到旁通流路的功能。
[0115] ·也可以使构成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A的多个并列路90中的上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和下方侧的并列路90的压力损失相同。
[0116] ·能将与适用于氢气导入路12的“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同样的结构适用于空气导入路13。
[0117] 作为适用于空气导入路13的“第一结构”,例如能采用如下结构:使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33的开口形状比上游侧第一隔板30的贯穿孔33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并且使框板100的贯穿孔53的开口形状比框板50的贯穿孔53的开口形状向下方侧拓宽。由此,能将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第二隔板80的贯穿孔33的底壁(即相当于空气导入路13的底壁的部分)、及框板100的贯穿孔33的底壁双方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比较向下方凹陷的结构。
[0118] 作为适用于空气导入路13的“第二结构”,例如能采用如下结构:使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63的开口形状与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3的开口形状比较,下方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从而将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63的开口形状缩窄。由此,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第二隔板110的贯穿孔63的底壁(即相当于空气导入路13的底壁的部分)能形成为与发电电池单元10的对应部分(详细为下游侧第一隔板60的贯穿孔63的底壁)比较向上方突出的结构。
[0119] 通过在空气导入路13中采用这样的“第一结构”、“第二结构”,从而在水侵入到空气导入路13内的情况下该水不易流入到端部电池单元11的旁通流路11B,因此能抑制水向发电电池单元10流入。
[0120] ·也可以在设置于燃料电池的多个端部电池单元中的几个上适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端部电池单元11。
[0121] ·在多个发电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D的两端不限于设置各一个端部电池单元11,也可以设置多个端部电池单元。
[0122] ·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适用于仅在发电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D上的两端中的一方设置端部电池单元的燃料电池。
[0123] ·上述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也能适用于在氢气配管17上没有设置加湿器20的燃料电池。
[0124] ·上述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不限于搭载于电动汽车的燃料电池,也能适用于住宅用的燃料电池等不能移动地固定于地面的燃料电池。
[0125]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针对所公开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替代、变更及变形。例如,本发明的主题有可能存在于比所公开的特定的实施方式的全部特征少的特征中。因此,请求保护的范围编入到说明书中,各权利要求以其自身要求个别的实施方式。应理解为:本发明的范围将这样的替代方式、变更方式及变形方式全部与它们的所有的等同物一起包含于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