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换热器 / 热交换器 / 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

阅读:278发布:2021-02-26

IPRDB可以提供热交换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其中,包括:多个管,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管流动;多个散热鳍,与所述多个管相结合,进行制冷剂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至少一侧相结合,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以及导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所述导向部包括:支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侧,形成有使制冷剂能够通过的开口部;以及移动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能够选择性地开放所述开口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将以往热交换器的挡板的一部分或全部替代为具有特殊的结构的导向部,从而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压力下降。,下面是热交换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包括:

多个管,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管流动,多个散热鳍,与所述多个管相结合,进行制冷剂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至少一侧相结合,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以及导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引导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导向部包括:

支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侧,形成有使制冷剂能够通过的开口部,以及移动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能够选择性地开放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集流管沿着垂直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管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集流管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移动部能够朝上下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移动部在通过所述开口部的制冷剂的浮力的作用下能够向上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移动部由具有比所述制冷剂的密度低的密度的物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的密度是流入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的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内周面,定义所述开口部;以及外周面,与所述集流管的内面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开口部形成为圆形,所述移动部形成为球形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移动部的直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部的直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还包括:

多个挡板,配置在所述集流管内部,划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空间;

所述导向部配置在所述多个挡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集流管包括:

流入部,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上侧,制冷剂流入所述流入部;以及流出部,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下侧,制冷剂从所述流出部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多个挡板包括:

第一挡板,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上部,将通过所述流入部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管引导;以及第二挡板,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下部,将流动于所述多个管的制冷剂向所述流出部引导。

14.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包括:

多个管,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管流动,多个散热鳍,插入有所述多个管,进行所述制冷剂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至少一侧相结合,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多个挡板,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划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支撑部,设置在被所述多个挡板划分的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中的一个以上的流动空间,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以及移动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上侧;

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集流管内的制冷剂流动,能够与所述开口部相分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两侧相结合,形成有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上侧以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部和配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下侧以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部。

说明书全文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而言,空调机是根据用途、目的将规定空间的空气保持为最适合的状态的装置。特别是,内部的制冷剂在循环于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以及蒸发器的过程中经由相(Phase)变化。在此情况下,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的装置即为热交换器。
[0003] 一般而言,热交换器为构成热交换循环的部件,随着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热交换器起到冷凝或蒸发制冷剂的作用。
[0004] 这样的热交换器根据其形状可大体上区分为鳍管式和微通道式。所述鳍管式的热交换器可包括:多个鳍以及贯穿多个鳍的呈圆形或与之类似的形状的管。并且,所述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可包括:制冷剂流动的多个扁平管和设置在多个扁平管之间的鳍。并且,这样的鳍管式的热交换器以及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均由流动于管或扁平管内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多个鳍增大流动于管或扁平管的内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增大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
[0005] 这样的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循环的一结构可使用于空调机,热交换器根据空调机的运转模式可用作为冷凝制冷剂的冷凝器或蒸发制冷剂的蒸发器。作为一例,热交换器在空调机的制冷运转中作为冷凝器使用,在空调机的制热运转中作为蒸发器使用。
[0006]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图。
[0007] 参照图1,热交换器1可包括:多个扁平管4(flat tube);多个集流管(header),与所述多个扁平管4相结合;以及多个散热鳍5,与所述多个扁平管4相连接。
[0008] 详细而言,所述多个扁平管4在内部形成有可使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其一端可与所述多个集流管中的第一集流管2(header)相结合。并且,所述多个扁平管4的另一端可与所述多个集流管中的第二集流管3相结合。
[0009] 所述第一集流管2可形成有制冷剂流入部和制冷剂流出部,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提供制冷剂流入的流路以使制冷剂能够流入所述热交换器1,所述制冷剂流出部可使在所述热交换器1内部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能够向外部流出。
[0010] 并且,在所述第一集流管2和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内部提供有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的多个挡板8(baffle)。详细而言,所述挡板8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2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内部,所述第一集流管2或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部的制冷剂借助所述挡板8切换流动方向,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向所述扁平管4流动。
[0011] 并且,向所述热交换器1流入的制冷剂可以是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相混合的二相状态,而即将从所述热交换器1流出的制冷剂可以是气相制冷剂或干度很高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即,在所述扁平管4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可以是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按规定的比率相混合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0012] 以下提示出关于热交换器的在先技术。
[0013] 在先文献
[0014] 1、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00-0061954号(公开日期:2002.05.02),发明名称:空调机用冷凝器。
[0015] 但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中存在有如下的问题。
[0016] 在所述扁平管中流动有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所述扁平管内产生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所引起的摩擦阻力,制冷剂和所述扁平管彼此间的摩擦,特别是液相制冷剂和扁平管彼此间的摩擦将引起噪音。
[0017] 并且,在所述扁平管和制冷剂彼此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0018] 并且,在内部的制冷剂中发生压力损失的情况下,随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将导致空调机的整体上的制冷效率降低。
[0019] 并且,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因处于已被冷凝的状态而无需进行热交换,但是即便如此,其也将通过管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热交换,从而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特别是,在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有多个热交换管的情况下,由于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彼此间存在比重差异,将发生液相制冷剂在下部的热交换管流动,而气相制冷剂在上部的热交换管流动的现象。在此情况下,通过所述下部的热交换管的热交换性能将会降低。

发明内容

[0020]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使热交换器内流动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不通过管,而是使其向集流管下端迅速地流动。
[0021]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随着液相制冷剂不通过管,管内仅使需要进行冷凝的气相制冷剂通过。
[0022]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随着通过管内部的液相制冷剂的量减少,减小因制冷剂和管彼此间的摩擦引起的噪音。
[0023]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随着无需进行热交换的液相制冷剂不通过管,减小摩擦阻力并由此减少因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导致发生的压力损失。
[0024]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随着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减少,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0025] 这样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其中,包括:多个管,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管流动;多个散热鳍,与所述多个管相结合,进行制冷剂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至少一侧相结合,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以及导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所述导向部包括:支撑部,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侧,形成有使制冷剂能够通过的开口部;以及移动部,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能够选择性地开放所述开口部。
[0026] 这样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其中,包括:多个管,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管流动;多个散热鳍,所述多个管插入所述多个散热鳍,进行所述制冷剂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集流管,与所述多个管的至少一侧相结合,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多个挡板,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划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支撑部,设置在被所述多个挡板划分的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中的一个以上的流动空间;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以及移动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上侧;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集流管内的制冷剂流动,能够与所述开口部相分开。
[0027] 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其具有如下的效果。
[0028] 第一、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不通过管,而是向集流管下端迅速地流动,因而管内仅使需要进行冷凝的气相制冷剂通过。
[0029] 第二、随着管内仅使气相制冷剂通过,减小因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引起的制冷剂和管彼此间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摩擦噪音。
[0030] 第三、随着制冷剂和管彼此间的摩擦阻力减小,不会发生制冷剂的压力下降,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0031] 第四、在通过管的制冷剂中,随着在管内部无需进行热交换的液相制冷剂的量减少,与此同时需要进行热交换的气相制冷剂的量增加,从而提高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
[0033]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34] 图3是图2的I-I’的剖面图。
[0035] 图4是图2的II-II’的剖面图。
[0036]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中的导向部的分解图。
[0037] 图6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38]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导向部的动作的图。
[0039] 图8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集流管形成有挡板的热交换器的正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0041] 在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参考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这些附图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实例性具体优选实施例。这些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其他实施例,做出逻辑结构上的、机械的、电学的以及化学的变化。为了避免本领域技术人员实现本发明所不必要的细节,可以省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一些信息的描述。因此,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当被视为具有限制意义。
[0042] 另外,在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中说明本发明的构件时,本文中使用了诸如第一、第二、A、B、(a)、(b)之类的术语,但这些术语都不应该理解为对对应构件的本质、顺序或次序的限定,而仅是用于对对应构件和(一个或多个)其他构件进行区别。应当指出,说明书中描述的一构件与另一构件“连接”、“联接”、“结合”,是指前者与后者直接“连接”、“联接”、“结合”,或者前者经由另一构件与后者相“连接”、“联接”、“结合”。
[0043]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I-I’的剖面图,图4是图2的II-II’的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中的导向部的分解图,图6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导向部的动作的图,图8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集流管形成有挡板的热交换器的正剖面图。
[0044] 参照图2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可包括:集流管50、60、多个管20以及多个散热鳍30。
[0045] 所述集流管50、60可沿着上下方向或垂直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大小,并与所述多个管20两端相结合,从而固定所述多个管20。
[0046] 详细而言,所述集流管50、60可包括:第一集流管50,与所述多个管20一端相结合;第二集流管60,与所述多个管20另一端相结合。
[0047] 并且,在所述集流管50、60可形成有第一进出部51以及第二进出部55,以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热交换器10或从所述热交换器10流出。详细而言,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可形成有所述第一进出部51以及第二进出部55。
[0048] 所述第一进出部51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上部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进出部55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下部侧面相连接。
[0049] 作为一例,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制冷剂可从所述第一进出部51流入,通过所述多个管20朝重力方向流动并在此过程中被冷凝,然后通过所述第二进出部55流出。即,制冷剂可从所述第一进出部51朝向所述第二进出部55向下方流动。
[0050] 反之,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制冷剂可从所述第二进出部55流入,通过所述多个管20朝重力相反方向流动并在此过程中被蒸发,然后通过所述第一进出部51流出。即,制冷剂可从所述第二进出部55朝向所述第一进出部51向上方流动。
[0051] 所述多个管20与所述集流管50、60相结合,并呈沿着横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大小的形状,其可在内部形成有使制冷剂能够流动的流路。详细而言,所述多个管20可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0之间沿着所述集流管50、60的延伸方向,即,沿着垂直或上下方向分开规定的间隔。由此,制冷剂可通过形成于所述多个管20内部的流路,经过所述集流管50、60向所述第一进出部51或所述第二进出部55流出。
[0052] 并且,所述多个管20各个可包括:用于形成外观的管主体21;以及用于在所述管主体21内部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25的分隔筋22。所述多个管20的内部流入的制冷剂可均匀地分配到所述多个制冷剂流路25并进行流动。并且,在所述多个散热鳍30可形成有供所述多个管20贯穿并相结合的贯通孔32。
[0053] 并且,利用所述第一集流管50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60内部结构可定义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所述第一集流管50或所述第二集流管60内部的制冷剂可流入所述多个管20,在所述多个管20内部流路流动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或第二集流管60切换方向。
[0054] 作为一例,通过所述第一进出部51流入并通过所述多个管20朝右侧方向流动的制冷剂,其可在所述第二集流管60切换方向并通过所述多个管20朝左侧方向流动,朝左侧方向流动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切换方向并再朝右侧方向流动。所述制冷剂可沿着第一集流管50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60朝左右切换方向并流动,因此,可将所述第一集流管50或所述第二集流管60称为“返回集流管(return header)”。
[0055] 参照图8,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部可包括:挡板部200(Baffle),引导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导向部100,引导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的同时,根据制冷剂的过冷程度能够将制冷剂的一部分直接向下方排出而不经过所述多个管20。即,可借助所述挡板200和所述导向部100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0056] 详细而言,所述挡板200可配置在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部,并引导流入所述集流管50、60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管20流动。作为一例,所述挡板200可配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内部,以形成连接有所述第一进出部51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上部空间50a。即,通过按L1的长度大小遮蔽连接有所述第一进出部51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可将L1的长度大小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空间的制冷剂传送给相连接的多个管20,或者从与L1长度大小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空间相连接的多个管20接收制冷剂。
[0057] 并且,所述挡板200可配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内部,以形成连接有所述第二进出部55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下部空间50b。即,通过按L2的长度大小遮蔽连接有所述第二进出部55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时,可将L2的长度大小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空间的制冷剂传送给相连接的多个管20,或者从与L2长度大小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空间相连接的多个管20接收制冷剂。
[0058] 所述导向部100可配置在所述集流管50、60内部,引导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的同时,根据制冷剂的过冷程度将液相制冷剂300直接向下方排出而不经过所述多个管20。即,所述导向部100可提供有一个以上,并沿着所述集流管50、60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地设置。
[0059] 并且,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内部空间可被所述挡板200以及所述导向部100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所述第二集流管60的内部空间可被所述导向部100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
[0060] 详细而言,所述导向部100可配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0的内部。在此情况下,在所述挡板200和所述导向部100的作用下,制冷剂可借助被划分的所述流动空间从所述第一集流管50向所述多个管20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60流动,并且,向所述第二集流管60流动的制冷剂可借助被划分的流动空间向所述多个管20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50流动。即,在所述挡板200和所述导向部100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多个管20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可形成S形状的曲流线(meander line)。随着沿着所述多个管20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形成曲流线,增加制冷剂的热交换时间,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0061] 以下,以在第一集流管50内部依次地配置第一挡板200、第一导向部100以及第二挡板200,在第二集流管60内部沿着第二集流管60长度方向分开配置多个第二导向部10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这样的结构仅是例示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如图2所示,所述挡板200也可被所述导向部100替代,在此情况下,所述热交换器10可在所述第一集流管50内部配置多个第一导向部100,在所述第二集流管60内部配置多个第二导向部100。
[0062] 并且,所述第一挡板200和所述第二挡板200除了配置位置以外,其余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导向部100和所述第二导向部100也出了配置位置以外,其余结构相同,因此将记载相同的附图标记。
[0063] 在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可流入所述第一进出部51,沿着与被所述第一挡板200遮蔽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空间相连接的多个管20向右侧流动,沿着与被所述第二导向部100遮蔽的所述第二集流管60空间相连接的多个管20再向左侧方向流动,再次,可从被第一导向部100遮蔽的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第二个空间向右侧流动,并沿着曲流线的流路移动。并且,随着这样地制冷剂进行移动,在多个管20内部被多个散热鳍30进行热交换,从而可被冷凝为液相制冷剂300,并通过所述第二进出部55向外部排出。
[0064] 图4及图8中揭示了具有六个方向的流路的热交换器1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流路的数目可进行变更,由此,所述导向部100的数目也可进行变更。
[0065] 并且,从所述热交换器10的上部越靠近下部侧,所述制冷剂朝一方向通过的多个管20的数目可逐渐减少或流动体积逐渐减小。
[0066] 详细而言,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时,流入所述第一进出部51的制冷剂可以是气相或干度高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进出部55排出的制冷剂可以是液相或干度低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因此,通过所述第一进出部51流入的制冷剂在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大、比体积变小。
[0067] 并且,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蒸发器时,通过所述第二进出部55流入的液相制冷剂在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的过程中,其可变化为气相制冷剂。即,通过第二进出部55流入的制冷剂在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小、比体积变大。
[0068] 因此,与通过有比体积大的气相制冷剂或干度高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所述集流管50、60的上部侧相结合的所述多个管20的数目可多于与通过有比体积小的液相制冷剂300或干度低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所述集流管50、60的下部侧相结合的所述多个管20的数目。
[0069] 作为一例,如图4和图8所示,与所述第一集流管5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0的上部空间50a,即与L1长度大小的空间相结合的管20的数目可多于与所述第一集流管50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0的下部空间50b,即与L2长度大小的空间相结合的管20的数目。并且,从上部越靠近下部,所述管20的数目可逐渐地减少。
[0070] 这是因为,气相制冷剂的比体积大于液相制冷剂300的比体积,考虑到从上部越靠近下部,液相制冷剂300将增多,通过以上结构来提高气相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
[0071] 以下对所述导向部10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的结构中的导向部100的分解图。
[0072] 参照图5,所述导向部100可包括:支撑部120以及移动部110。
[0073] 所述移动部110可安置在所述支撑部120,或者进行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120相分开。详细而言,所述移动部110可借助所述制冷剂的浮力进行移动。更详细而言,在所述集流管50、60内部空间流动的制冷剂被过冷却而呈液相制冷剂300形态的情况下,所述移动部110可被所述液相制冷剂300漂浮并与所述支撑部120相分开。
[0074] 在此情况下,所述移动部110可由比所述制冷剂密度低的物质构成。详细而言,所述移动部110可由比液相制冷剂300密度低的物质构成。由此,在所述气相制冷剂流动于所述集流管50、60内部空间时,所述移动部110安置在所述支撑部120,在所述液相制冷剂300流动于所述集流管50、60内部空间时,所述移动部110被所述液相制冷剂300漂浮,从而与所述支撑部120相分开。并且,所述移动部110可以是球形态。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是圆柱形态。
[0075] 所述支撑部120可配置在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部并支撑所述移动部110。详细而言,所述支撑部120可形成有开口部122,制冷剂可通过所述开口部122移动。详细而言,所述支撑部120可包括:用于定义所述开口部122的内周面121b;与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面相接的外周面121a。
[0076] 所述外周面121a通过与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周面121b相接,能够与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部相结合。详细而言,所述支撑部120的所述外周面121a可以与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周面121b对应的形态形成,使得所述外周面121a与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周面121b进行面接触。即,在所述集流管50、60的一侧内面为圆形,所述集流管50、60的另一侧内面为直线的情况下,所述支撑部120的外周面121a一侧可形成为圆形的形状,所述支撑部120的外周面121a另一侧形成为直线形态。
[0077] 所述开口部122在所述支撑部120以沿着上下方向呈开口状态的方式形成,提供流路以使所述集流管50、60的内部存在的液相制冷剂300能够朝上下方向流动。并且,所述移动部110可安置在所述开口部122,在此情况下,所述开口部122可被所述移动部110遮蔽。即,所述移动部110的外面一部分以插入所述开口部122的形态形成,从而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122,并控制通过所述开口部122移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对于这样的动作,将在下面详细进行说明。
[0078] 作为一例,在所述移动部110形成为直径的长度为d1的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支撑部120上形成的所述开口部122可形成为直径的长度为d2的圆形态。在此情况下,d1的长度可大于d2的长度。即,由于所述移动部110的直径大小大于所述开口部122的直径大小,所述移动部110的一部分可夹紧在所述开口部122,在此情况下,所述开口部122可被所述移动部110遮蔽。
[0079] 并且,在所述移动部110为圆柱形态的情况下,圆柱直径长度可大于所述支撑部120上形成的所述开口部122的直径长度。由此,所述移动部110可安置在所述支撑部120的上部。
[0080]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为了对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进行说明,将所述第一进出部51作为流入部51、所述第二进出部55作为流出部55进行说明。
[0081] 在所述热交换器10用作为冷凝器时,所述热交换器10可使压缩机中被压缩的气相制冷剂流入并进行冷凝,并使被冷凝的液相制冷剂300流出。
[0082] 详细而言,制冷剂可通过所述流入部51流入所述热交换器10。流入所述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可在通过所述多个管20的过程中,借助所述多个散热鳍30与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
[0083] 在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气相制冷剂中的至少一部分被相变为液相制冷剂300,由此,制冷剂可在流动中成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300相混合的二相状态。并且,制冷剂循环于所述多个管20的路径越长,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300的比率变得越大,制冷剂将呈低干度的二相状态。
[0084] 另外,当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多个管20时,多个管20和制冷剂彼此间的摩擦阻力变大,由此,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增加,从而导致导热性能降低的同时发生噪音。并且,在多个管20内,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300为已被冷凝完毕的制冷剂而热交换的必要性较低,但是即便如此,其仍然流动于多个管20。
[0085]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管20中流动的制冷剂中分离液相制冷剂300并使其汇集于所述第一集流管50的下部,从而在所述多个管20中仅使气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0086] 详细而言,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移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50、所述多个管20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60的情况下,所述导向部100的所述移动部110被所述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300漂浮。
[0087] 作为一例,参照图7对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图3的A部分的情况进行说明。
[0088] 参照图7,在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多个管20并向所述第二集流管60流动时,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300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由此,液相制冷剂300朝所述第二导向部100方向移动。
[0089] 当液相制冷剂300向所述第二导向部100移动时,所述第二导向部100的所述移动部110借助所述液相制冷剂300向上方漂浮,从而与所述支撑部120相分开。在此情况下,所述移动部110被分开以开启所述支撑部120的所述开口部122,所述液相制冷剂300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所述开口部122向下方移动。并且,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可向所述多个管20移动,并借助所述多个散热鳍30进行热交换。由此,仅使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向所述多个管20移动,液相制冷剂300则通过所述开口部122向所述集流管的下方移动。
[0090] 即,液相制冷剂300可不通过所述多个管20,而是直接在汇集于所述集流管50、60的下端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进出部55向外部排出。
[0091] 【表1】
[0092]
[0093] 表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和以往的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进行比较的图表。
[0094] 参照表1,在制冷剂的速度为1.2m/s的情况下,以往的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23.53kPa,在采用实施例的导向部时,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18.87kPa,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低约20%的压力下降值。
[0095] 并且,在制冷剂的速度为1.6m/s的情况下,以往的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31.77kPa,在采用实施例的导向部时,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25.69kPa,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低约19%的压力下降值,在制冷剂的速度为2.0m/s的情况下,以往的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39.90kPa,在采用实施例的导向部时,制冷剂侧的压力下降值为30.63kPa,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低约23%的压力下降值。
[0096] 由此可以确认,制冷剂的速度变得越高,表现出的压力下降值越高,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压力下降值在整体上低平均20%左右。
[0097] 即,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随着原先通过所述多个管移动的液相制冷剂通过所述支撑部的开口部直接向所述集流管下部流动,多个管和制冷剂彼此间不会发生摩擦阻力,从而具有减少压力下降的效果。
[0098] 并且,随着不发生摩擦阻力而噪音减小,与此同时,随着压力下降减少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0099] 即使将实施例中的所有元件结合在一起或以组合状态实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换句话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所有的元件可选择性地彼此组合在一起。进一步,当描述为一个元件包括(或包含或具有)一些元件,应当被理解为是其可仅包括(或包含或具有)这些元件,并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其除了这些元件以外还可包括(或包含或具有)其他元件。除非在此特别地进行定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给出的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在内的术语的含义。除非在此清楚地进行定义,如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常用的术语等应当被理解为是技术文档中使用的含义,而不应被理解为是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0100] 虽然通过多个例示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或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实施多种变形。因此,在此给出的优选实施例仅是例示性的而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进一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定义,而不是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并且,在此范围内作出的变更应当被理解为是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