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泉水 / 弹簧 / 复位弹簧 / 复位装置以及用于将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

复位装置以及用于将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

阅读:480发布:2021-03-01

IPRDB可以提供复位装置以及用于将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件的手柄的复位装置、具有复位装置的配件以及复位装置的位置转换方法。复位装置具有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护板联接元件具有止挡元件,其具有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弹簧元件具有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手柄联接元件相对于护板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围绕转动轴线至少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动,手柄联接元件和弹簧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联接,弹簧元件通过手柄联接元件的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之间可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第一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第二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下面是复位装置以及用于将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配件(10)的手柄(14)的复位装置(16),其中,所述复位装置(16)具有护板联接元件(26)、弹簧元件(28)和手柄联接元件(30),所述护板联接元件(26)具有止挡元件(38),所述止挡元件(38)具有第一止挡面(40’)和第二止挡面(40”),弹簧元件(28)具有第一弹簧端部(48’)和第二弹簧端部(48”),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联接元件(30)相对于护板联接元件(26)在圆周方向(106)上围绕转动轴线(108)至少能够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转动,手柄联接元件(30)和弹簧元件(28)在圆周方向上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联接,弹簧元件(28)能够通过手柄联接元件(30)在圆周方向(106)上的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之间在圆周方向(106)上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止挡面(40’)上,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止挡面(4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28)还具有绕组(46),其中,第一弹簧端部(48’)和第二弹簧端部(48”)从绕组(46)出发相对于转动轴线(108)在径向方向(104)上向内延伸,特别是弹簧元件(28)的绕组(46)在径向上布置在止挡元件(38)和手柄联接元件(30)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联接元件(30)具有第一接触面(56’)和第二接触面(56”),第一弹簧端部(48’)与第一接触面(56’)以及第二弹簧端部(48”)与第二接触面(56”)在圆周方向(106)上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联接,特别是当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时,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接触面(56’)上并且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接触面(56”)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面(56’)和第二接触面(56”)在圆周方向(106)上彼此面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手柄联接元件(30)设计为套筒元件(51),所述套筒元件(51)在面对护板联接元件(26)的那一侧上具有分别在圆周方向(106)上延伸的第一凹空部(52’)和第二凹空部(52”),第一弹簧端部(48’)布置在第一凹空部(52’)中以及第二弹簧端部(48”)布置在第二凹空部(5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第一凹空部(52’)垂直于圆周方向(106)形成第一接触面(56’)和与第一接触面(56’)相对的第一配合面(58’),第二凹空部(52”)垂直于圆周方向(106)形成第二接触面(56”)和与第二接触面(56”)相对的第二配合面(58”),特别是第一凹空部(52’)在轴向方向(102)上的深度小于第二凹空部(52”)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不同于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第一止挡面(40’)和第二止挡面(40”)在圆周方向上布置在止挡元件(38)的彼此相反的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护板联接元件(26)和手柄联接元件(30)相对于转动轴线在轴向方向(102)上相邻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护板联接元件(26)还具有盘元件(31),止挡元件(38)在轴向方向(102)上从盘元件(31)朝向手柄联接元件(30)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16),其特征在于,复位装置(16)还具有壳体(25),弹簧元件(28)和手柄联接元件(30)在圆周方向(106)上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壳体中。

12.一种具有手柄(14)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16)的配件(10),其中,复位装置(16)的手柄联接元件(30)在圆周方向(106)上抗扭地与手柄(14)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10)还具有护板(12),所述复位装置(16)的护板联接元件(26)不能旋转地与护板(12)联接,护板(12)和手柄(14)通过复位装置(16)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能转动地联接,特别是复位装置(16)布置在护板(12)中或护板(12)的外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配件(10),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中,手柄(14)基本上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转动0°至7°的角度,优选0°至2°,特别是2°,特别是手柄(14)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中,为了配件(10)的左操作而取向,并且在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中,为了配件(10)的右操作而取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件(10),其特征在于,将配件(10)设计成使得,在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转动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或从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转动到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时,将手柄(14)向上转上来。

16.一种用于将配件(10)的手柄(14)的复位装置(16)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转换的方法(120),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提供(122)复位装置(16),所述复位装置(16)具有护板联接元件(26)、弹簧元件(28)和手柄联接元件(30),所述护板联接元件(26)具有止挡元件(38),所述止挡元件(38)具有第一止挡面(40’)和第二止挡面(40”),所述弹簧元件(28)具有第一弹簧端部(48’)和第二弹簧端部(48”),手柄联接元件(30)能够相对于护板联接元件(26)在圆周方向上(106)围绕转动轴线(108)至少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转动,手柄联接元件(30)和弹簧元件(28)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在圆周方向上联接;

将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124)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中,在所述第一弹簧止挡位置中,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止挡面(40’)上;并且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转动(126)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使得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在所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中,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止挡面(40”)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转动(126)的步骤中,将弹簧元件(28)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转动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中。

说明书全文

复位装置以及用于将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

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件的手柄的复位装置、具有这样的复位装置的配件和用于将这样的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其中所述复位装置具有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其中所述护板联接元件具有止挡元件,其中止挡元件具有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并且其中弹簧元件具有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复位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0003] 例如,文献DE 20 2005 004 381 U1示出了用于门配件的回位弹簧单元,特别是用于具有成角度的把手的门配件,其颈部与在其中轴向坐落的四棱柱销抗扭地连接,具有在门扇上可固定的双壳壳体,在其中滑动支承着设有两个径向突出的接片的螺母,所述螺母在中央具有用于容纳四棱柱销的四棱柱孔,并且在其围绕其轴线旋转时在弹簧张力下可角度受限地带动,其中所述壳体的每个壳由具有侧面片段凹部的中心开口穿过,其中所述螺母总体上设计为圆柱形并支承在壳内侧之间的中心开口中,并且其中螺母由带有倾角端部的张紧的螺旋弹簧包围,其内端保持在螺母圆周上的凹空部中并且外端保持在至少一个壳的边缘侧凹空部中。
[0004] 此外,例如文献DE 197 53 934 A1示出一种可安装在门上的配件,其中使用由两个夹紧螺钉可紧固的支承部件,其具有用于两个夹紧螺钉的两个盒子。门具有用于夹紧螺钉的两个通孔和用于容纳它们的衬套。在两个孔之间设置门外侧上的圆筒状锪孔,以容纳圆柱形附件。为了在节省空间的结构的情况下在配件中进一步提供有复位效果的扭转弹簧,使用具有罩形轮廓壳体的复位部件,其在罩底部的区域中具有用于把手的旋转支承的带动件,并在罩内部容纳扭转弹簧。带动件和壳体之间的旋转止挡件确保把手的限定的旋转终止位置。该复位部件与支承部件组合成结构单元,这通过在壳体的罩沿中为两个在支承部件上设置的衬套设置破口而实现。支承部件位于复位部件的罩开口的前方,而罩沿支撑在门外侧。
[0005] 此外,文献DE 100 52 495 C2示出了例如紧固装置,特别是用于窗扭柄和/或门扭柄,它包括为了安装而设置的具有至少一个破口的平面对齐的轴承下部和用于容纳轴向固定且可旋转地支承的把手颈的轴承衬套,其中轴承衬套与轴承下部位置固定地连接并设计为球环,它设置为用于支承和固定把手颈的锁定装置的组件,其中在球环中支承的球的限动通过弹簧加载的闭锁装置进行。
[0006] 此外,例如文献DE 20 2007 000 380 U1示出了用于门或窗配件的回位弹簧装置,具有在壳体中克服回复力可旋转地支承的带动元件,它在旋转轴线的中心具有用于容纳四棱柱销的四棱柱凹部,其抗扭地与至少一个可旋转或可枢转地支承的配件把手连接,其中由弹簧元件产生回复力,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壳,其被设置用于容纳具有中央凹部的弹簧元件和带动元件,其中壳体壳在凹部上径向相邻地具有两个凹空部,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弹簧元件的止挡元件,并且其中带动元件具有用于弹簧元件的带动接片,其中弹簧元件具有两个弹簧端部,其被形成为使得它们位于带动接片的两侧并且在止挡元件的两侧分别接合到壳体壳的凹空部中。
[0007] 此外,文献DE 20 2011 051 125 U1示出了例如用支承面在门扇的门外侧上可安置的配件护板形式的门配件,它具有在由止挡件限定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可枢转的螺母,其中止挡件从支承面可在左操作和右操作之间换位。
[0008] 此外,例如文献DE 2 231 054 C示出具有用于锁芯的转回弹簧的弹子锁,特别是在汽车门把手中,具有在旋转钥匙后通过弹簧加载返回拔出钥匙的基本位置的锁芯,其中壳体、锁芯和偏心件的造型支撑面在基本位置由螺纹状的转回弹簧的端部加载。
[0009] 此外,例如文献EP 1 467 047 A2示出了用于门锁中的把手的回位弹簧结构,其中该结构具有主体部分和弹簧壳体,所述主体部分设置有用于弹簧的界定元件,所述弹簧壳体主体部分旋转连接,其中当安装弹簧壳体时,它环绕所述界定元件以及用于把手的回位弹簧两者,其中该回位弹簧的端部被布置成使得它们与所述界定元件协作。弹簧壳体设计成至少基本上适于嵌入主体部分中,以便形成紧凑的单元,该单元适于完全安装在把手板和门锁之间的门或类似物中形成的沉孔中,并用把手板的紧固螺钉紧固。
[0010] 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操作配件的复位装置仍留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11]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配件的手柄的复位装置,其可以特别简单地在两个不同的止挡位置之间、特别是在左操作和右操作之间调节。
[0012]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配件的手柄的复位装置。复位装置具有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护板联接元件具有止挡元件,所述止挡元件具有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弹簧端部具有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手柄联接元件相对于护板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围绕转动轴线至少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可转动。手柄联接元件和弹簧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联接。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通过手柄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可转动。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第一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第二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
[0013] 此外,在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具有手柄和根据第一方面的复位装置的配件,其中复位装置的手柄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抗扭地与手柄联接。
[0014]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用于将配件的手柄的复位装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0015] 提供复位装置,其中所述复位装置具有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其中所述护板联接元件具有止挡元件,其中所述止挡元件具有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其中所述弹簧元件具有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其中手柄联接元件相对于护板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围绕转动轴线至少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可转动,其中手柄联接元件和弹簧元件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在圆周方向上联接;
[0016] 将手柄联接元件布置在手柄止挡位置,其中弹簧元件或弹簧装置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在所述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第一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一止挡面上;并且[0017] 将手柄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使得弹簧元件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在所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第二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二止挡面上。
[0018] 复位装置在空间中的取向相对于轴向方向、径向方向和圆周方向限定。因此,这三个方向定义了三维坐标系。该坐标系通常也可以用笛卡尔坐标给出,其中轴向方向、径向方向和圆周方向由圆柱坐标中的笛卡尔坐标的相应变换产生。轴向分量的轴线在此对应于复位装置的部件的转动轴线。
[0019] 手柄联接元件设计成用于与配件的手柄不可旋转地联接。在配件的组装状态下,手柄联接元件不可旋转地与手柄联接。护板联接元件设计成用于与护板的配件不可旋转地联接。在配件的组装状态下,护板联接元件不可旋转地与护板联接。
[0020] 手柄联接元件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在圆周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在组装状态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手柄联接元件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或从第二手柄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因此,将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或从第二弹簧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一弹簧止挡位置。
[0021] 通常,门把手中的弹簧支撑即使在锁中弹簧疲劳或弱的情况下也应使把手返回其基本位置。基本位置通常为把手的水平位置直至向上偏2°的位置。
[0022] 根据门的打开方向,需要指向左侧或右侧的门把手,即设计用于左操作或右操作。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使得可以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将门的把手简单地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弹簧回复力从那里在通常的致动方向上起作用,即向下。因此不需要对零件进行改造、扩充、改插,或者只需要换位。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封闭的组件,该组件可以直接在门上方便地确定组装状态下的把手取向,而不会有在此过程中丢失小零件的风险,或者需要重新张紧弹簧。
[0023] 在一些已知的锁中,通常把手必须首先逆着通常向下的致动方向抬起,即必须向上移动,然后才能通过锁芯锁定。通过该把手向上运动可以例如将锁定元件移出。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时,在该把手向上运动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张紧,这是因为将复位装置为此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移动,在其间弹簧元件没有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的止挡件上。结果保持了舒适性,在这些锁中锁定元件尽可能地通过大手柄移位,而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施加额外的力来张紧弹簧。不需要回复力来支持把手从向上运动返回手柄止挡位置之一,因为重力在这个方向上起支持作用。
[0024]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实现手柄止挡位置的简单换位,而不需要复位装置的部件的额外改造、换位或改插。相反,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在组装状态下、特别是安装状态下可以通过仅仅转动手柄联接元件特别简单地在两个手柄止挡位置之间扭转。
[0025] 因此完全实现了最初提出的目标。
[0026] 在复位装置的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还具有绕组,其中第一弹簧端部和第二弹簧端部从绕组出发相对于转动轴线在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特别是其中弹簧装置的绕组或弹簧元件在径向上布置在止挡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的外部。
[0027] 在此,特别是绕组相对于转动轴线对称布置。第一和第二止挡面同样在径向上布置在绕组的内部。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朝向相应的止挡面向内延伸。
[0028]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手柄联接元件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第一弹簧端部与第一接触面并且第二弹簧端部与第二接触面在圆周方向上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联接,特别是其中当手柄联接元件布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时第一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一接触面上并且第二弹簧端部抵靠在第二接触面上。
[0029] 通过这种布置,当将手柄联接元件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动时,同时将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之间转动。
[0030]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面对。
[0031] 由此,两个弹簧端部在第一和第二接触面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布置。
[0032]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手柄联接元件设计为套筒元件,其中套筒元件在面对护板联接元件的那一侧上具有分别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凹空部和第二凹空部,其中第一弹簧端部布置在第一凹空部中并且第二弹簧端部布置在第二凹空部中。
[0033] 由此实现每个弹簧端部本身在圆周方向上在相应的凹空部中可移动。如果将手柄联接元件从第一或第二手柄止挡位置出发进一步在止挡方向上转动,则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被张紧,这是因为一个弹簧端部在相应的弹簧止挡位置牢固地抵靠在相应的止挡面上,并且另一个弹簧端部被进一步转动,因为另一个弹簧端部抵靠在手柄联接元件的相应接触面上。
[0034]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凹空部垂直于圆周方向形成第一接触面和与第一接触面相对的第一配合面,其中第二凹空部垂直于圆周方向形成第二接触面和与第二接触面相对的第二配合面,特别是其中第一凹空部在轴向方向上的深度小于第二凹空部的深度。
[0035] 如上所述,在弹簧止挡位置之一中,相应的弹簧端部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的止挡元件的相应止挡面上。如果将手柄联接元件进一步转动并且由此将弹簧元件张紧,则手柄联接元件进一步转动,同时相应的弹簧端部抵靠在相应的止挡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接触面远离相应的弹簧端部,并且相应的配合面朝向相应的弹簧端部移动。因此,配合面在圆周方向上对于相应的弹簧端部形成另一个止挡件。特别地,手柄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仅可转动至这样的转动位置:在该转动位置相应的弹簧端部与相应的配合面发生接触。
[0036]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第一弹簧止挡位置不同于第二弹簧止挡位置。
[0037]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护板联接元件的两个止挡表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此外,弹簧元件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的定向不同于弹簧元件在第二止挡位置的定向。在这种情况下,弹簧元件通过在圆周方向上绕转动轴线的转动可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转换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将第一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设计为使得在圆周方向上所需的转动小于围绕转动轴线的完全转动。换句话说,第一弹簧止挡位置和第二弹簧止挡位置之间相对于转动轴线的角度差小于360°。优选地,角度差在166°和180°之间,更优选地在176°和180°之间,特别是在176°。
[0038]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在圆周方向上布置在止挡元件的彼此相反的侧面上。
[0039] 由此,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第一端抵靠在布置在止挡元件的一侧上的第一止挡面上。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第二弹簧端部抵靠在止挡元件的相对侧上的第二止挡面上。因此,执行手柄联接元件的旋转运动,使得一个弹簧端部转动远离相应的止挡面,而另一个弹簧端部朝着相应的相对的止挡面转动。
[0040]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护板联接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相对于转动轴线在轴向方向上相邻地布置。
[0041] 优选地,在这种情况下护板联接元件相对于配件布置在内侧,即轴向内部或面对护板,并且手柄联接元件相对于配件布置在外侧,即轴向外部或面对手柄。
[0042]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配置中可以设置为,护板联接元件还具有盘元件,其中止挡元件在轴向方向上从盘元件朝手柄联接元件的方向延伸。
[0043] 在该配置中,盘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在手柄联接元件外部布置。止挡元件在轴向方向上朝向手柄联接元件延伸,特别是延伸到手柄联接元件中。由此实现止挡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均可以形成用于两个弹簧端部的止挡面或接触面。
[0044] 在复位装置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复位装置还具有壳体,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手柄联接元件在圆周方向上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壳体中。
[0045] 因此,壳体在圆周方向上形成用于护板联接元件、弹簧元件和复位装置的手柄联接元件的引导件。然而,护板联接元件不相对于壳体旋转。
[0046] 在配件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所述配件还具有护板,其中所述复位装置的护板联接元件不可旋转地与护板联接,其中护板和手柄通过复位装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可转动地联接,特别是其中复位装置布置在护板中或护板的外侧上。
[0047] 通过配件的这种布置,实现了手柄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护板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可转动。
[0048] 在配件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手柄基本上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转动0°至7°的角度,优选0°至2°,特别是2°,特别是手柄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中,为了配件的左操作而取向,并且在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中,为了配件的右操作而取向。
[0049] 在配件的这种布置中,手柄在左操作和右操作之间是可枢转的。
[0050] 在配件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在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或从第二手柄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一手柄止挡位置时,将手柄向上转上来。
[0051] 在这种情况下,将手柄从相应的手柄止挡位置出发向上转动,并在到达垂直位置之后再向下转动。换句话说,将手柄从右操作出发逆时针转动并从左操作出发顺时针转动。
[0052] 在所述方法的另一个配置中可以设置为,在转动步骤中,将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在圆周方向上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转动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
[0053] 由此,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可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转换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而不必对复位装置进行结构改变,例如通过复位装置的部件的转动、改造或改插。
[0054] 不言而喻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上述特征和下面还要说明的特征不仅可以以分别给定的组合使用,而且还可以以其他组合使用或单独使用。

附图说明

[0055] 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于附图中,并且将在以下描述中更详细地解释。
[0056] 在图中:
[0057] 图1示出配件的等轴视图;
[0058] 图2示出图1的配件的侧视图;
[0059] 图3示出图1的配件的复位装置的等轴视图;
[0060] 图4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分解视图和纵向剖视图;
[0061] 图5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护板联接元件的三个等轴视图;
[0062] 图6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弹簧元件的等轴视图;
[0063] 图7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手柄联接元件的等轴视图和平面图;
[0064] 图8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弹簧元件和护板联接元件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的布置的等轴视图;
[0065] 图9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的弹簧元件和护板联接元件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的布置的等轴视图;
[0066] 图10示出用于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之间转换配件手柄的复位装置的方法的示意图;
[0067] 图11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处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的平面图;
[0068] 图12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处于第一手柄端位置的平面图;
[0069] 图13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处于手柄中间位置的平面图;
[0070] 图14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处于第二手柄止挡位置的平面图;并且
[0071] 图15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处于第二手柄端位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图1和2以等轴视图和侧视图示出配件10的结构。这样的配件可以用作例如门配件和窗配件。配件具有护板12、手柄14和复位装置16。
[0073] 护板12、手柄14和复位装置16相对于坐标系100相对于彼此布置。坐标系100以笛卡尔坐标x、y、z示出。此外,坐标系也以圆柱坐标显示,其可以从笛卡尔坐标导出。圆柱坐标在此限定三个方向,即对应于z轴方向的轴向方向102、位于x,y平面中并且远离z轴延伸的径向方向104以及同样位于x,y平面中并围绕z轴转动的圆周方向106。轴向方向102和径向方向104彼此垂直取向。圆周方向106垂直于径向方向104取向并围绕轴向方向102延伸。
[0074] 手柄14相对于护板围绕转动轴线108可转动地支承。转动轴线108位于轴向方向102上。径向方向104垂直于转动轴线108远离转动轴线108延伸。圆周方向106围绕转动轴线
108转动。转动轴线在图4中更详细地描述。
[0075] 复位装置16用紧固装置18固定在护板12上。紧固装置可以例如设计为螺钉。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四个螺钉18’至18””作为紧固装置,以将复位装置16固定在门护板12上。
[0076] 门护板12还具有开口20。在开口中一方面可以插入复位装置。另一方面,把手四棱柱可以被推过开口,以便将其与手柄14联接。
[0077] 开口20还具有两个凹部22’和22”,它们位于开口的径向外边缘并径向向外延伸。通过这些凹部22’、22”,复位装置16的相应的护板联接元件26通过互补形状的突出部34’、
34”能够不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突出部可插入相应的凹部22’、22”中。护板联接元件26将在下面的图3至5中更详细地描述。
[0078] 此外,手柄14与复位装置16联接。特别地,手柄14与复位装置16的手柄联接元件30抗扭地连接。手柄联接元件30将在下面的图3、4和7中更详细地描述。
[0079] 图3以等轴视图示出复位装置16和与复位装置16联接的手柄14的结构。图4以分解视图(A)和纵向剖视图(B)示出图3的结构。
[0080] 在图3和4的实施方案中,复位装置16具有壳体25、护板联接元件26、弹簧元件28和手柄联接元件30。在壳体25中,弹簧元件28和手柄联接元件30可转动地在圆周方向106上围绕转动轴线108支承。护板联接元件26也由壳体25承载。然而,护板联接元件26不相对于壳体25转动。
[0081] 壳体具有钻孔24’至24””,在所述钻孔中可以插入图1中所示的相应的紧固装置18’至18””,以将复位装置16固定在护板12上。
[0082] 护板联接元件26具有两个突出部34’、34”,其可插入图1的配件10的护板12的互补形状的凹部22’、22”中,以将护板联接元件26与护板12抗扭地连接。
[0083] 弹簧元件28具有绕组46,所述绕组围绕手柄联接元件30。换句话说,弹簧元件28的绕组46相对于手柄联接元件30在径向上在外部。下面将在图6中更详细地描述弹簧元件。
[0084] 此外,复位装置16可以具有连接元件94,其将手柄联接元件30与手柄14抗扭地联接。为此,连接元件94在面对手柄联接元件30的那一侧具有两个径向在外布置的、在圆周方向106上对置的凹部95’、95”,在其中可插入手柄联接元件30的互补形状的突出部62’、62”,以将手柄联接元件30与连接元件94抗扭地连接。此外,连接元件94具有用于把手四棱柱的容纳部。凹部95’、95”可以布置在该容纳部的径向外边缘中。
[0085] 在连接元件94的面对手柄14、背离手柄联接元件30的那一侧上,连接元件94与手柄14可以抗扭地连接。连接元件94设计为套筒形,并在面对手柄14的那一侧上具有比用于连接元件94的手柄14的容纳部的相应内径小的外径,使得连接元件94优选无间隙地可插入该容纳部中。为了连接元件94和手柄14的连接,可以例如提出使用紧固装置。特别地,当连接元件94在配件10的组装状态下插入手柄14的容纳部中时,连接元件94通过紧固装置抗扭地与手柄14连接。特别地,作为紧固装置,可以设置为连接元件94与手柄14通过粘合剂粘合、通过螺钉拧紧和/或压入。
[0086] 然而,在前面两段中所描绘的连接元件94和手柄14的配置不是强制性的。手柄14和连接元件94也可以设计为一个部件或者牢固地彼此连接,例如通过材料锁合的连接,如焊接。
[0087] 此外,复位装置可以具有轴承套筒92,连接元件94通过轴承套筒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25中。轴承套筒92由两个套筒元件93’、93”形成,其中所述套筒元件93’、93”在轴向方向102上相邻地布置。特别地,套筒元件93’、93”设计为相对于转动轴线108旋转对称。第一套筒元件93’面对手柄联接元件30并且第二套筒元件93”面对手柄14。
[0088] 此外,复位装置可以具有锁定环90,其也围绕连接元件94并且在轴向方向102上布置在轴承套筒92和手柄联接元件30之间,以将手柄在轴向方向102上固定和/或将手柄或连接元件94固定在壳体25中。
[0089] 图5示出了图3的复位装置16的护板联接元件26的三个等轴视图(A)、(B)和(C)。
[0090] 图5的第一等轴视图(A)示出护板联接元件26从如下观察方向的前视图:所述观察方向相对于配件10的布置从内指向外,即从复位装置16指向手柄14的方向。
[0091] 图5的第二等轴视图(B)示出护板联接元件26从如下观察方向的后视图:所述观察方向相对于配件10的布置从外指向内,即从手柄14指向复位装置16的方向。
[0092] 图5的第三等轴视图(C)示出图5的等轴视图(B)的放大的局部,其中止挡元件38被放大示出。
[0093] 护板联接元件26优选地设计为盘元件31。盘元件31具有开口36。开口36在中心布置在盘元件31中。开口36设计为圆形的。开口36设计为相对于转动轴线15是旋转对称的。
[0094] 护板联接元件26具有围绕开口36的环元件32。环元件32设计为基本上旋转对称于转动轴线108。环元件32在轴向方向102上远离盘元件31延伸。特别地,环元件32在轴向方向102上沿与手柄联接元件30相反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环元件32布置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背离手柄联接元件30的那一侧上。
[0095] 环元件32在径向外部在两个相对侧上具有两个突出部34’、34”,所述突出部从环元件32出发径向向外延伸。突出部34’、34”设计用于插入图1的配件10的护板12的互补设计的凹部22’、22”中,以使复位装置16的护板联接元件26不可旋转地与护板12连接。
[0096] 开口36被设置成使得把手四棱柱可穿过复位装置16,以将把手四棱柱与手柄14抗扭地联接,特别是将把手四棱柱与连接元件94抗扭地连接。
[0097] 护板联接元件26还具有止挡元件38。止挡元件38在轴向方向102上远离盘元件31延伸。特别地,止挡元件38在轴向方向102上朝向手柄联接元件30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止挡元件38布置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面向手柄联接元件30的那一侧上。
[0098] 止挡元件38具有第一止挡面40’和第二止挡面40”。止挡面40’和40”在圆周方向106上布置在止挡元件38的相对侧上。
[0099] 止挡元件38还具有第一支承面42’和第二支承面42”。此外,止挡元件38具有侧面44。第一支承面42’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止挡面40’朝向第二止挡面40”延伸。第二支承面42”从第二止挡面40”沿圆周方向106朝向侧面44延伸。止挡面40’、40”和侧面44垂直于圆周方向106布置并且在圆周方向106上相继地彼此间隔开。而两个支承面42’、42”布置成垂直于轴向方向102。第一支承面42’到盘元件31的距离比第二支承面42”在轴向方向上到盘元件31的距离更大。
[0100] 图6以等轴视图示出了图3的复位装置16的弹簧元件28的结构。弹簧元件28具有绕组46、第一弹簧端部48’和第二弹簧端部48”。第一弹簧端部48’和第二弹簧端部48”从绕组46相对于转动轴线108在径向方向104上向内延伸。优选地,弹簧元件28的绕组46布置在止挡元件38和手柄联接元件30的径向外侧。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弹簧端部48’、48”向着止挡元件38和手柄联接元件30径向向内延伸。
[0101] 优选地,绕组在圆周方向106上延伸并且在轴向方向102上延伸。对于轴向方向102,第一弹簧端部48’布置在弹簧元件28的面对护板联接元件的那一侧上,并且第二弹簧端部48”布置在弹簧元件28的面对手柄联接元件30或手柄14的那一侧上。
[0102] 图7以等轴视图(A)和平面图(B)分别从以下观察方向示出图3的复位装置16的手柄联接元件30的结构:所述观察方向相对于配件10的布置从内指向外,即从复位装置16指向手柄14的方向。
[0103] 手柄联接元件30优选地设计为套筒元件51。套筒元件51在中心具有开口50。开口50设计为大致圆形。开口50特别是布置成基本上对称于转动轴线108布置。开口设计为使得把手四棱柱可穿过复位装置16,以将把手四棱柱与手柄14抗扭地联接,特别是将把手四棱柱与连接元件94抗扭地连接。
[0104] 手柄联接元件30还具有环元件60,环元件在背离护板联接元件26的那一侧、也就是说面对手柄14的那一侧上围绕开口50。环元件60设计为基本上旋转对称于旋转轴线108。环元件60在径向方向104上从套筒元件51向内延伸。
[0105] 环元件60在径向内部在两个相对侧上具有两个突出部62’、62”,所述突出部从环元件60出发在径向上向内延伸。突出部62’、62”设计用于插入图3和4的连接元件94的互补设计的凹部95’、95”中,以将复位装置16的手柄联接元件30与连接元件94、从而也与手柄14不可旋转地连接。
[0106] 手柄联接元件30还具有第一凹空部52’和第二凹空部52”。第一凹空部52’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接触面56’向第一配合面58’延伸。第二凹空部52”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二配合面58”向第二接触面56”延伸。第一接触面56’和第二接触面56”在圆周方向106上彼此面对。
[0107] 手柄联接元件30还具有配合元件54,其中配合元件54具有第一配合面58’和第二配合面58”。特别地,两个配合面58’、58”在彼此相对侧上在配合元件54的圆周方向106上布置。换句话说,配合元件布置两个凹空部52’和52”之间。
[0108] 配合元件54在圆周方向上具有与第一凹空部52’和第二凹空部52”在圆周方向106上的距离对应的宽度。此外,第一凹空部52’和第二凹空部52”各自具有深度,其中第一凹空部52’的深度小于第二凹空部52”的深度。
[0109] 图8示出护板联接元件26和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的等轴视图。其中,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止挡元件38的止挡面40’上。此外,第一弹簧端部48’搁置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盘元件31上。第二弹簧端部48”在圆周方向106上与第一弹簧端部48’相对布置,并且不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止挡面上。
[0110] 图9示出护板联接元件26和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的等轴视图。其中,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止挡元件38的第二止挡面40”上。此外,第二弹簧端部48”搁置在第二支承面42”上。第一弹簧端部48’在圆周方向106上与第二弹簧端部48”相对布置,并且不抵靠在护板联接元件26的止挡面上。
[0111] 图10示出用于将配件10的手柄14的复位装置16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转换的方法的示意图。
[0112] 在该方法120的第一步骤122中,提供复位装置16。在此,复位装置16可以相应于图1至9中示出的复位装置16提供。
[0113] 在该方法120的另一步骤124中,将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在这种情况下,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在该位置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止挡面40’上。
[0114] 在该方法120的另一步骤126中,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转动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使得该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28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在该位置所述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止挡面40”上。
[0115] 优选地,在转动步骤126中,将弹簧装置或弹簧元件28在圆周方向106上从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转动到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
[0116] 图11至15示出图1至9的复位装置16的不同操作状态。在此,在图11至15中示出复位装置16的分别从以下观察方向的平面图:所述观察方向相对于配件10的布置从内指向外,即从复位装置16指向手柄14的方向。为了可识别地呈现所述复位装置16的各种操作状态,从护板联接元件中省去了盘元件31并且仅示出止挡元件38。图11、13和14示出图10中描述的方法120中出现的各种操作状态。
[0117] 为了将复位装置16在图11至15中所示的操作状态之间转换,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一转动方向84或第二转动方向86上转动。第一和第二转动方向84、86在圆周方向106上延伸并且彼此相反。第一转动方向84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向第二手柄止挡位置76延伸,也就是说在图11至15所示的观察方向下为逆时针方向。第二转动方向86从第二手柄止挡位置76向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延伸,也就是说在图11至15所示的观察方向下为顺时针方向。
[0118] 在图11中,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接触面56’上。此外,第一弹簧端部48’也抵靠在第一止挡面40’上。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接触面56”上。弹簧元件28因此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
[0119] 在图12中,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一手柄端位置76。当从图11的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的操作状态出发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二转动方向86上转动并因此也将第二接触面56”在圆周方向106上朝向第一止挡面40’移动时,达到该操作状态。由此,第一弹簧端部48’从第一接触面56’释放,并且手柄联接元件30的第一配合面58’朝向第一弹簧端部48’移动。
[0120] 在第一手柄端位置76,第一弹簧端部48’在圆周方向上在一侧抵靠在止挡面40’上并在另一侧抵靠在配合面58’上。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接触面56”上。弹簧元件28因此也布置在第一弹簧止挡位置70。由于第一弹簧端部48’既抵靠在止挡面40’上也抵靠在配合面58’上,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二转动方向86上被阻挡。然而,可以设置为在操作中实际上没有到达配合面58’。相反,通过在整个锁装置中存在并且未示出的其它元件实现对手柄的操作角度的限制。
[0121] 因此,将弹簧元件28在第一手柄端位置76在第一转动方向84上预偏置。换句话说,弹簧元件28在第一转动方向84上、即在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的方向上以回复力作用在手柄联接元件30上。由此,手柄14可以通过该回复力返回到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
[0122] 在图13中示出一种中间状态,其中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手柄中间位置78。当从图11中所示的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出发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一转动方向84上转动或者当从图14中所示的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出发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二转动方向86上转动时,达到该状态。因此,手柄中间位置78位于第一手柄止挡位置74和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之间。
[0123] 在手柄中间位置78,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接触面56’上,并且第二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二接触面56”上。在圆周方向106上,第一弹簧端部48’与第一止挡面40’间隔布置,并且第二弹簧端部48”与第二止挡面40”间隔布置。换句话说,弹簧端部48’、48”中没有一个抵靠在止挡元件38的止挡面上。
[0124] 在图14中示出另一操作状态,其中所述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所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在此,第二弹簧端部是48”抵靠在第二止挡面40”上。此外,第二弹簧端部48”也抵靠在第二接触面56”上。第一弹簧端部48’仅抵靠在第一接触面56’上。弹簧元件28因此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
[0125] 图15中示出了复位装置16的另一操作状态,其中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二手柄端位置82。如果从图14中所示的其中手柄联接元件30布置在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的操作状态出发将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一转动方向84上进一步转动,则达到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弹簧端部48”从第二接触面56”释放,并且第二配合面58”朝向第二弹簧端部48”移动。
[0126] 在第二手柄端位置82,第一弹簧端部48’抵靠在第一接触面56’上。第二弹簧端部48”在圆周方向106上在一侧抵靠在第二止挡面40”上,并在另一侧抵靠在第二配合面58”上。弹簧元件28因此也布置在第二弹簧止挡位置72。由于第二弹簧端部48”既抵靠在止挡面
40”上也抵靠在配合面58”上,手柄联接元件30在第一转动方向84上被阻挡。然而可以设置为在操作中实际上不会到达配合面58”。相反,通过在整个锁装置中存在的未示出的另一元件来实现对手柄的操作角度的限制。
[0127] 在这种情况下,将弹簧元件28在第二转动方向86上预偏置。换句话说,弹簧元件28在第二转动方向86上、即在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的方向上用回复力作用于手柄联接元件。由此,手柄14可以通过该回复力返回到第二手柄止挡位置80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