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零件和配件 / 辅助加热器 / 电辅助加热器

电辅助加热器

阅读:982发布:2020-05-11

IPRDB可以提供电辅助加热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空气的电辅助加热器,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电辅助加热器,具有包括热生成元件(10)和至少一个散热元件(12)的层结构(10,12),其中,所述热生成元件具有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30)和在两侧接触所述PTC加热元件(30)而为所述PTC加热元件(30)供电的印制导体(34,36),而所述散热元件与所述热生成元件(10)连接以进行热传导;并且具有容纳层结构(10,12)的壳体(2)以及用于将所述辅助加热器连接至电源的接触片(14)。为了改进该辅助加热器,考虑到通过插头元件而最可能和最经济地将辅助加热器与电源连接,以及考虑到经济地制造辅助加热器的原因,根据本发明可以提出:所述接触片(14)由电连接至选定的印制导体(34)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120)形成。,下面是电辅助加热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用于加热空气的电辅助加热器,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辅助加热器,具有包括热生成元件(10)和至少一个散热元件(12)的层结构(10,12),其中,所述热生成元件具有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30)和在两侧接触所述PTC加热元件(30)而为所述PTC加热元件(30)供电的金属薄板带(34,36),而所述散热元件与所述热生成元件(10)连接以进行热传导;并且具有容纳层结构(10,12)的壳体(2)以及用于将所述辅助加热器连接至电源的接触片(14),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14)由电连接至选定的金属薄板带(34)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120)形成,并且所述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120)和所述金属薄板带(34)具有纵向重叠部分(122),在所述纵向重叠部分处,所述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120)与所述的金属薄板带(34)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向重叠部分(122)中,至少一个突起被设置在所述板状金属片(120)上和/或印制导体(34)上,通常由此在所述印制导体(34)与所述接触片(14)之间产生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印制导体(34)通过弹簧元件(46)连接至所述接触片(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46)将所述板状金属片(120)保持在所述壳体(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形成弹簧容座(48),所述弹簧元件(46)以轻微的游隙保持在所述弹簧容座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包括壳体下部分(4)和壳体上部分(6),其中,所述壳体下部分至少部分周向地包括层结构(10,12),而所述壳体上部分可以与所述壳体下部分(4)接合,并且,所述壳体下部分(4)和所述弹簧元件(46)形成为使得所述弹簧元件(46)在所述印制导体(34,36)的纵向方向中的安装位置基本由所述壳体下部分(4)和所述弹簧元件(46)的互相作用来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元件形成为弹簧夹(46)的形状,在安装位置所述弹簧夹的处于相对位置的翼(47)将印制导体(34)和板状金属片(120)夹在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突起(124)形成在所述板状金属片(120)和/或所述印制导体(34)的两侧,并且至少一个弹簧翼(47)在至少两个突起之间接触所述板状金属片(120)或所述印制导体(34)。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分(4)形成弹簧容座,所述弹簧容座沿所述层结构的所述层(10,12)的插入方向打开,并且所述纵向重叠部分(122)位于所述弹簧容座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容座(48)具有沿所述层结构的层(10,12)的纵向方向的开 口槽(15,50),所述开口槽适当地形成为用于容纳所述板状金属片(120)和/或所述印制导体(3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金属片(120)进入所述壳体(2)的最大嵌入深度由设计至少一个槽(15,50)来限制。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金属片(120)在其端部形成插入段(140),所述插入段突出在所述壳体(2)之外,所述插入段具有特别适配于插接元件的连接面的功能性表面(14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金属片(120)在用于插入所述插接元件的所述插入段(140)与所述纵向重叠部分(122)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在侧面向外开口的凹槽(126),由所述壳体(2)形成的突起(124,128)啮合到其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导体(34)的所述纵向重叠部分(122)在所述凹槽(126)前面终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128)形成为沿周向围绕所述壳体(2)的边缘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多个接触片(14)的弹簧容座(48)突出在所述壳体下部分(4)的边缘之外,其限定周向地围绕所述壳体(2)的所述壳体(2)的边缘。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辅助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结构(10,12)的上侧面在与所述弹簧容座(48)的自由端大约相同的高度处终止。

说明书全文

电辅助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辅助加热器。
[0002] 背景技术
[0003] 例如,这种类型的辅助加热器可从EP 0 350 528中或从EP 1564 503中获知。通常,用于为PTC加热元件供电的印制导体由金属薄板带形成,在这些金属薄板带中选定的金属薄板带被引出壳体的侧面,该壳体通常被形成为基本上具有层结构厚度的扁平的框架。在此,这些在侧面引出并突出于框架的圆周边缘的金属薄板带形成将电辅助加热器连接至电源的接触片。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布置的开环或闭环控制元件产生,其中,开环或闭环控制元件插入接触片之上。
[0004] 使用这种类型的辅助加热器,尤其是在机动车中为客舱加热的辅助加热器需要使用相对较高的电流,因为需要由电辅助加热器输出2000和3000瓦特之间的加热功率,而机动车的电气系统通常以12伏特工作。因此,用于接触连接元件的接触片需要确保电流的良好传输。然而,由于经济性的原因,优选地,印制导体需要从环状带上剪切下来,并优选地不用进一步处理地插入壳体中,且不考虑相应的印制导体是在壳体的外侧形成接触片还是在壳体内部终止。
[0005]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辅助加热器,其一方面满足了上述的在经济地制造方面的部分冲突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具有到电辅助加热器的良好且可靠的插接连接。 [0007]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这样一种电辅助加热器来实现,具有包括热生成元件和至少一个散热元件的层结构,其中,所述热生成元件具有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和在两侧接触所述PTC加热元件而为所述PTC加热元件供电的金属薄板带,而所述散热元件与所述热生成元件连接以进行热传导;并且具有容纳层结构的壳体以及用于将所述辅助加热器连接至电源的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由电连接至选定的金属薄板带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形成,并且所述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和所述金属薄板带具有纵向重叠部分,在所述纵向重叠部分处,所述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与所属的金属薄板带接触。根据本发明的电辅助加热器与现有技术的不同在于,接触片由电连接至选定的印制导体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形成。换而言之,之前在现有技术中直接从壳体的侧面引出以形成接触片的金属薄板带优选地终止在壳体之内,而突出在壳体之外的接触片由单独的部件形成,也就是电连接至印制导体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一般是在壳体之内。这里,一方面可以为印制导体另一方面为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选择不同的材料厚度,以便于插头与接触片匹配的最简单的可能插接连接,而不使用相对厚的金属薄板带或类似部分作为为PTC加热元件供电的印制导体。
[0008] 原则上,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和所选择的印制导体可以根据各种技术接合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焊接(welding)或锡焊(soldering)将两个部件接合起来。还可以使用胶粘接合。
[0009] 优选地,板状金属片和特别优选地以金属薄板带形状形成的印制导体彼此平行地定位并具有纵向重叠部分,在该重叠部分处,冲压后的板状金属片平行于指定的印制导体并与其接触。这里应当选择纵向重叠部分从而实现与相邻部件的可靠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板状金属片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尤其优选地通过冲压板状金属片来形成。可选地,一些适当的突起还可以设置在形成印制导体的金属薄板带上。同样,一些适当的 突起可以设置在金属薄板带上和板状金属片上。这些突起用于两个部件在纵向重叠区域中的特殊电接触。在金属薄板带和接触片之间的电接触应当仅通过这些突起产生。以此方法可以确保,以确定的方式从接触片向印制导体传输电流。 [0010] 考虑到最经济制造的原因,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改进方案提出,印制导体通过弹簧元件连接至接触片。弹簧元件通过两个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优选地在两个部件具有纵向重叠部分的部位建立两个部件的过盈连接(positive connection)。在此,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弹簧元件还可以用于将板状金属片保持在壳体上。这个保持的行为可以通过弹簧元件和壳体或壳体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直接实现。例如,弹簧元件可以以相对的壳体壁之间的间隔位置来夹住板状金属片-从而将其相对于壳体固定。可选地,弹簧元件也可以被设置在特意为了容纳弹簧元件而形成在壳体中。在下面将指出该壳体被设计为弹簧容座并以此方式形成,即其以轻微的游隙保持弹簧元件。因此,弹簧容座形成了阻挡件,在接触片插入壳体中的可能相对运动期间,弹簧与该阻挡件邻接以限制该相对运动。 [0011] 为了简化电辅助加热器的装配,壳体包括壳体下部分,该壳体下部分基本为盘型并至少部分地在圆周上保持层结构,从而层结构可以以特定的方式通过放置在壳体下部分中来定位。此外,壳体下部分形成为在弹簧元件的安装位置与弹簧元件的轮廓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基本上防止层结构的层在纵向方向上的运动。因此,通过壳体下部分和弹簧元件的相互作用,基本在印制导体的纵向方向上指明了弹簧元件的位置。尤其,前述弹簧容座由壳体下部分形成。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弹簧元件以弹簧夹的形状形成,在弹簧元件的安装位置,弹簧元件的相对设置的弹簧翼将印制导体和板状金属片夹在其之间。优选地,为每个接触片设置了一个 相应的弹簧夹,弹簧夹的弹簧力仅产生印制导体和板状金属片之间的接触。
[0013] 为了固定夹持印制导体和板状金属片的弹簧夹,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出,在板状金属片和/或印制导体的两侧上形成突起并且至少一个弹簧翼接触两个突起之间的板状金属片或印制导体。因此,可被优选地设置在两个相对的平行行中的突起形成隆起,在这些隆起之间形成弹簧翼与板状金属片或印制导体的接触基座,从而防止弹簧夹沿基本垂直于印制导体的纵向范围的方向滑动。这里,假设弹簧夹优选地形成相对设置的凸圆状的突起,这些凸圆状的突起与板状金属片或印制导线接触并经过以一定间距设置在板状金属片和/印制导体上的突起。换言之,具有凸圆状的突起的弹簧翼应当可靠地接触在板状金属片或印制导体上的相对放置的、优选地由冲压方法形成的突起之间。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实现了对电辅助加热器的所有单个部分的简单预装配,壳体下部分形成弹簧容座并且事实上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壳体下部分在层结构的元件的插入方向上打开。在弹簧容座之内还存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纵向重叠部分。优选地,该纵向重叠部分基本上限制在弹簧容座的范围内。
[0015] 为了在完成电辅助加热器的所有部件的装配之前,尤其是在装配弹簧夹之前,对选定的印制导体或板状金属片进行定位,优选地,为弹簧容座设置在层结构的层的纵向上打开的槽,形成的槽适合于容纳板状金属片和/或印制导体。在此,槽的尺寸被优选地设定,使得印制导体尤其是板状金属片平行于层结构的平面对准。因此,沿插入方向推入印制导体和板状金属片之上的弹簧夹可以握紧两部分并将在压力下将两者保持在一起。因此,弹簧夹在其前端区域优选地具有由两个弹簧脊形成的轻微漏斗型插入开口。 [0016]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板状金属片进入壳体的最大嵌入深度由形成的至少一个槽所限制。优选地,在此设置在弹簧容座和层结构之间的槽形成板状金属片的阻挡器,这防止了在层结构之上的方向上的更深的嵌入,使得哪怕在接触片有冲击压力,该板状金属片也不会被推入可能导致短路的壳体中的位置。
[0017]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板状金属片在其端部形成插入段,该插入段突出壳体之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段具有特别适配于插接元件的连接面的功能性表面。相应的功能性表面尤其不同于在纵向重叠部分的区域中的板状金属片形状以及尤其不同于其尺寸。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板状金属片通过在层结构的层的纵向方向上的过盈锁定保持在壳体上。在此方面,在板状金属片的一个侧表面上优选地设置了开放的凹槽,并事实上是设置在插入段和板状金属片的纵向重叠部分之间,由壳体形成的突起啮合该凹槽,其中该突起以很小或甚至无游隙地保持该板状金属片。
[0019]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印制导体的纵向重叠部分优选地在凹槽之前终止,即,印制导体并不向外突出超过凹槽。若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该与凹槽啮合的突起是沿周向地围绕壳体边缘的一部分,即,突起基本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那么可以确保,印制导体完全容纳在壳体之内并且只有板状金属片突出于壳体之外。
[0020] 由于壳体上部分作为一种盖通常位于壳体下部分之上,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还考虑了将弹簧夹固定在弹簧容座中,可以提出,接合了弹簧夹的两个弹簧翼的脊被布置在与在壳体下部分上形成的弹簧容座的自由端几乎相同的高度处。以此方法,防止弹簧夹从弹簧容座中被挤去去。当被挤出时,弹簧夹直接抵靠在保持弹簧夹的位置的壳体上部分上。
[0021] 为了更简单地装配弹簧夹并且还考虑到明确地对准壳体下部分和壳体上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出,形成弹簧容座以提供多个接触片使得它们突出在壳体下部分的边缘之外。此边缘是通常位于平行壳体的上或下面的边缘,该壳体有空气流经,并且该壳体在盖闭合时接触盖型的壳体上部分。换而言之,所述边缘被限制在周向地围绕壳体周围的边缘外侧上。周向地围绕的壳体边缘基本沿垂直于弹簧容座突起边缘的方向延伸。因此,通过此实施例,弹簧容座在壳体上部分的方向上突出。
[0022] 最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出层结构的上侧在与弹簧容座的自由端大约相同的高度处终止,其中,简化了装配并且制造壳体的材料费用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0023] 附图说明
[0024] 本发明的进一步细节和优点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中给出。附图示出了:
[0025] 图1是电加热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侧视图;
[0026] 图2是根据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安装了加热块的壳体下部分的侧视图; [0027] 图3是根据图2的视图的放大细节;
[0028] 图4是根据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的立体侧视图;
[0029] 图5是根据图1的电加热装置的壳体上部分的立体侧视图;
[0030] 图6是根据图1的电加热装置的热生成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0031] 图7是根据图6中装配后的热生成元件所示的沿VII-VII线剖取的剖面图; [0032] 图8是连接有接触片的热生成元件的立体前视图;
[0033] 图9是大体对应于图3的始终打开的壳体的立体前视图;
[0034] 图10是图8中示出的弹簧元件;
[0035] 图11以立体平面视图示出了形成接触片的板状金属片的实施例;以及 [0036] 图12以前视图示出了在图11中示出的板状金属片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图1示出了电加热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侧视图,该装置具有包括了壳体下部分4和壳体上部分6的壳体2。两个壳体部分4、6相对锁定地接合在一起,并且其中容纳了加热块8,该加热块包括布置在彼此平行的层中的一些热生成元件10和散热元件12。散热元件12由曲折地弯曲的金属薄板条形成的波纹肋元件形成。
[0038] 彼此叠置的五个接触片14沿横向突出壳体2的相对侧。接触片14从切出槽15穿过壳体2,每一个切出槽都容纳一个接触片14,并且该槽大部分由壳体下部分4形成,而余下的部分在相对侧上由壳体上部分6形成。
[0039] 壳体2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框架开口,图1中只能看到形成在壳体上部分6上的框架开口16。由壳体下部分4形成的框架开口可以在图4中看到并且由参考标号18表示。框架开口16、18每个都散置着支杆20,该杆垂直于加热块8的层延伸,并将处于壳体下部分
4和壳体上部分6上的彼此相对设置的纵向加强杆连接在一起。
[0040] 图2示出了加热块8及其尤其容纳在壳体下部分4中的细节,并以平面视图示出了去除了壳体上部分之后的壳体下部分4。仅仅不完整地示出了在壳体下部分4的各个相对侧端部的散热元件12。相应地,图2中所示的内容提供了可看到由壳体下部分4形成的框架开口18的视图。
[0041] 如图所示,示出的实施例具有四个热生成元件10,这些元件在相对侧上是彼此隔离的,并且被容纳在壳体下部分4中的同时具有横向于层结构(加热块8)的层的确定运动。壳体下部分4具有用于此目的装配件容座22,该装配件容座开向容座24,该容座基本上由壳体下部分4形成并可容纳加热块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壳体下部分4的每个相对侧上设置了两个不同种类的装配件容座22a、22b(还可参见图3)。热生成元件10在其相对侧的端部上具有与装配件容座22的几何形状相对应的装配件26a、26b,这些装配件的每个都仅安装进入合适的、相应的装配件容座22a或22b中。这里,相应的装配件容座22与相应设置的装配件26相匹配,使得热生成元件10可以沿垂直于壳体2中的加热块8的层的纵向延伸方向移动几百微米。外侧的装配件26a形成为锤头的形状并与相应地形成的装配件容座22a接合。沿热生成元件10的纵向方向,22a基本短于设置在中心的第二装配件容座22b。指定给这些纵向装配件容座22b的装配件26b是长条形状,且比锤头形状的装配件26a窄。由于此独特的设计,在加热块上,位于中心的热生成元件10不可安装进入热生成元件10的外侧位置。以类似的方式,位于外侧的热生成元件不能被安排在加热块的中心,也就是说,外侧热生成元件不能插入壳体2之内。
[0042] 尽管热生成元件10不能在壳体2中的任意位置插入,但散热的波纹肋元件12是非专门生产的,并且最初,该元件是纵切面为曲折地弯曲的金属薄板条,并然后由这种连续的材料剪切出一定长 度。对于插入加热块8中的散热元件而言,每个单独的散热元件12可以被插入加热块8之内任何可用于散热元件的位置。
[0043] 装配件26整体形成在定位框架28上,该定位框架可以在图6和7中看到,并且参考这些附图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定位框架28由绝缘材料组成,并用于定位PTC加热元件30。在这里,为每个单独的PTC加热元件30在定位框架28上切出了容座32,该容座呈圆周地保持并配置此PTC加热元件。在彼此邻近地布置在一个平面上的每个PTC加热元件30的两侧,金属薄板带34、36产生接触,该接触形成为PTC加热元件30供电的电印制导体,并且,由PTC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该接触而以热传导的方法传至散热元件12。这些接触直接位于金属薄板带34,36之上。
[0044] 定位框架28的相对端通过装配件脊38而延伸至超出金属薄板带34、36的位置。在装配件脊38的外侧端,有定位框架28的各个装配件26。根据沿图6中画出的VII-VII线的剖面图所示(参见图7),定位框架28在宽度方向上的大部分范围都被各个金属薄板带34、36所占据。在剖视图中,在紧贴金属薄板带34、36的侧边,定位框架具有固定脊40,该固定脊紧靠金属薄板带34、36的侧边设置,并且突出于相应金属薄板带34,36的上表面,并在外部覆盖两金属带,优选地,该固定脊触及印制导体34、36并与它们接触。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固定脊40在注塑期间形成为单一部分,最初,其形成为沿垂直于定位框架28的主要延伸方向延伸的突出部。选定处于相对位置的两突出部之间的间隔,使得金属薄板带34或36可恰好安装在这些突出部之间。
[0045] 然后,以此方法通过注塑制造的一个部分的零件安装了热生成元件10的主要部分,即,PTC加热元件30插入相应的容座32并且其两侧被金属薄板带34,36所包围。随后,凹入部被向内塑性地变形,全面地形成印制导体34、36。
[0046] 热生成元件10形成为预先安装好的零件,并且可因此在装配期间操作而没有丢失插入定位框架28中的印制导体34、36或甚至PTC加热元件30的风险。然而,应当指出,通常固定脊只将金属薄板带34、36固定在定位框架中,但是没有可以顶住PTC加热元件30的接触压力来与金属薄板带接触,这样的接触才足够在操作中为PTC加热元件30可靠地供电。利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说明的实施例,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由弹簧元件形成的,该弹簧元件被插入壳体2中并使构成热生成元件10和散热元件12的全部层结构处于压力下。 [0047] 如图所示,尤其从图3和6中所示,金属薄板带,即图6中示出的金属薄板带34被弯曲出热生成元件10的平面。因此,由于再次弯曲,在金属薄板带34接触PTC加热元件30的平面和平行于前面提及的金属薄板带34的主要表面的自由端44之间形成了弯头42。如图3中所示,此自由端44被弯边元件46机械地和电地连接至指定的接触片14。 [0048] 由参考标号10.3和10.4代表的图3中的上散热元件具有从上金属薄板带34突出的弯头42.3和42.4。下热生成元件10.1具有向下突出的弯头42.1。由参考标号10.2所代表的热生成元件10的金属薄板带34,36双侧弯曲以形成弯头42.20或42.21,并且每个都设置了接触片14。由于这些差异,可以防止壳体2之内的热生成元件10.3和10.2的位置互换。在此情况下,由于接触片容座48的设计,实施例允许两个中心热生成元件10.2和10.3的交换。这也为外部热生成元件10.1和10.4提供了适当的交换能力。 [0049] 参考图1的前述槽15从壳体2的外侧延伸并进入相对于槽15的分别加宽的弹簧容座48中。在该弹簧容座48之后依次形成了限制槽50,该槽容纳通过冲压成型以形成接触片14以及指定的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44的板状金属片120。
[0050] 图8示出了散热元件10和板状金属片120之间的连接。在此方面,设置了弹簧夹46,弹簧夹的相对设置的弹簧翼47夹住了它们之间的板状金属片120和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44。在此方面,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和板状金属片120各自具有纵向重叠部分
122,在该部分中两个元件120,44平行并彼此靠近地放置。在这里,根据示出的实施例,突起124形成在纵向重叠部分122中的板状金属片120上,通过该部分,在自由端44和板状金属片120之间产生了完全的电接触。因此,在纵向重叠部分122中的板状金属片120的平坦区域被设置为有一段距离地平行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44延伸。
[0051] 特别地按照图11和12中所示,板状金属片120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两行突起124。通过冲压,在板状金属片120的两侧形成突起124,使得板状金属片可以在其自由端
44以任何方向接触金属薄板带34,而不会失去两个元件34,120之间所需的确定的电接触。
相对设置的凹槽126凹陷到纵向重叠部分122和插入段140之间,该段由突出在壳体2之外的板状金属片120的前端形成。
[0052] 在前端的插入段140上,板状金属片120呈锥形地终止以便于在插入片14上插入未示出的阴插接元件。如图11中所示,纵向重叠部分122具有比插入段140更宽的宽度。这个更宽的宽度最初持续到凹槽126之后,使得用于插接元件的确定的阻挡件142由板状金属片120形成。
[0053] 图10中详细示出的、弹簧夹46形式的弹簧元件具有两个已经提及的弹簧翼47,它们通过脊134而接合在一起。弹簧翼47具有弯曲的突起130,其形成相对设置的凸圆状的接触基座132。通过这些接触基座132,弹簧夹46在安装位置与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44和板状金属片120相互作用。为了达到安装位置,弹簧夹46被引入图8中示出的位置并在层结构的插入方向上被推进图9中示 出的壳体下部分。该插入方向平行于层结构的位置所提供的平面延伸。在此,具有大开口截面的插入开口144最初容纳了两个部分134,120。通过逐渐的插入运动,该凸圆状的接触基座142在一侧在板状金属片120上滑动,而另一侧与具有向外开口的弹簧夹46一起在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44上滑动。最终,凸圆状的接触基座经过第一行突起124以及在两行突起124之间弹起。当脊134的内表面抵靠在板状金属片122或金属薄板带34的相对侧时,该插入运动终止。
[0054] 当包括热生成元件10和散热元件12的层结构被插入壳体下部分4(参见图9)中时,产生前述装配。之后,选定的、提供与壳体2中的加热块接触的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自由地位于弹簧容座48之中。在此,自由端44嵌入槽50,但是在槽15之前终止。现在,在层结构的插入方向上将板状金属片120引入各个槽15中,并且事实上使得在壳体下部分的圆周边缘上形成的突起128与凹槽126接合。该位置在图9中示出。如从图3中所示,引入壳体下部分4的板状金属片120以纵向延伸方向,即,在层结构的层的扩展方向上延伸进入后方槽50并伸进前端槽15。然后,弹簧夹46从上述位置被推进入弹簧容座48之中。如图所示,尤其从图3中所示,形成壳体下部分4,使得弹簧夹46以轻微的游隙被固定在弹簧容座48中。
[0055] 如图5中所示,壳体上部分6在槽15的高度上具有凹入部36,其中可以容纳弹簧容座48的自由端。壳体上部分6的确定的实施例是由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弹簧容座48突出于围绕着层结构的边缘之外,例如,该层结构包括纵向柱的内表面63。壳体上部分6的凹入部36以层结构的层的扩展方向继续通过被缩紧的凹入部138,然而,该凹入部没有延伸至壳体上部分的结构开口16。直立 的板状金属片120以其相对侧安装进入此缩紧的凹入部。缩紧的凹入部138的封闭端形成板状金属片120的阻挡块。
[0056] 利用前述实施例,在板状金属片120和金属薄板带34之间的电接触完全通过弹簧夹46的夹紧力来产生。其通过弹簧钢而形成并产生在板状金属片120和金属薄板带34之2
间的1000至1500N/mm 之间的压缩力。通过释放弹簧夹46,凸圆状的接触基座132的最小距离最大为板状金属片120和金属薄板带34的累计厚度的40%。
[0057] 板状金属片120由电导通特性良好的材料形成,例如,铜/锡合金。至少插入段140、优选整个板状金属片120分别设置有包裹在相对侧面上的银,从而一方面在板状金属片120和金属薄板带34之间实现最好的可能接触,而另一方面在接触片14和将要被插入的插接元件之间实现最好的可能接触。
[0058] 参考标号列表
[0059] 2 壳体
[0060] 4 壳体下部分
[0061] 6 壳体上部分
[0062] 8 加热块
[0063] 10 热生成元件
[0064] 12 散热元件
[0065] 14 接触片
[0066] 15 槽
[0067] 16 框架开口,壳体上部分
[0068] 18 框架开口,壳体下部分
[0069] 20 支杆/第一支杆
[0070] 22 装配件容座
[0071] 24 加热块容座
[0072] 26 装配件
[0073] 28 定位框架
[0074] 30 PTC加热元件
[0075] 32 PTC加热元件容座
[0076] 34 金属薄板带
[0077] 36 金属薄板带
[0078] 38 装配件脊
[0079] 40 固定脊
[0080] 40.1至40.5 固定脊段
[0081] 41 通道
[0082] 42 弯头
[0083] 43 第二支杆
[0084] 44 金属薄板带34的自由端
[0085] 46 弹簧元件
[0086] 47 弹簧翼
[0087] 48 弹簧容座
[0088] 50 槽
[0089] 56 底面
[0090] 62 间隔件
[0091] 63 纵向加强杆的内表面
[0092] 64 纵向加强杆
[0093] 66 纵向加强杆
[0094] 68 定位销槽
[0095] 70 定位销槽
[0096] 72 定位销槽
[0097] 74 窗口
[0098] 76 定位销
[0099] 78 定位销
[0100] 80 定位销
[0101] 82 锁定脊
[0102] 84 头
[0103] 86 锁定表面
[0104] 88 盖
[0105] 90 凹入部
[0106] 92 另一定位销
[0107] 94 另一定位销槽
[0108] L 纵向段L
[0109] 120 板状金属片
[0110] 122 纵向重叠部分
[0111] 124 突起
[0112] 126 凹槽
[0113] 128 突起
[0114] 130 凸圆状的突起
[0115] 132 凸圆状的接触基座
[0116] 134 脊
[0117] 136 凹入部
[0118] 138 缩紧的凹入部
[0119] 140 插入段
[0120] 142 阻挡件
[0121] 144 插入开口。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