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车轮和轮胎 / 车轮 / 车轮总成

车轮总成

阅读:1050发布:2020-12-10

IPRDB可以提供车轮总成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车轮总成包含一个中心轮毂、一个包括一个轮辐床壁的外轮圈、及一个包括多个第一、第二辐条的轮辐单元。所述第一、第二辐条各自延伸于该外轮圈与该中心轮毂间,且各自具有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的第一端,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端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的第二端,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第二端间的辐长部。各第一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一辐条在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及各第二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二辐条于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呈径向偏外且在轮周方向上分别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相隔,使施于外轮圈与轮辐单元的不平衡张力降低。,下面是车轮总成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中心轮毂;

一个外轮圈,包括一个轮辐床壁;及

一个轮辐单元,包括多个第一辐条及多个第二辐条,所述第一辐条与所述第二辐条各自延伸于该外轮圈及该中心轮毂间,且各自具有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的第一端,一个与该第一端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的第二端,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间的辐长部,各第一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一辐条在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以及各第二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二辐条于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呈径向偏外且在轮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相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轮辐床壁具有一个径向轮毂端面及一个与该径向轮毂端面相对的径向胎端面,该径向轮毂端面具有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径向偏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径向胎端面具有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心轮毂,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径向偏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该径向胎端面具有多个第一部分及多个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轮辐床壁进一步具有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一辐条穿入的第一辐条穿孔,以及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二辐条穿入的第二辐条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一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二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一抵接部,在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抵靠该径向胎端面;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二抵接部,在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抵靠该径向胎端面,相对于所述中心轮毂,所述第一抵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呈径向偏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外轮圈进一步包括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的外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该外壁相对于该轮辐床壁呈径向偏外,该轮辐床壁及该外壁协同地定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第一辐条及所述第二辐条的接套头的内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中心轮毂包括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轮毂本体、多个从该第一端延伸的第一轮毂凸缘,以及多个从该第二端延伸且轴向与所述第一轮毂凸缘相隔的第二轮毂凸缘,所述第一轮毂凸缘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轮毂凸缘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轮辐单元进一步包括多个延伸于该外轮圈与该中心轮毂间的第三辐条,所述第三辐条分别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端,一个与该第一端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的第二端,以及一个延伸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间的辐长部,各第三辐条的第一端以其第三轮辐床连接部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呈径向偏内,且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在轮周方向上相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径向轮毂端面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三部分,其分别紧邻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径向胎端面还具有多个第三部分,其分别紧邻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该轮辐床壁进一步具有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三辐条穿入的第三辐条穿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三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形成有一个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分别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靠该径向胎端面,相对于该中心轮毂,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的第三抵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抵接部其中一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其中一者组成。

说明书全文

车轮总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总成,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安装在自行车上的车轮总成。

背景技术

[0002] 参考图1,现有的自行车轮1包括一个中心轮毂11、一个轮圈12以及连接于该中心轮毂11与该轮圈12间的轮辐单元13。该轮辐单元13包括多个第一辐条131及多个第二辐条132。这些辐条各自延伸于该轮圈12与该中心轮毂11间。该中心轮毂11包括一个具有彼此相对的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的轮毂本体110,一个径向地由该轮毂本体110的第一端延伸且连接到所述第一辐条131的第一轮毂凸缘111,一个径向地由该轮毂本体110的第二端延伸且连接到所述第二辐条132的第二轮毂凸缘112,以及一个设置在该轮毂本体110的第二端且紧邻该第二轮毂凸缘112的驱动部113。
[0003] 当该驱动部113被骑士驱动而使该自行车轮1转动时,因为该驱动部113与该第二轮毂凸缘112相距较近而与该第一轮毂凸缘111相距较远,施加在该轮圈12及该轮辐单元13的张力是不平衡的。由于不平衡的张力,该轮圈12与该轮辐单元13的强度及耐用性降低。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至少一个先前技术缺点的车轮总成。
[0005] 本发明的车轮总成包含:一个中心轮毂、一个包括一个轮辐床壁的外轮圈、及一个包括多个第一辐条及多个第二辐条的轮辐单元。所述第一辐条及所述第二辐条各自延伸于该外轮圈与该中心轮毂间,且各自具有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的第一端,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端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的第二端,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间的辐长部。各第一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一辐条在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以及各第二辐条的第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各第二辐条于该处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呈径向偏外且在轮周方向上分别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相隔。
[0006] 较佳地,该轮辐床壁具有一个径向轮毂端面及一个与该径向轮毂端面相对的径向胎端面,该径向轮毂端面具有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径向偏内。
[0007] 较佳地,该径向胎端面具有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以及多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心轮毂,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呈径向偏内。
[0008] 较佳地,该径向轮毂端面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该径向胎端面具有多个第一部分及多个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0009] 较佳地,该轮辐床壁进一步具有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一辐条穿入的第一辐条穿孔,以及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二辐条穿入的第二辐条穿孔。
[0010] 较佳地,所述第一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一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二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
[0011] 较佳地,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一部分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一抵接部,在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抵靠该径向胎端面;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二部分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二抵接部,在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抵靠该径向胎端面,相对于所述中心轮毂,所述第一抵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呈径向偏内。
[0012] 较佳地,该外轮圈进一步包括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的外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该外壁相对于该轮辐床壁呈径向偏外,该轮辐床壁及该外壁协同地定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第一辐条及所述第二辐条的接套头的内腔。
[0013] 较佳地,该中心轮毂包括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轮毂本体、多个从该第一端延伸的第一轮毂凸缘,以及多个从该第二端延伸且轴向与所述第一轮毂凸缘相隔的第二轮毂凸缘,所述第一轮毂凸缘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辐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轮毂凸缘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辐条的第二端。
[0014] 较佳地,该轮辐单元进一步包括多个延伸于该外轮圈与该中心轮毂间的第三辐条,所述第三辐条分别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的第一端,一个与该第一端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的第二端,以及一个延伸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间的辐长部,各第三辐条的第一端以其第三轮辐床连接部连接到该轮辐床壁,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呈径向偏内,且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在轮周方向上相隔。
[0015] 较佳地,该径向轮毂端面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三部分,其分别紧邻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组成。
[0016] 较佳地,该径向胎端面还具有多个第三部分,其分别紧邻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相对于该中心轮毂,所述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部分其中一者、所述第二部分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部分其中一者组成。
[0017] 较佳地,该轮辐床壁进一步具有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三辐条穿入的第三辐条穿孔。
[0018] 较佳地,所述第三辐条穿孔分别从该径向轮毂端面的第三部分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
[0019] 较佳地,所述第三辐条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形成有一个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轮辐床连接部的接套头分别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靠该径向胎端面,相对于该中心轮毂,该径向胎端面的第三部分的第三抵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所述第一抵接部其中一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其中一者及所述第三抵接部其中一者组成。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第二轮辐床连接部、轮辐床壁,以及任择的,视需要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使得施于该外轮圈与该轮辐单元的不平衡张力降低,且上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及第二轮辐床连接部及视需要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能够支撑该轮辐单元的张力负荷。因此,增进该外轮圈及该轮辐单元的强度及耐用性。

附图说明

[0021]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22] 图1为一个现有车轮的立体图;
[0023] 图2为例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轮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 图3为沿着图2中所示的直接线III-III所得的侧视图,例示说明图2实施例的外轮圈;
[0025] 图4为沿着图2中所示的直接线IV-IV所得的侧视图,例示说明图2实施例的外轮圈;
[0026] 图5为例示说明图2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辐条及多个第二辐条与一个中心轮毂及一个外轮圈的连接的侧视图;及
[0027] 图6为例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轮总成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构造的示意图;
[0028] 图7为沿着图6中所示的直线VII-VII的俯视侧视图,例示说明图6的实施例另一个构造的外轮圈;
[0029] 图8为例示说明图6的实施例另一个构造的多个第一辐条及多个第二辐条与一个中心轮毂及一个外轮圈的连接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31] 参考图2及图5,根据本发明的车轮总成包含一个中心轮毂2、一个包括一个轮辐床壁31的外轮圈3,以及一个包括多个第一辐条41及多个第二辐条42的轮辐单元4。所述第一辐条41及所述第二辐条42分别延伸于该外轮圈3与该中心轮毂2间。每一个第一辐条41具有一个形成有一个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的第一端411,与该第一端411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2的第二端412,以及一个延伸于该第一端411及该第二端412间的辐长部413。每一个第一辐条41的第一端411以其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连接到该轮辐床壁31。
[0032] 每一个第二辐条42具有一个形成有一个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的第一端421,一个与该第一端421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2的第二端422,以及一个延伸于该第一端421及该第二端422间的辐长部423。每一个第二辐条42的第一端421以其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连接到该轮辐床壁31。
[0033] 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二辐条42的第一端421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相对于所述第一辐条41的第一端411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呈径向偏外,且在轮周方向上分别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相隔。
[0034] 进一步参考图3及图4,该轮辐床壁31具有一个径向轮毂端面311以及一个与径向轮毂端面311相对的径向胎端面312。
[0035] 参考图3并配合图2,该径向轮毂端面311具有多个第一部分313(在图3中仅显示1个),每个第一部分313紧邻对应的第一辐条41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以及多个第二部分314,每个第二部分314紧邻对应的第二辐条42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一部分313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314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313及所述第二部分314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0036] 以该中心轮毂2为圆心,圆周连接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所绘制的第一假想圆51,半径小于以该中心轮毂2为圆心,圆周连接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所绘制的第二假想圆52。
[0037] 该径向胎端面312具有多个第一部分315(在图3中仅显示1个)及多个第二部分316(在图4中仅显示1个)。每一个第一部分315紧邻对应的第一辐条41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以及每一个第二部分316紧邻对应的第二辐条42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一部分315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316呈径向偏内,以及所述第一部分315及所述第二部分316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0038] 该轮辐床壁31进一步具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辐条41对应穿入的多个第一辐条穿孔317(在图3中仅显示1个),以及分别供所述第二辐条42对应穿入的多个第二辐条穿孔
317’(在图4中仅显示1个)。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辐条穿孔317从该径向轮毂端面311的对应的第一部分313,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312的对应的第一部分315。每一个第二辐条穿孔317’从该径向轮毂端面311的对应的第二部分314,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312的对应的第二部分316。
[0039] 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辐条41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形成有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nipple head)415的辐条接套(spoke nipple)。该径向胎端面312的每一个第一部分315形成有一个第一抵接部318,对应的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的接套头415于第一抵接部318抵靠该径向胎端面312。每一个第二辐条42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形成有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425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312的每一个第二部分316形成有一个第二抵接部319,对应的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的接套头425于第二抵接部319抵靠该径向胎端面312。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该径向胎端面312的第一部分315的第一抵接部318,相对于该径向胎端面312的第二部分316的第二抵接部319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抵接部318及所述第二抵接部319在轮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0040] 该外轮圈3进一步包括一个连接到该轮辐床壁31的外壁32,且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该外壁32相对于该轮辐床壁31呈径向偏外。该轮辐床壁31及该外壁32协同定义一个用于收容所述第一辐条41的接套头415及所述第二辐条42的接套头425的内腔33。该外壁32能作为车胎床壁。
[0041] 再次参考图2及图5,该中心轮毂2包括一个轮毂本体20,其具有一个第一端201、一个相对于该第一端201的第二端202、多个从该第一端201延伸的第一轮毂凸缘21,以及多个从该第二端202延伸且轴向与该第一轮毂凸缘21相隔的第二轮毂凸缘22。所述第一轮毂凸缘21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辐条41的第二端412(在图5中仅显示1个),且所述第二轮毂凸缘22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辐条42的第二端422(在图5中仅显示1个)。每一个第一辐条41具有一个第一支撑角(α),其定义为第一辐条41与切面间的第一夹角,该切面与第一轮毂凸缘21及第二轮毂凸缘22相切。每一个第二辐条42具有一个第二支撑角(β),其定义为第二辐条42与切面间的第二夹角。经由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与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的设置,第一支撑角(α)与第二支撑角(β)大约相等。
[0042] 参考图6、图7及图8,例示说明本发明车轮总成的另一个构造。在这个构造中,该轮辐单元4进一步包括分别延伸于该外轮圈3与该中心轮毂2间的多个第三辐条43。每一个第三辐条43包括一个形成有一个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的第一端431、一个与该第一端431相对且连接到该中心轮毂2的第二端432,以及一个延伸于该第一端431与该第二端432间的辐长部433。每一个第三辐条43的第一端431以其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连接到该轮辐床壁31。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三辐条43的第一端431以其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呈径向偏内,且与所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及所述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在轮周方向上相隔。
[0043] 如图7所示,该径向轮毂端面311具有多个第三部分320(仅显示1个)。每一个第三部分320紧邻对应的第三辐条43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仅显示1个)。参图6,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三部分320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313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313、所述第二部分314及所述第三部分320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一个第一部分313、一个第二部分314及一个第三部分320组成。
[0044] 该径向胎端面312具有多个第三部分321(仅显示1个)。每一个第三部分321紧邻对应的第三辐条43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所述第三部分321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315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部分315、所述第二部分316及所述第三部分321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一个第一部分315、一个第二部分316及一个第三部分321组成。
[0045] 该轮辐床壁31进一步包含多个分别供所述第三辐条43对应穿入的第三辐条穿孔322(仅显示1个)。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三辐条穿孔322从该径向轮毂端面311的对应的第三部分320,延伸到该径向胎端面312的对应的第三部分321。
[0046] 每一个第三辐条43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形成有一个具有一个接套头(nipple head)435的辐条接套。该径向胎端面312的每一个第三部分321形成有一个第三抵接部323,对应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的接套头435于第三抵接部323抵靠该径向胎端面312。
相对于该中心轮毂2,该径向胎端面312的第三部分321的第三抵接部323,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部318呈径向偏内,且所述第一抵接部318、所述第二抵接部319及所述第三抵接部
323在轮周方向上以预定的次序呈群组式重复排列,其中每一个群组是由一个第一抵接部
318、一个第二抵接部319及一个第三抵接部323组成。
[0047] 综上所述,本发明车轮总成通过上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轮辐床壁31,以及任择的,视需要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使得施于该外轮圈3与该轮辐单元4的不平衡张力降低,且上述第一轮辐床连接部410及第二轮辐床连接部420及视需要的第三轮辐床连接部430能够支撑该轮辐单元4的张力负荷。因此,增进该外轮圈
3及该轮辐单元4的强度及耐用性,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0048]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