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引擎 / 气缸充量 / 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阅读:708发布:2021-03-03

IPRDB可以提供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装置包含气瓶及充气调节器,其中充气调节器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控制流量且方便使用。,下面是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

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

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调节器(20)还包括弹性件(50),所述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通过弹性件(50)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组件(40)包括按压部(44),所述弹性件(50)的一端设置于按压部(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括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所述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分别枢设于气缸(30)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含单向阀(37),所述单向阀(37)设置于开口(34)与气室(3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38),所述容置槽(41)具有内壁面(412),所述环形垫圈(38)分别设置于侧壁面(32)与内壁面(412)之间。

7.一种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瓶(60)、气管(70)与充气调节器(20),所述充气调节器(20)分别连接所述气瓶(60)及气管(70),其中,所述充气调节器(20)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且连接气管(70);

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进气口(43)连接气瓶(60),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调节器(20)包含弹性件(50),所述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通过弹性件(50)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含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所述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分别枢设于气缸(30)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38),所述容置槽(41)具有内壁面(412),所述环形垫圈(38)分别设置于侧壁面(32)与内壁面(412)之间。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手动充气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机车或自行车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一般来说,机车或自行车需配置有充气装置。当机车或自行车的轮胎因长时间使用或是意外而导致轮胎内的气体漏气时,使用者可利用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充气,当轮胎内的气压达到正常使用状态时,机车或自行车又可正常使用。
[0003] 现有的充气装置,从结构上可区分为手动式与气瓶式两种。手动式的充气装置具有气缸与活塞。气缸具有彼此相对的充气孔以及进气孔。活塞以可活动的方式配置于气缸内。活塞具有圆盘以及直柱。活塞的圆盘略与活塞的口径相同,直柱自进气孔突出至气缸外。当欲对轮胎充气时,充气孔连接轮胎的气嘴或是藉由连接件连接气嘴(例如一气针或一传输管)。接着使用者推动直柱自进气朝向充气孔移动,以使圆盘强迫推动气缸内的气体自缸内朝向充气孔外流动,气体即可进入轮胎内。如此,使用者重复以往复的方式推拉活塞于气缸内相对移动,轮胎即可完成充气。但是,由于手动式充气装置系由人工方式进行充气,若轮胎需要大量充气时,使用者需要大量地付出劳力进行充气,这将造成充气上的不便,同时充气速度较为缓慢。
[0004] 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具有气瓶与传输管。气瓶内填充有高压气体,如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气瓶的开口连接传输管的一端,传输管的另一端连接轮胎。当气瓶的开口被使用者打开并且开口连接传输管时,这种气瓶式充气装置可快速地释放出大量高压气体至轮胎以作为快速充气之用。由于使用者不需要使用劳力进行充气,即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具有省力操作的效果,因此,它渐渐广为使用者使用。但是,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在进行充气时,因为气瓶藉由传输管直接连接轮胎,使用者无法直接控制气体的充气流量,这将产生无法正确控制轮胎的气压的问题。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有效调整充气流量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控制气体流量的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气调节器,其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
[0007]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中,其充气调节器还包括弹性件,气缸与进气组件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
[0008]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中,其进气组件包括按压部,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按压部。
[0009]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括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别枢设于气缸的相对两侧。
[0010]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含单向阀,单向阀设置于开口与气室之间。
[0011]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容置槽具有内壁面,环形垫圈分别设置于侧壁面与内壁面之间。
[0012] 本实用新型采用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充气装置,其包括气瓶、气管与充气调节器,充气调节器分别连接气瓶及气管,其中充气调节器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且连接气管;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进气口连接气瓶,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
[0013]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装置中,其充气调节器包含弹性件,气缸与进气组件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
[0014]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装置中,其气缸包含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别枢设于气缸的相对两侧。
[0015]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充气装置中,其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容置槽具有内壁面,环形垫圈分别设置于侧壁面与内壁面之间。
[0016] 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调节器包含气缸以及进气组件。通过进气组件可相对于气缸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气体即可依序经由进气组件、气缸以及气管传输至被充气对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能够解决现有气瓶式充气装置无法控制气体流量的问题,进而达到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有效控制流量以及方便使用等功效。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0020] 图3是图1所示剖切线3-3的剖面示意图;
[0021] 图4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剖面示意图;
[0022] 图5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作动剖面示意图;
[0023]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充气装置剖面示意图。
[0024] 以上图中符号标记:
[0025] 10-充气装置 20-充气调节器
[0026] 30-气缸 32-侧壁面
[0027] 31-第一气流道 33-气室
[0028] 331-内表面 34-开口
[0029] 35-第一侧 351-第一扣持部
[0030] 3511-顶面 352-枢轴
[0031] 353-底面 36-第二侧
[0032] 361-第二扣持部 362-枢轴
[0033] 363-底面 37-单向阀
[0034] 38-环形垫圈 39-第一止挡面
[0035] 40-进气组件 41-容置槽
[0036] 411-容置口 412-内壁面
[0037] 42-第二气流道 43-进气口
[0038] 44-按压部 45-第二止挡面
[0039] 46-第三止挡面 50-弹性件
[0040] 51-第一端 52-第二端
[0041] 60-气瓶 61-容置空间
[0042] 70-气管 71-第一端
[0043] 72-第二端 80-被充气对象
[0044] 81-气嘴 D1-第一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6]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其适用于对被充气对象进行充气,被充气对象可为轮胎、气囊或球体等物件。以下先介绍充气调节器。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充气调节器20包含气缸30以及进气组件40。
[0047] 充气调节器20的气缸30具有侧壁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内表面331、开34、第一止挡39、彼此相对的第一侧35以及第二侧36。气室33具有内表面331。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以及内表面331。第一气流道31与气室33连通,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且开口34用于连接被充气对象。藉此,气流可依序自第一气流道31进入,气流流过气室33及开口34而流出至外界。在本实施例中,气缸30包含单向阀37,单向阀37设置于开口34以及气室33之间。气体只能单向自气室33经由单向阀37流出至开口34。
[0048] 充气调节器20的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进气口43、第二止挡面45以及第三止挡面46。容置槽41用以容置气缸30,容置槽41具有容置口411以及内壁面412。气缸30自容置口411进入容置槽41,且气缸30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40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41内。进气口43连接气瓶60。第二气流道42具有彼此相对的两端,第二气流道42的一端与侧壁面32连通,第二气流道42的另一端与进气口43连通。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面45彼此面对,且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面45相隔第一距离D1。第三止挡面46面对气缸30。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组件40包含按压部44,按压部44设置于进气组件40相反于容置口411的一侧。
[0049] 在本实施例中,气瓶60内具有容置空间61。容置空间61内充填高压气体,气体可为CO2、氮气(N2)或一般空气,但不限于上述气体。
[0050] 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调节器20还包含弹性件50,弹性件5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51以及第二端52。弹性件50的第一端51连接进气组件40的按压部44,弹性件50的第二端52连接气缸30相反于开口34的一侧。换句话说,气缸30及进气组件40通过弹性件50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系为弹簧,但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5所示,当外力推动气缸30朝向进气组件40移动时,弹性件50同步压缩。接着,当外力消失时,弹性件50弹性复位,以使气缸30朝相反于进气组件40的方向复位。
[0051] 在本实施例中,气缸30包含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气缸30的第一侧35具有枢轴352,气缸30的第二侧36具有枢轴362。第一扣持部351枢设于气缸30的第一侧35的枢轴352。第二扣持部361枢设于气缸30的第二侧36的枢轴362。第一扣持部
351具有彼此相对的顶面3511以及底面353。第二扣持部361具有底面363。第一扣持部
351以及第二扣持部361相对于第一侧35以及第二侧36分别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如图3所示,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扣持部351及第二扣持部361利于外力的施力。如图5所示,于第二位置时,底面353以及底面363相互面对。藉此,第一扣持部351以及第二扣持部361利于充气调节器20的携带与收纳。
[0052] 在本实施例中,气缸30包含复至少一个环形垫圈38。环形垫圈38分别设置于侧壁面32以及内壁面412之间。环形垫圈38用以增加气缸30及进气组件40之间的气密效果。
[0053] 以下介绍充气调节器20的充气作动方式,图3是图1所示剖切线3-3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首先,可先将第一扣持部351以及第二扣持部361枢转至第一位置。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面45相隔第一距离D1。气瓶60连接进气组件40的进气口
43,且容置空间61内的气体连通于进气口43。然后,同时施以三外力F1、F2、F3于充气调节器20。外力F1对按压部44施力,外力F2对第一扣持部351施力,外力F3对第二扣持部361施力。藉此,外力F1、F2、F3推动进气组件40相对于气缸30移动,以使气缸30的第一气流道31以及进气组件40的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而形成气流路径。此时,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面45相互抵靠藉以定位,顶面3511以及第三止挡面46抵靠藉以定位。
如此,气瓶60的气体经由进气口43、第二气流道42、第一气流道31、单向阀37流出至开口
34。上述的气体即可对开口34外的被充气对象进行充气。当外力消失时,藉由弹性件50的弹性以使气缸30及进气组件40复位于如图3所示的相对位置。
[0054] 本实施例充气装置的组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组件结构类似。如图6所示,充气装置10包含充气调节器20、气瓶60以及气管70。充气调节器20包含气缸30、进气组件40。
[0055] 充气调节器20的气管70用以传输气体。气管70具有第一端71以及第二端72,气管70的第一端71连接开口34,气管70的第二端72适于连接被充气对象80。在本实施例中,被充气对象80系为可充气轮胎,被充气对象80具有气嘴81,气嘴81用以充气与放气。
[0056]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同时扣持按压部44、第一扣持部351施力以及对第二扣持部361。当使用者施力于按压部44、第一扣持部351施力以及对第二扣持部361时,用户推动进气组件40相对于气缸30移动,第一气流道31及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气瓶60内的容置空间61的气体依序经由进气组件40、气缸30以及气管70传输至被充气对象80的气嘴81,以对被充气对象80进行充气。藉由使用者施力于充气调节器20以调整充气气体的流量多寡,如此可达到有效控制气体流经充气调节器20的流量以及充气调节器20便利使用等功效。
[0057] 综合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调节器包含气缸以及进气组件。藉由进气组件可相对于气缸移动,以使第一气流道及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气体依序经由进气组件、气缸以及气管传输至被充气对象。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解决了气瓶式充气装置无法控制气体流量的问题,进而达到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有效控制流量以及便利使用等功效。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