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马达

阅读:1046发布:2021-01-26

IPRDB可以提供马达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马达,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时能够防止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与壳体部件接触而被切断。在马达(1)中,在线圈骨架(2)的第一沿部(21)侧,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以沿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的方式延伸,且在拉绕部分中,位于比在马达轴线方向(L)与第二沿部(22)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的部分与筒部(46)在马达轴线方向对置。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成为包括线圈线拉绕区域(250)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第一沿部的内表面(210)靠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低处区域254)。,下面是马达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马达,包括:

线圈骨架,其具有本体部、在所述本体部的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部扩径的第一沿部、在所述本体部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端部扩径的第二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保持端子的端子台;

线圈线,其具有卷绕于所述本体部的线圈部分、以及沿着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所述端子与所述本体部之间拉绕的拉绕部分;以及壳体部件,其具有覆盖所述本体部的径向外侧的筒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中,与所述线圈线的拉绕部分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整体位于以下位置,该位置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第一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沿部侧的内表面靠与所述本体部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绕部分中,所述线圈线的一侧端部的拉绕部分与所述线圈线的另一侧端部的拉绕部分交叉,所述拉绕部分的交叉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骨架中,在与所述筒部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接受部,该接受部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靠所述本体部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受部构成与所述第一沿部的所述内表面连续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受部形成在沿周向夹持所述端子台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受部从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筒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延伸设置到比所述筒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中,比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成为低处区域,在该低处区域中,包括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第一沿部的所述内表面靠与所述本体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区域与所述低处区域被呈直线状延伸的台阶部分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处区域比所述内表面低相应于以下尺寸的量,该尺寸的量为比所述线圈线的线径大的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成为在马达轴线方向向与所述本体部相反的一侧凹陷的槽状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状凹部沿着所述拉绕部分延伸,且该拉绕部分位于所述槽状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马达轴线方向位于与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相同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马达轴线方向位于比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靠与所述本体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从所述端子台的径向外侧的端面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呈销状突出的树脂部分构成,且与所述端子台一体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台的相当于所述端子的基部分的部分成为厚壁,通过该厚壁部分,在所述端子台的与所述第二沿部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马达轴线方向突出的凸部。

说明书全文

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骨架的径向外侧被壳体部件覆盖的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在步进马达等马达中,定子具有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的径向外侧被壳体部件覆盖的结构。线圈骨架在圆筒状的本体部的两侧具有沿部,且在本体部卷绕线圈线。并且,线圈线的端部沿着形成在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在端子台的端子与本体部之间拉绕。为了防止线圈线断线,关于所述线圈骨架的端子台,提出了各种结构。
[0003] 例如,为了在拉绕线圈线时避免在线圈线间的交叉部分发生断线的情况,提出一种在形成于端子台的槽内拉绕一方线圈线的结构(参考专利文献1)。并且,提出一种通过在端子台使端子的附近比沿部的内表面低,防止端子的基部处的线圈线上浮,且在将基板连接于端子时不会发生线圈线断线的结构(参考专利文献2)。且提出一种在端子台中在低一阶的区域拉绕线圈线且在线圈线的拉绕部分重叠防振橡胶的结构(参考专利文献3)。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2489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2089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58-139856号公报
[0007] 但是,在专利文献1至3中的任意结构中,都未考虑到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线圈线断线的问题。因此,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在端子与线圈骨架的本体部之间拉绕的线圈线的拉绕部分被壳体部件的端部按压,因此存在线圈线断线的问题。当在壳体部件的端部中的与端子台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切口时也会发生所述问题。即,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若使壳体部件沿周向旋转来调整位置,则壳体部件中未形成有切口的部分与线圈线的拉绕部分接触,因而线圈线被切断。

发明内容

[0008]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卷绕有线圈线的线圈骨架时,能够防止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与壳体部件接触而被切断的马达。
[0009]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的马达具有线圈骨架、线圈线、以及壳体部件,所述线圈骨架具有本体部、在该本体部的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部扩径的第一沿部、在所述本体部的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端部扩径的第二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保持端子的端子台,所述线圈线具有卷绕于所述本体部的线圈部分、以及沿着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所述端子与所述本体部之间拉绕的拉绕部分,所述壳体部件具有覆盖所述本体部的径向外侧的筒部,其中,在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中,与所述线圈线的拉绕部分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第一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沿部侧的内表面靠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
[0010] 在本发明中,所述“沿着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在端子与本体部之间拉绕的拉绕部分”是指拉绕部分以与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方式被拉绕,包括拉绕部分与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接触的形态以及拉绕部分的整体或者一部分从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浮起的形态两种。
[0011] 在本发明中,在将线圈线卷绕于线圈骨架的本体部时,线圈线的端部在第一沿部侧沿着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在本体部与端子之间拉绕。并且,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卷绕了线圈线的线圈骨架时,从线圈骨架的第二沿部侧覆盖壳体部件。在此,在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中,由于与线圈线的拉绕部分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第一沿部的面向第二沿部侧的内表面靠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与壳体部件完全不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强力接触。因此,能够回避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线圈线切断的情况。
[0012]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拉绕部分中,所述线圈线的一侧端部的拉绕部分与所述线圈线的另一侧端部的拉绕部分交叉,且所述拉绕部分的交叉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内。只要是与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内就不会发生与壳体部件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交叉部分处的线圈线的切断。
[0013]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线圈骨架中,在与所述筒部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接受部,该接受部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靠所述本体部侧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由于与壳体部件接触的是接受部,因此能够防止壳体部件与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之间的接触。
[0014]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接受部构成与所述第一沿部的所述内表面连续的平面。
[0015]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接受部形成在沿周向夹持所述端子台的两侧。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部件与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之间的接触。
[0016]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接受部从在所述第一沿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筒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位置延伸设置到比所述筒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容易将接受部用于壳体部件的对位。
[0017]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所述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成为包括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所述第一沿部的所述内表面靠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低处区域。
[0018]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外侧区域与所述低处区域通过呈直线状延伸的台阶部分隔。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低处区域比所述内表面低相应于比所述线圈线的线径大的尺寸的量。
[0019] 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成为在马达轴线方向向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凹陷的槽状凹部的结构。
[0020]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槽状凹部沿所述拉绕部分延伸,且该拉绕部分位于该槽状凹部内。
[0021]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马达轴线方向位于与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相同的位置。
[0022]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的所述本体部侧的面在马达轴线方向位于比所述线圈线拉绕区域靠所述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
[0023]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由从所述端子台的径向外侧的端面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呈销状突出的树脂部分形成,且与该端子台一体形成。此时,优选所述端子台的相当于所述端子的基部分的部分成为厚壁,且通过该厚壁部分,在所述端子台的与所述第二沿部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沿马达轴线方向突出的凸部。
[0024] 在本发明中,在将线圈线卷绕于线圈骨架的本体部时,线圈线的端部在第一沿部侧沿着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在本体部与端子之间拉绕。并且,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卷绕了线圈线的线圈骨架时,从线圈骨架的第二沿部侧覆盖壳体部件。在此,在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中的比与第二沿部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中,与线圈线的拉绕部分在马达轴线方向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比第一沿部的朝向第二沿部侧的内表面靠本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线圈线的拉绕部分与壳体部件完全不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强力接触。因此,能够回避在将壳体部件覆盖于线圈骨架时线圈线切断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马达的说明图。
[0026]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定子的说明图。
[0027]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外定子铁芯的说明图。
[0028]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线圈骨架的说明图。
[0029]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线圈骨架卷绕了线圈线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0] 图6是从第二沿部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的线圈骨架的俯视图。
[0031]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的线圈骨架的剖视图。
[0032] (标号说明)
[0033] 1 马达;
[0034] 2 线圈骨架;
[0035] 4 外定子铁芯;
[0036] 5 转子;
[0037] 20 线圈线;
[0038] 21 第一沿部;
[0039] 22 第二沿部;
[0040] 23 本体部;
[0041] 25 端子台;
[0042] 27、28 接受部;
[0043] 40 定子;
[0044] 46 外定子铁芯的筒部;
[0045] 91 端子;
[0046] 202、203 线圈线的拉绕部分;
[0047] 208 交叉部分;
[0048] 250 线圈线拉绕区域;
[0049] 251 端子台的本体部侧的面;
[0050] 254 低处区域;
[0051] 259 槽状凹部;
[0052] 914 端子的本体部侧的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马达轴线方向L中,以旋转轴50从定子40突出的一侧为输出侧L1,以与旋转轴50从定子4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为输出相反侧L2来进行说明。
[0054] 实施方式一
[0055] 整体结构
[0056]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半剖视图。图1所示的马达1为在DVD和蓝光光盘等光盘驱动装置中用于光头的驱动等的步进马达,且具有圆筒状的定子40。在定子40中具有A相用的定子组与B相用的定子组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配置的结构。因此,在定子40中,卷绕有线圈线20的两个环状的线圈骨架2(第一线圈骨架2A和第二线圈骨架2B)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配置,且在所述线圈骨架2上分别重叠配置内定子铁芯3以及外定子铁芯4。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线圈骨架2A中,在马达轴线方向L的两侧重叠配置环状的内定子铁芯3A以及截面呈U字状的外定子铁芯4A,且在第二线圈骨架2B中,在马达轴线方向L的两侧重叠配置环状的内定子铁芯3B以及截面呈U字状的外定子铁芯4B。在第一线圈骨架2A以及第二线圈骨架2B的内周面中,呈内定子铁芯3A、3B以及外定子铁芯4A、4B的多个极齿31、41沿周向排列的结构。如此一来,构成具有转子配置孔30的圆筒状的定子40,且在定子40的径向内侧同轴状地配置转子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外定子铁芯4A、4B分别延伸到第一线圈骨架2A以及第二线圈骨架2B的径向外侧,从而构成马达壳体10。
[0057] 线圈骨架2(第一线圈骨架2A以及第二线圈骨架2B)由树脂制成,如后所述,保持端子91(端子91A、91B)的端子台25(25A、25B)一体形成在线圈骨架2。端子91(端子91A、91B)从马达壳体10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柔性配线基板等配线材(未图示)连接。
[0058] 在转子5中,旋转轴50沿马达轴线方向L延伸,且圆筒状的永久磁铁59通过粘结剂56固接于旋转轴50的靠输出相反侧L2的位置。在转子配置孔30的内侧,永久磁铁59的外周面590在径向内侧与定子40的极齿31、41隔着预定间隔对置。旋转轴50由不锈钢、黄铜、铝等金属材料形成,且在旋转轴50的外周面57中的从定子40突出的一侧(输出侧L1)的外周面57形成有螺旋槽58,该螺旋槽58与形成在光头(未图示)侧的齿条卡合。在旋转轴50中,形成有螺旋槽58的部分的直径比固接有永久磁铁59的部分的直径大。
[0059] 板65的结构
[0060] 相对于定子40在输出侧L1设置板65。板65具有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定子40的输出侧L1的端面48(马达壳体10的输出侧L1的端面)的固定板部651、与固定板部651在输出侧L1对置且支承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的支承板部652、以及沿马达轴线方向L延伸且将固定板部651和支承板部652连接的连接板部653。在固定板部651形成有使旋转轴50贯通的孔650。
[0061] 轴承结构
[0062] 在板65中,在支承板部652构成有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将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侧L1的轴承机构6。在所述轴承机构6中,输出侧L1的轴承部件60固定于板65的支承板部652,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嵌入支承于在轴承部件6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朝向输出侧L1凹陷的凹部61的内侧。轴承部件60具有在贯通形成于板65的支承板部652的孔656的状态下与支承板部652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抵接的大径部64,且通过大径部64限制轴承部件60向输出侧L1的移动。在旋转轴50中,输出侧L1的端部51的直径比形成有螺旋槽58的部分的直径小,且输出侧L1的端部51被加工为半球状。
[0063] 在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构成有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将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永久磁铁59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凹陷的凹部595,轴承机构7在凹部595的内侧将从永久磁铁59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旋转轴50中,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的直径比固接有永久磁铁
59的部分的直径稍小,且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被加工成半球状。
[0064] 在输出相反侧L2的轴承机构7中,在旋转轴5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52的周围配置圆盘状的轴承部件70,旋转轴50的端部52嵌入在轴承部件70的圆筒部71的内侧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相对于轴承部件70在输出相反侧L2配置板簧状的施力部件80,轴承部件70保持在施力部件80与定子40之间,且通过施力部件80对旋转轴50向输出侧L1施力。
[0065] 更具体地说,施力部件80具有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定子4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49的端板部81、以及在端板部81的中央部分被切口弯板而成的板簧部85,端板部81在与定子40之间保持轴承部件70的端部,板簧部85朝向输出侧L1对旋转轴50施力。在此,在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构成在马达轴线方向L以及径向将旋转轴50的输出侧L1的端部5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输出侧L1的轴承机构6。因此,由于旋转轴50处于被施力成使输出侧L1的端部51与轴承机构6抵接的状态,因此在旋转轴50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轴50在马达轴线方向L的松动。
[0066] 定子40的详细结构
[0067] 以下,在图1的基础上参考图2至图5对马达壳体10(外定子铁芯4)与线圈骨架2之间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定子40中,A相用的定子组与B相用的定子组为相同的结构,且以马达轴线方向L对称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A相用以及B相用不进行区别说明。
[0068]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定子40的说明图,图2(a)、图2(b)是放大示出定子40的一相的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定子铁芯4的说明图,图3(a)、图3(b)、图3(c)是从极齿41突出的一侧观察到的外定子铁芯4的俯视图、侧视图以及沿P-O-P’线切断后的截面端面图。另外,由于内定子铁芯3未构成马达壳体10,因此在图2中省略图示。
[0069] 在图1、图2以及图3中,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外定子铁芯4作为构成马达壳体10的壳体部件而构成,因此具有U字状截面。更具体地说,外定子铁芯4具有圆环部45、从圆环部45的内周缘沿马达轴线方向L被切口弯板而成的多个极齿41、以及从圆环部45的外周缘沿马达轴线方向L延伸从而在径向外侧与极齿41对置的圆筒状的筒部46。所述外定子铁芯4与卷绕有线圈线20的线圈骨架2重叠配置,其结果是,呈线圈骨架2配置在极齿41与筒部
46之间的状态。在此,在圆环部45的内周缘,沿周向相邻的极齿41所夹持的部分成为朝向径向外侧被切去而成的凹部451,所述凹部451用于参照图1说明的轴承部件70的定位。并且,在凹部451的一部分形成有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呈圆弧状切去而成的切口452,在定位外定子铁芯4和轴承部件70时,在所述切口452插入定位销(工具/未图示)。
[0070] 在筒部46的末端缘形成有在相对的位置沿马达轴线方向L被切去而成的两个切口461、468,当组合外定子铁芯4和线圈骨架2时,外定子铁芯4和线圈骨架2以切口461、468中的周向尺寸大的切口461与线圈骨架2的端子台25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方式被对齐。
[00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461的两端部形成为半圆状的浅切槽462,且在与切槽462沿周向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比切口461的底部浅一阶的台阶部463。且如图1所示,从内定子铁芯3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36进入所述切口461的两端,台阶部463从马达轴线方向L与内定子铁芯3的凸部36抵接,从而进行内定子铁芯3的定位。
[0072] 而如图1所示,从内定子铁芯3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35进入周向尺寸小的切口468,且切口468的底部从马达轴线方向L与内定子铁芯3的凸部35抵接,从而进行内定子铁芯3的定位。另外,切口468的两端部形成有呈半圆状且被进一步深切去的切槽469。
[0073] 线圈骨架2的详细结构
[0074]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线圈骨架2的说明图,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是从第二沿部侧观察到的线圈骨架2的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剖视图、以及放大了端子台25的侧视图。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线圈骨架2卷绕有线圈线2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a)、图5(b)、图5(c)、图5(d)是从第二沿部侧观察到的线圈骨架2的俯视图、仰视图、剖视图、以及放大了端子台25的侧视图。另外,在图4(a)以及图5(a)中将第二沿部局部切去来示出。
[0075] 在图1、图2、图4以及图5中,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线圈骨架2具有圆筒状的本体部23、在本体部23的马达轴线方向L的一侧端部扩径的圆环状的第一沿部21、在本体部23的马达轴线方向L的另一侧端部扩径的圆环状的第二沿部22、以及在第一沿部21的径向外侧保持端子91的端子台25。第一沿部21呈除了形成有端子台25的部分以外具有与第二沿部22相同的外形尺寸的圆环状,且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第一沿部21的厚度尺寸比第二沿部22的厚度尺寸大,且通过从所述第一沿部21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构成比第一沿部21的壁厚的端子台25。端子台25比第一沿部21的壁厚,但不向第一沿部21的朝向第二沿部22侧的内表面210的内侧(第二沿部22侧)突出。
[0076] 端子91由从端子台25的径向外侧的端面256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呈销状突出的树脂部分构成,且与端子台25一体形成。因此,在端子台25中,相当于端子91的基部的部分为厚壁,且通过所述厚壁部分在端子台25的与第二沿部2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沿马达轴线方向L突出的凸部257、258。
[0077]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25从马达轴线方向L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端子91形成在比端子台25的周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在端子台25中,位于比端子91靠周向外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从端面256朝向本体部23倾斜的锥面255。因此,端子91的外侧面911处于露出到本体部23的附近(第一沿部21)的附近的状态。
[0078] 在所述线圈骨架2的本体部23的径向外侧,在第一沿部21与第二沿部22之间卷绕线圈线20,所述线圈线20的两端部在本体部23与端子91之间沿着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被拉绕。因此,线圈线20具有卷绕于本体部23的线圈部分201、在本体部23与端子91之间沿着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被拉绕的两根拉绕部分202、203、以及捆绕在端子91的捆绕部204、205。拉绕部分202、203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在与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位置存在有拉绕部分202、203的交叉部分208。
[0079] 在此,在端子台25中,位于比端子91靠周向外侧的位置的部分成为从端面256朝向本体部23倾斜的锥面255,与此相应,端子91的外侧面911处于露出到本体部23的附近(第一沿部21)的附近的状态。因此,拉绕部分202、203均从离线圈部分201(本体部23)较近的位置捆绕于端子91,且交叉部分208位于离线圈部分201(本体部23)比较近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部分208位于第一沿部21以及端子台25中的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内。
[0080] 并且,在图2中,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用虚线D示出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的外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区域中,与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250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靠本体部23的相反侧的位置。即,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区域中,与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250整体比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低。
[0081] 更具体地说,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比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成为包括线圈线拉绕区域250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靠本体部23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低处区域254。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与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在马达轴线方向L位于同一位置的区域与低处区域254通过呈直线状延伸的台阶部253而被分隔。并且,低处区域254比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低相应于比线圈线20的线径大的尺寸的量。
[00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处区域254延伸到端子91。因此,端子91的本体部23侧的面914在马达轴线方向L位于与低处区域254(线圈线拉绕区域250)相同的位置。
[0083] 并且,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比台阶部253靠本体部23侧(第一沿部21侧)的部位在与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在第一沿部21的径向外侧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位置成为接受部27,该接受部27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线圈线拉绕区域250(低处区域
254)靠本体部23侧的位置。所述接受部27构成与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连续的平面。
[008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沿部21中,在沿周向相对于端子台25与接受部27相反的一侧形成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19,通过所述凸部219在与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在第一沿部21的径向外侧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位置形成接受部28,该接受部28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线圈线拉绕区域250(低处区域254)靠本体部23侧的位置。所述接受部28也与接受部27一样构成与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连续的平面。
[0085]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0086] 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时,首先在将线圈线20卷绕于线圈骨架2后将外定子铁芯4覆盖于线圈骨架2的径向外侧。此时,外定子铁芯4从线圈骨架2的第二沿部22侧被覆盖,从而在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从径向外侧覆盖于第一沿部21的状态下,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的端部与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在马达轴线方向L对置。在此,在线圈骨架2的第一沿部21侧,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以沿着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的方式延伸。所述拉绕部分202、203中的位于比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靠内侧的区域的部分比筒部46靠内侧,因此不会与筒部46接触。与此相对,拉绕部分202、203中的位于比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的部分与筒部46在马达轴线方向L对置。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比与第二沿部
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靠外侧的外侧区域成为包括线圈线拉绕区域250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靠本体部23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低处区域254。因此,在将外定子铁芯4覆盖于线圈骨架2时,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完全不与外定子铁芯4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强力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线20的切断。
[0087] 并且,在线圈骨架2中,在与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在第一沿部21的径向外侧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接受部27、28,该接受部27、28位于在马达轴线方向L比线圈线拉绕区域250靠本体部23侧的位置。并且,接受部27、28形成在沿周向夹持端子台25的两侧。因此,在将外定子铁芯4覆盖于线圈骨架2时,即使在沿周向转动外定子铁芯4而进行了对位的情况下发生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的端部与接受部27、28接触的情况,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的端部也完全不与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强力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线圈线20的切断。
[0088] 并且,拉绕部分202、203的交叉部分208位于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内,因此交叉部分208不与外定子铁芯4的筒部46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交叉部分208处的线圈线20切断。
[0089] 实施方式2
[0090] 图6是从第二沿部22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1的线圈骨架2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中,示出将第二沿部22局部切去后的状态。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通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91]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线圈骨架2中,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包括线圈线拉绕区域250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成为低处区域25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区域中,与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线圈线拉绕区域
250成为沿着拉绕部分202、203延伸的槽状凹部259。因此,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在图6中标示斜线的区域成为与第一沿部21的内表面210连续的平面。并且,拉绕部分
202、203的交叉部分208位于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内。
[009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中的与第二沿部22在马达轴线方向L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区域,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位于槽状凹部259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将外定子铁芯4覆盖于线圈骨架2时,线圈线20的拉绕部分202、203与外定子铁芯4完全不接触,或者即使接触也不会强力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达到可靠地防止线圈线20的切断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0093] 实施方式3
[0094]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1的线圈骨架2的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通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0095]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线圈骨架2中,端子台25的本体部23侧的面251的径向外侧区域整体成为低处区域254。关于所述线圈骨架2,在实施方式1中,端子91为与端子台25一体的树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91为基部分保持在端子台
25上的由金属制成的端子销。因此,端子91的本体部23侧的面914在马达轴线方向L位于比线圈线拉绕区域250靠本体部23的相反侧的位置。
[0096] 其他实施方式
[009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外定子铁芯4作为壳体部件而使用的结构例,但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在外定子铁芯4的外侧配置与外定子铁芯4分体的壳体部件的马达1。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