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无轨陆用车辆 / 机动车;挂车(农用机械或机具的转向机构或在所要求轨道上的引导装置入A01B69/00;车轮,脚轮,车轴,提高车轮的附着力入B60B;车用轮胎,轮胎充气或轮胎的更换入B60C;拖有挂车的牵引车或类似车辆之间的连接入B60D;轨道和道路两用车辆,两栖或可转换的车辆入B60F;悬架装置的配置入B60G;加热、冷却、通风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入B60H;车窗,挡风玻璃,非固定车顶,门或类似装置,车辆不用时的护套入B60J;动力装置的布置,辅助驱动装置,传动装置,控制机构,仪表或仪表板入B60K;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入B60L;电动车辆的电源线入B60M;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乘客用设备入B60N;适用于货运或装载特殊货物或物体的入B60P;用于一般车辆信号或照明装置的布置,其安装或支承或者其电路入B60Q;其他类目不包含的车辆,车辆配件或车辆部件入B60R;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保养,清洗,修理,支承,举升或调试入B60S;制动器布置,制动控制系统或其部件入B60T;气垫车入B60V;摩托车及其所用附件入B62J,B62K;车辆试验入G01M) / 转向拉杆系;转向节或其支架(B62D13/00优先;助力的或动力驱动的转向入B62D5/00) / .用于单独装在枢轴上的车轮,例如装在转向主轴销上的 / ..枢轴位于横断车辆纵向中心线的一个以上平面内,例如全轮转向机构 / ...以改变转向的轮的转向角之比的装置为特征的(根据行驶条件自动改变速率的入B62D6/00) / 一种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制方法

一种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制方法

申请号 CN202110055188.X 申请日 2021-01-15 公开(公告)号 CN112793677A 公开(公告)日 2021-05-14
申请人 同济大学; 发明人 冷涵; 任利惠; 季元进;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门 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制方法,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包括端部车 体模 块 ECM、中间车体模块ICM、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动 力 悬架模块PSM、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铰接结构和 锁 闭机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虚拟轨道列车各个 车轮 的运动速度、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 角 数据、各个铰接角数据、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以及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 位置 ;按照列车头到列车尾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悬架进行编号;判断当前列车车头和 车身 的行驶状态;获取对应悬架的车轮转角。与 现有技术 相比,本发明具有循迹 精度 高、反应迅速、可扩展性强、循迹控制与车辆架构匹配性高等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式虚拟轨道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包括端部车体模
ECM(1)、中间车体模块ICM(2)、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3)、动悬架模块PSM(4)、非动力悬
架模块NPSM(5)、铰接结构(6)和闭机构(7);
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ECM(1)通过车体连接模块GCM(3)与中间车体模块ICM(2)相连;
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ECM(1)安装在动力悬架模块PSM(4)上;所述的车间连接模块GCM
(3)安装在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上;
所述的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3)通过二系悬挂安装在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上;
所述的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端部车体模块ECM(1)之间以及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
中间车体模块ICM(2)之间均通过铰接结构(6)相连;
所述的锁闭机构(7)用于约束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其运动方向前方车体模块之间运
自由度,锁闭结构(7)分别设置在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端部车体模块ECM(1)之间以及
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中间车体模块ICM(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
ECM(1)和中间车体模块ICM(2)的车轮处均设有轮速传感器;所述的动力悬架模块PSM(4)和
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上均设有车轮转角度传感器;所述的铰接结构(6)处设有铰接角
度传感器;所述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设有用于对车辆进行定位的定位模块。
3.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门式虚拟轨道列车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虚拟轨道列车各个车轮的运动速度、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各个
铰接角数据、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以及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
步骤2:按照列车头到列车尾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悬架进行编号;
步骤3:根据步骤1获取的数据判断当前列车车头和车身的行驶状态,包括车头为由直
线进入转弯状态、车头为转弯状态、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车身为转弯状态、车头为
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以及车身为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
步骤4:根据步骤3获取的列车行驶状态获取对应悬架的车轮转角,完成转向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列车各个车轮的
运动速度通过安装在车轮处的轮速传感器获得;
所述的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通过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所述的各个铰接角数据通过安装在车间铰接出的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所述的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通过头车传感器探测获得或利用线路上的应答器获得;
所述的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通过车辆定位模块获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
车头处于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
仍处于直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轮转角δ2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L为虚拟轨道列车的列车轴距;R1和R2分别为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的瞬时运动半
径,R1和R2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为第一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R为圆曲线半径;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
转角;v1为第一悬架的运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
车头处于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与第二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
的计算方法为:
δ2=δ1
其中,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转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
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i+1悬架处
于直线曲线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δi+1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
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ABC和∠ABO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Ls为车间连接模块GCM两端铰接点的纵向安装距离,γi‑1为相邻两个车体之间的
铰接角度; 为第i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为第i悬架的运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
车身处于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与第i+1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内时,其中i≥2,第i+1悬
架的车轮转角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
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
车头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一悬架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仍处
于圆曲线区段内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为第二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
的车身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而第i+1悬
架仍处于圆曲线区段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δi+1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和 分别为第i悬架开始驶出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时
第i+1悬架、第i悬架的车轮转角初始值和相邻车体铰接角的初始值, 第i+1悬架在圆曲
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1为第i+1悬架运动速度。

说明书全文

一种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虚拟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虚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采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模式的道路交通系统。所谓的“虚拟轨道”有别于传统路运输系统中所使用的物理轨道,而是在传统城市道路上增设
一系列地面感应装置或信标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数字轨道”。虚拟轨道列车采用非接触式导
向技术和橡胶车轮走行部,利用环境感知技术对虚拟轨道信息和列车运行环境进行识别和
感知,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车辆高精度定位,通过循迹控制技术实现列车自导向。因此,
虚拟轨道列车兼具传统有轨电车运量大,运行平稳性高以及公共汽车和BRT适应性强、道路
建设成本较低的优点。
[0003] 考虑到虚拟轨道列车相比于传统路面公共交通车辆的编组较长的特点,实现车辆各个车体模有效地跟随道路成为其核心问题。因此,多轮转向控制技术是虚拟轨道列车
循迹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针对各种架构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路径跟随控制已
有一定的研究,如中国专利CN110244731A中公开了一种三节编组虚拟轨道列车主动循迹控
制方法,具体为:(1)虚拟轨道列车主控制器通过头车和尾车摄像头读取虚拟轨道信息,并
判断车辆是否脱离轨迹;(2)根据车辆相对于轨道的偏移量,计算为使车辆循迹运行所需的
头车和尾车各轴车轮转向;(3)由车辆尺寸参数和头车及尾车的各轴转向角,确定头车和
尾车的转弯半径和速度瞬心,并计算得到中间车的速度瞬心;(4)由车辆尺寸参数和头车和
尾车的转弯半径以及中间车的速度瞬心,计算得到中间车各轴车轮转向角;(5)虚拟轨道列
车循迹控制器根据各轴车轮目标转向角控制各转向电机,虽然实现车辆循迹运行,但在使
用上述方法在转弯处进行循迹时的循迹精度不高,循迹算法运行时间较长,反应较为迟缓。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循迹精度高、反应迅速、可扩展性强、循迹控制与车辆架构匹配性高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及其转向循迹控
制方法。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 一种门式虚拟轨道列车,所述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包括端部车体模块ECM、中间车体模块ICM、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动悬架模块PSM、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铰接结构和
闭机构;
[0007] 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ECM通过车体连接模块GCM与中间车体模块ICM相连;
[0008] 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ECM安装在动力悬架模块PSM上;所述的车间连接模块GCM安装在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上;
[0009] 所述的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通过二系悬挂安装在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上;
[0010] 所述的车间连接模块GCM与端部车体模块ECM之间以及车间连接模块GCM与中间车体模块ICM之间均通过铰接结构相连;
[0011] 所述的锁闭机构用于约束车间连接模块GCM与其运动方向前方车体模块之间运动自由度,分别设置在车间连接模块GCM与端部车体模块ECM之间以及车间连接模块GCM与中
间车体模块ICM之间。
[0012] 优选地,所述的端部车体模块ECM和中间车体模块ICM的车轮处均设有轮速传感器;所述的动力悬架模块PSM和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上均设有车轮转角角度传感器;所述的
铰接结构处设有铰接角度传感器;所述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设有用于对车辆进行定位的定
位模块。
[0013] 一种用于上述门式虚拟轨道列车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所述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包括:
[0014] 步骤1:获取虚拟轨道列车各个车轮的运动速度、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各个铰接角数据、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以及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
[0015] 步骤2:按照列车头到列车尾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悬架进行编号;
[0016] 步骤3:根据步骤1获取的数据判断当前列车车头和车身的行驶状态,包括车头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车头为转弯状态、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车身为转弯状态、车
头为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以及车身为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
[0017] 步骤4:根据步骤3获取的列车行驶状态获取对应悬架的车轮转角,完成转向控制。
[0018] 优选地,所述的列车各个车轮的运动速度通过安装在车轮处的轮速传感器获得;
[0019] 所述的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通过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0020] 所述的各个铰接角数据通过安装在车间铰接出的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0021] 所述的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通过头车传感器探测获得或利用线路上的应答器获得;
[0022] 所述的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通过车辆定位模块获得。
[0023]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仍处于直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轮转角δ2的计算方
法为:
[0024]
[0025] 其中,L为虚拟轨道列车的列车轴距;R1和R2分别为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的瞬时运动半径,R1和R2的计算方法为:
[0026]
[0027] 其中, 为第一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R为圆曲线半径;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转角;v1为第一悬架的运动速度。
[0028]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与第二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的计算方法为:
[0029] δ2=δ1
[0030] 其中,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转角。
[0031]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i+1悬架处于直线曲线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
δi+1的计算方法为:
[0032]
[0033]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0034] ∠ABC和∠ABO的计算方法为:
[0035]
[0036]
[0037]
[0038] 其中,Ls为车间连接模块GCM两端铰接点的纵向安装距离,γi‑1为相邻两个车体之间的铰接角度; 为第i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为第i悬架的运动速度。
[0039]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处于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与第i+1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内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的计算方法为:
[0040]
[0041]
[0042]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0043]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一悬架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仍处于圆曲线区段内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的计算
方法为:
[0044]
[0045]
[0046] 其中, 为第二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
[0047] 优选地,所述的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而第i+1悬架仍处于圆曲线区段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
转角δi+1的计算方法为:
[0048]
[0049]
[0050] 其中, 和 分别为第i悬架开始驶出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时第i+1悬架、第i悬架的车轮转角初始值和相邻车体铰接角的初始值, 第i+1悬架在
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1为第i+1悬架运动速度。
[00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2] 一、循迹精度高:本发明中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所需车辆的状态参数较少,并且可以被精确测量,算法可根据车辆自身状态和车辆定位信息调整各个轴桥的车轮转角,从而
实现虚拟轨道列车对参考路径的有效跟随,对车辆转弯时的情况进行细分,每种情况对应
不同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车辆转弯时的循迹精度。
[0053] 二、算法运行时间较短,反应迅速:本发明中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算法结构较为简单,算法所需的运行时间也较短,使得虚拟轨道列车的反应较为迅速,有效提高了列车的安
全性。
[0054] 三、可扩展性强:本发明中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可以根据列车不同编组长度进行算法的扩展和减缩,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
[0055] 四、循迹控制与车辆架构匹配性高:本发明中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采用模块化编组形式,便于根据需要实现不同形式的编组联挂,车辆各个走行部运动解耦,实现循迹控制
与车辆架构的高匹配性。
附图说明
[0056] 图1为本发明中门式虚拟轨道列车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2为本发明中门式虚拟轨道列车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005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头处于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0059]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头处于转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0060]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身处于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0061]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身处于转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0062]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头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时的示意图;
[0063]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车身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时的示意图;
[0064]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列车几何循迹控制策略示意图。
[0065] 图中标号所示:
[0066] 1、端部车体模块ECM,2、中间车体模块ICM,3、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4、动力悬架模块PSM,5、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6、铰接结构,7、锁闭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
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8] 一种门式虚拟轨道列车,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端部车体模块ECM1、中间车体模块ICM2、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3、动力悬架模块PSM4、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铰接结构
6和锁闭机构7,端部车体模块ECM1通过门式车体连接模块GCM3与中间车体模块ICM2相连,
端部车体模块ECM1安装在动力悬架模块PSM4上,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3安装在非动力悬架
模块NPSM5上,门式车间连接模块GCM3通过二系悬挂安装在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上,车间
连接模块GCM3与端部车体模块ECM1之间以及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中间车体模块ICM2之间
均通过铰接结构6相连,锁闭机构7用于约束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其运动方向前方车体模块
之间运动自由度,分别设置在车间连接模块GCM3与端部车体模块ECM1之间以及车间连接模
块GCM3与中间车体模块ICM2之间。
[0069] 动力悬架模块PSM4和非动力悬架模块NPSM5上均设有车轮转角角度传感器和轮速传感器,铰接结构6处设有铰接角度传感器,门式虚拟轨道列车设有用于对车辆进行定位的
定位模块。
[0070]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用于上述门式虚拟轨道列车的转向循迹控制方法,包括:
[0071] 步骤1:获取虚拟轨道列车各个车轮的运动速度、列车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各个铰接角数据、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以及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
[0072] 各个车轮的运动速度通过安装在车轮处的轮速传感器获得;
[0073] 各个悬架的车轮转角数据通过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0074] 各个铰接角数据通过安装在车间铰接出的角度传感器测量获得;
[0075] 参考路径曲线半径数据通过头车传感器探测获得或利用线路上的应答器获得;
[0076] 各个悬架在线路上的位置通过车辆定位模块获得;
[0077] 步骤2:按照列车头到列车尾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悬架进行编号;
[0078] 步骤3:根据步骤1获取的数据判断当前列车车头和车身的行驶状态,包括车头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车头为转弯状态、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车身为转弯状态、车
头为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以及车身为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
[0079] 步骤4:根据步骤3获取的列车行驶状态获取对应悬架的车轮转角。
[0080] 下面具体描述各种行驶状态下对应悬架车轮转角的计算方法:
[0081] (1)如图3所示,当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仍处于直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轮转角δ2的计算
方法为:
[0082]
[0083] 其中,L为虚拟轨道列车的列车轴距;R1和R2分别为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的瞬时运动半径;
[0084] R1和R2满足如下关系:
[0085]
[0086]
[0087]
[0088] ∠ABO=π‑∠AOB‑∠BAO
[0089] R1和R2的计算方法为:
[0090]
[0091] 其中, 为第一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R为圆曲线半径;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转角;v1为第一悬架的运动速度。
[0092] (2)如图4所示,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转弯状态,即第一悬架与第二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的计算方法为:
[0093] δ2=δ1
[0094] 其中,δ1为第一悬架的车轮转角。
[0095] (3)如图5所示,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为由直线进入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直线区段驶入圆曲线区段并且第i+1悬架处于直线曲线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
δi+1的计算方法为:
[0096]
[0097]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0098] ∠ABC满足如下关系:
[0099]
[0100]
[0101] ∠ABC和∠ABO的计算方法为:
[0102]
[0103]
[0104]
[0105] 其中,Ls为车间连接模块GCM两端铰接点的纵向安装距离,γi‑1为相邻两个车体之间的铰接角度; 为第i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为第i悬架的运动速度。
[0106] (4)如图6所示,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处于转弯状态,即第i悬架与第i+1悬架同时处于圆曲线区段内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转角的计算方法为:
[0107]
[0108]
[0109] 其中,点A为第i悬架的中心点;点B为第i+1悬架的中心点;点C为第i悬架与第i+1悬架的铰接点;点O为相邻两个悬架中心点运动的速度瞬心。
[0110] (5)如图7所示,虚拟轨道列车的车头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一悬架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并且第二悬架仍处于圆曲线区段内时,第二悬架车轮转角δ2的计算
方法为:
[0111]
[0112]
[0113] 其中, 为第二悬架在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
[0114] (6)如图8所示,虚拟轨道列车的车身处于由转弯进入直线状态,即第i悬架开始由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而第i+1悬架仍处于圆曲线区段时,其中i≥2,第i+1悬架的车轮
转角δi+1的计算方法为:
[0115]
[0116]
[0117] 其中, 和 分别为第i悬架开始驶出圆曲线区段、驶入直线区段时第i+1悬架、第i悬架的车轮转角初始值和相邻车体铰接角的初始值, 第i+1悬架在
圆曲线区段的运行时间,vi+1为第i+1悬架运动速度。
[0118] 本实施例中的门式虚拟轨道列车设有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如图9所示,线路信息和ECM1的姿态信息由列车自动采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轮转角由算法自动计
算,然后依次对各个后车的车轴进行循迹控制;在手动驾驶模式下车轮转角由驾驶员手动
输入,然后依次对各个后车的车轴进行循迹控制。
[01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
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