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无轨陆用车辆 / 机动车;挂车(农用机械或机具的转向机构或在所要求轨道上的引导装置入A01B69/00;车轮,脚轮,车轴,提高车轮的附着力入B60B;车用轮胎,轮胎充气或轮胎的更换入B60C;拖有挂车的牵引车或类似车辆之间的连接入B60D;轨道和道路两用车辆,两栖或可转换的车辆入B60F;悬架装置的配置入B60G;加热、冷却、通风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入B60H;车窗,挡风玻璃,非固定车顶,门或类似装置,车辆不用时的护套入B60J;动力装置的布置,辅助驱动装置,传动装置,控制机构,仪表或仪表板入B60K;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入B60L;电动车辆的电源线入B60M;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乘客用设备入B60N;适用于货运或装载特殊货物或物体的入B60P;用于一般车辆信号或照明装置的布置,其安装或支承或者其电路入B60Q;其他类目不包含的车辆,车辆配件或车辆部件入B60R;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保养,清洗,修理,支承,举升或调试入B60S;制动器布置,制动控制系统或其部件入B60T;气垫车入B60V;摩托车及其所用附件入B62J,B62K;车辆试验入G01M) / 转向拉杆系;转向节或其支架(B62D13/00优先;助力的或动力驱动的转向入B62D5/00) / .用于单独装在枢轴上的车轮,例如装在转向主轴销上的 / ..枢轴位于横断车辆纵向中心线的一个以上平面内,例如全轮转向机构 / ...以改变转向的轮的转向角之比的装置为特征的(根据行驶条件自动改变速率的入B62D6/00) / 转向控制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

转向控制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

申请号 CN201980085432.8 申请日 2019-08-22 公开(公告)号 CN113260553B 公开(公告)日 2023-08-04
申请人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发明人 酒寄刚; 中野裕士; 长谷川义二; 藤林智明; 高桥绚也;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转向控制装置,其在四轮转向车辆泊车时,根据本车与泊车框线的相对关系逐渐调整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 舵 角 (δf)的后轮转向(δr)的增益,能够在泊车框线附近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由此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为此,基于由驾驶员的操作所决定的前轮舵角来控制后轮转向系统的后轮舵角的车辆的转向控制装置,具备运算装置,其在本车转移至泊车驾驶模式时,使得本车与泊车框线的 位置 关系越接近则越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所述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转向控制装置,基于由驾驶员的操作所决定的前轮来控制后轮转向系统的后轮舵角,其特征在于:
具有运算装置,该运算装置在本车转移到泊车驾驶模式时,使得本车与泊车框线的位置关系越接近则越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所述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益是0以下的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关系包括本车与泊车框线的姿态角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关系包括本车与泊车框线的前后方向距离或横向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前后方向距离或所述横向距离相比,以所述姿态角差优先来设定所述增益的绝对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泊车框线是基于来自识别所述车辆的外部环境的外界识别传感器的信息而识别出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泊车框线是基于所述前轮舵角或舵角速度、以及车速的经时变化信息而推算出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泊车框线是基于从车外接收到的泊车框线信息而识别出的。
9.一种车辆的转向控制装置,基于由驾驶员的操作所决定的前轮舵角来控制后轮转向系统的后轮舵角,其特征在于:
在本车转移到泊车驾驶模式时,基于关于所述前轮舵角或舵角速度的经时变化的信息,来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车速的经时变化信息来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车速为极低速且为转回动作的修正转向区间的舵角和舵角速度,来减小与所述前轮舵角相对的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12.一种车辆的转向控制方法,基于由驾驶员的操作所决定的前轮舵角来控制后轮转向系统的后轮舵角,其特征在于:
在本车转移到泊车驾驶模式时,使得本车与泊车框线的位置关系越接近则越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所述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说明书全文

转向控制装置和转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与车辆的前轮的转向相应地对后轮进行转向控制的转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四轮车等中,已知不仅前轮、后轮也能够转向的四轮转向式的车辆。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的摘要中,记载了:“转向控制装置10的ECU40控制本车100的左前轮21~右后轮24的。ECU40在本车100与泊车框线P不平行时,以左前轮21、右前轮22与左后轮23、右后轮24的转向方向成为不同方向即逆相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使其成为逆相而易于变更本车100的方向,容易使本车100与泊车框线P平行。另外,ECU40在本车100与泊车框线P平行时,以左前轮21、右前轮22与左后轮23、右后轮24的转向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即同相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使其成为同相而维持本车100的方向同时使其平行地移动,容易调整本车100与泊车框线P的左右的间隙”。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5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专利文献1中,只要本车相对于泊车框线不平行,就不将与前轮相对的后轮的转向控制从逆相控制变更为同相控制,所以在直到本车相对于泊车框线成为平行的期间中,存在难以进行车辆的姿态的微修正的问题。另外,后轮的转向方向从前轮的逆相突然切换为同相时,转向时的车辆的动作急剧变化,所以存在使驾驶员感到不自然的问题。
[0009] 于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四轮转向车辆泊车时,根据本车与泊车框线的相对关系逐渐调整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舵角的后轮转向的增益,能够在泊车框线附近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由此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的转向控制装置。
[0010] 用于解决的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的转向控制装置基于由驾驶员的操作所决定的前轮舵角来控制后轮转向系统的后轮舵角,其特征在于:具有运算装置,该运算装置在本车转移至泊车驾驶模式时,使得本车与泊车框线的位置关系越接近则越减小相对于所述前轮舵角的所述后轮舵角的增益的绝对值。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控制装置,在四轮转向车辆泊车时,根据本车与泊车框线的相对关系逐渐调整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舵角的后轮转向的增益,所以能够在泊车框线附近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实施例1的车辆的概略结构图。
[0015] 图2是实施例1的后轮转向系统的概略图。
[0016] 图3是实施例1的转向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0017] 图4是实施例1的转向控制装置的泊车判断部的动作流程图
[0018] 图5是说明实施例1的车辆与泊车框线的关系的平面图。
[0019] 图6是实施例1的增益调整的概念图
[0020] 图7是实施例1的前轮舵角的经时变化的一例。
[0021] 图8是实施例1的车辆泊车时的ΔLx、ΔLy、Δθ、增益的关系的具体例。
[0022] 图9是实施例2的车辆的概略结构图。
[0023] 图10是实施例2的转向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0024] 图11A是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与泊车框线的关系的平面图。
[0025] 图11B是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与泊车框线的关系的平面图。
[0026] 图12是实施例3的转向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0027] 图13是实施例3的车辆泊车时的δf、ω、v、增益的关系的具体例。
[0028] 图14是说明实施例3的车辆与泊车框线的关系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
[0030] 实施例1
[0031] 使用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转向控制装置1。
[0032] 图1是搭载了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1的车辆10的概略结构图。该车辆10是能够使前轮5和后轮7双方转向的四轮转向(4WS)式的车辆,在通常速度下的行驶时,前轮5和后轮7向同一方向转向,但在低速行驶时能够使前后轮独立地逆相地转向,能够进一步减小最小转向半径。
[0033] 车辆10中,在转向控制装置1之外,也具有取得车速信息和变速杆信息等车辆信息的车辆状态传感器2、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3、使前轮5转向的前轮动转向装置4、使后轮7转向的后轮动力转向装置6、识别车辆10的外部环境的外界识别传感器8(前方识别传感器8f、后方识别传感器8r)和使它们相互连接的通信线(一部分省略图示)。转向控制装置1经由通信线接收来自车辆状态传感器2和外界识别传感器8的信号,基于接收到的信号,控制前轮动力转向装置4和后轮动力转向装置6。另外,转向控制装置1实际上是具有CPU等运算装置、主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和通信装置等硬件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一个功能。通过由运算装置参照辅助存储装置中记录的数据库、执行载入主存储装置中的程序,而实现后述的泊车判断部1a等各功能,但以下适当省略这样的周知技术地进行说明。
[0034] 前轮动力转向装置4由检测由驾驶员的操作决定的方向盘3的转向方向和转向转矩的转向传感器3a(舵角传感器、转矩传感器等)、经由连杆与前轮5连接的前轮齿条轴4c、对前轮齿条轴4c施加转向推力的前轮动力转向电动机4b、和基于转向传感器3a的检测值(以下称为“前轮舵角δf”)对前轮动力转向电动机4b输出转矩指令的前轮舵角控制单元4a构成。由此,前轮动力转向装置4使前轮动力转向电动机4b中产生与驾驶员对方向盘3的操作相应的转向推力,对前轮5的转向进行辅助。
[0035] 后轮动力转向装置6由经由连杆与后轮7连接的后轮齿条轴6c、对后轮齿条轴6c施加转向推力的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b、和基于来自转向控制装置1的指令值(以下称为“后轮舵角δr”)对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b输出转矩指令的后轮舵角控制单元6a构成。由此,后轮动力转向装置6使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b中产生与来自转向控制装置1的指令值相应的转向推力,使后轮7转向。另外,前轮舵角δf与后轮舵角δr的关系在后文中叙述。
[0036] 进而,外界识别传感器8(前方识别传感器8f、后方识别传感器8r)对用立体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等进行处理而识别车辆10的周围的障碍物和泊车框线等。另外,外界识别传感器8也可以不仅在前方、后方,也在车辆侧方具有用于识别侧方的传感器。另外,外界识别传感器8识别的泊车框线,不仅是作为停车场指定的白线包围的区域,也可以是其他车辆之间的空间、和被墙壁包围的空间等车辆10能够泊车的区域。
[0037] 接着,使用图2~图8,说明转向控制装置1对后轮7的转向控制的详情。
[0038] 如图2的后轮转向系统的概略图所示,在转向控制装置1与后轮7之间,主要配置后轮舵角控制单元6a和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b。对转向控制装置1输入来自转向传感器3a的前轮舵角信息、来自车辆状态传感器2的车辆信息(车速信息、变速杆信息)、来自外界识别传感器8或车外(例如停车设施的管理系统)的泊车框线信息等各信息。然后,转向控制装置1基于这些输入信息运算规定的后轮舵角δr,将求出的后轮舵角δr输出至后轮舵角控制单元
6a。后轮舵角控制单元6a中,生成与输入的后轮舵角δr和实际的后轮舵角的差等相应的转矩指令,将其输出至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b,由此使其产生要求的转向推力而改变后轮7的方向,控制车辆10的行进方向。
[0039] 图3是表示转向控制装置1的详情的功能框图。如此处所示,转向控制装置1具有泊车判断部1a、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增益控制部1c。首先,泊车判断部1a中,判断车辆10的驾驶模式是否是泊车驾驶模式。在判断为是泊车模式的情况下,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运算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关系,增益控制部1c基于由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运算得到的信息来决定后轮舵角δr。以下,使用图4至图8,说明转向控制装置1的各部中的详细处理。
[0040] <泊车判断部1a>
[0041] 作为泊车判断部1a判断车辆10的驾驶模式的方法,有用驾驶员触发进行判断的方法和基于车辆信息进行判断的方法。使用驾驶员触发的方法,是在驾驶员按下泊车开始按钮的情况等、驾驶员对车辆10表示了开始泊车的意思时,判断驾驶模式已切换为泊车驾驶模式的方法。
[0042] 另一方面,使用车辆信息的方法,是基于从车辆状态传感器2输入的车辆信息(车速信息、变速杆信息),判断驾驶模式已切换为泊车驾驶模式的方法。在图4的流程图中示出一例。
[0043] 首先,在处理S1中,泊车判断部1a从车辆状态传感器2取得驾驶模式的判断所需的车辆信息(车速信息、变速杆信息)。
[0044] 接着,在处理S2中,泊车判断部1a基于取得的车速信息判断车辆10是否正在极低速(例如5km/h以下等)行驶。并非极低速行驶的情况下判断为通常驾驶模式之后结束处理,正在极低速行驶的情况下前进至处理S3。
[0045] 接着,在处理S3中,泊车判断部1a基于取得的变速杆信息确认变速杆的位置。纵向泊车和后退泊车等泊车模式下,车辆10反复前进和后退的情况较多,变速杆至少1次成为“R”(Reverse,后退)。基于这样的特性,观察变速杆位置的经时变化,一定时间以上变速杆没有成为“R”的情况下,判断驾驶模式是通常驾驶模式并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变速杆在一定时间内至少一次成为了“R”的情况下,判断驾驶模式是泊车驾驶模式并结束处理。
[0046] 另外,图4的流程图是使用车辆信息的驾驶模式的判断方法的一例,也可以使用车速信息和变速杆信息以外的车辆信息。例如,在判断驾驶模式时,也可以同时使用前轮舵角、加速踏板刹车踏板等的经时变化。另外,也可以基于外界识别传感器8检测出的周边状况、和地图数据(车辆10位于停车区域中等),推算驾驶模式。
[0047] <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
[0048] 接着,对于由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运算的、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关系,使用图5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车辆10在用虚线表示的长方形的泊车框线9中泊车途中的状况的图,将泊车框线9的短边方向(横方向)作为x方向、长边方向(前后方向)作为y方向。首先,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基于从外界识别传感器8或车外接收到的泊车框线信息得知泊车框线9的位置和形状。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得知的泊车框线9,用其中心坐标9C、泊车时的理想姿态角θi、x方向距离9x、y方向距离9y定义。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关系,用车辆10的姿态角θ与理想姿态角θi的姿态角差Δθ、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中心坐标9C的x方向距离ΔLx、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中心坐标9C的y方向距离ΔLy表达。另外,规定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姿态角差Δθ和距离时,车辆10的基准点设为车辆中心点。另外,图5中,按车辆
10与泊车框线的中心坐标9C的关系表达x方向距离ΔLx和y方向距离ΔLy,但也可以表达为与构成泊车框线9的点的关系。
[0049] <增益控制部1c>
[0050] 用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运算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关系之后,用增益控制部1c调整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使用图5~图8,说明增益控制部1c的增益调整方法。
[0051] 增益控制部1c在车辆10与泊车框线9的x方向距离ΔLx或y方向距离ΔLy在阈值以内时,例如车辆10位于图5中图示的矩形的区域A0的情况下,开始以下增益调整控制。
[0052] 如图6的曲线图所示,姿态角差Δθ在规定阈值th0以上的情况下,增益控制部1c将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控制为一定。该情况下,如现有一般使后轮7向与前轮5相反的方向转向(逆相),由此能够减小车辆的最小转向半径,易于进行横摆运动。由此,车辆的姿态角大幅变化,姿态角差Δθ大幅减少。
[0053] 另一方面,姿态角差Δθ达到阈值以下时(即车辆10的姿态角θ接近理想姿态角θi时),与姿态角差Δθ的大小相应地使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变动。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姿态角差Δθ越小,则使增益的绝对值越接近0。
[0054] 由此,与无论姿态角差Δθ如何增益都一定的现有控制相比,后轮舵角δr较小,车辆10的横摆运动难以发生。结果,驾驶员容易使车辆10的姿态角θ微量变化,如图7所示泊车框线附近的驾驶员的修正舵角减小且转向频率成为低频率,由此能够减小对于泊车的驾驶员的转向负担。
[0055] 另外,图6中,与姿态角差Δθ的大小相应地,调整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但也可以考虑x方向距离ΔLx、y方向距离ΔLy地调整增益。但是,该情况下,如果与x方向距离ΔLx和y方向距离ΔLy相比,更优先考虑姿态角差Δθ地设定增益,则能够实现更符合驾驶员的感觉的转向。
[0056] 图8举例示出了使车辆10在图5所示的泊车框线9中泊车时的x方向距离ΔLx、y方向距离ΔLy、姿态角差Δθ、增益的经时变化。
[0057] 首先,在第一期间(x方向距离ΔLx大于th1的期间)中,驾驶员以减小x方向距离ΔLx同时使姿态角差Δθ逐渐减少的方式操作方向盘3。
[0058] 接着,在第二期间(姿态角差Δθ大于th2的期间)中,使x方向距离ΔLx和y方向距离ΔLy逐渐减少,同时使车辆10的姿态角θ大幅变化,由此使姿态角差Δθ急剧减小。
[0059] 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中,使增益一定、设为如现有一般的值。
[0060] 最后,在第三期间(姿态角差Δθ小于th2的期间)中,驾驶员对姿态角差Δθ进行微修正,同时使y方向距离ΔLy接近0。在该期间中,用增益控制部1c使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接近0,由此能够实现微小的姿态角变化,能够减小驾驶员对于泊车的转向负担。
[0061]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在四轮转向车辆泊车时,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根据本车与泊车框线的相对关系相应地被逐渐调整,所以能够在泊车框线附近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
[0062] 实施例2
[0063] 接着,使用图9~图11B,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转向控制装置1。另外,关于与实施例1的共同点省略重复说明。
[0064] 实施例1的车辆10为了识别泊车框线9而具有外界识别传感器8,但是本实施例的车辆11如图9所示,不具有外界识别传感器8。因此,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1中,与实施例1不同,不输入泊车框线信息,但与实施例1同样地,输入前轮舵角信息、车速信息、变速杆信息各信息。
[0065] 于是,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1中,为了即使没有泊车框线信息的输入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而追加了泊车框线推算部1d,基于此处推算出的泊车框线与本车的相对关系来决定后轮舵角δr。另外,泊车判断部1a、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增益控制部1c的作用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以下省略与实施例1重复的说明。
[0066] 使用图11A、图11B说明本实施例的泊车框线推算部1d的动作。
[0067] 泊车判断部1a检测到转移至泊车驾驶模式时,泊车框线推算部1d首先如图11A所示地,基于前轮舵角δf、舵角速度ω、车速v,推算车辆11的预测路径P1。此处舵角速度ω是对前轮舵角δf进行时间微分得到的。接着,泊车框线推算部1d以推算出的预测路径P1为基准,推算泊车框线9a。例如,将推算路径终端点P1e作为泊车框线9a的中心点,从泊车框线中心点(推算路径终端点P1e)起加减距离得到对车辆11的全长11L、全宽11W加上余量的结果,由此能够推算泊车框线9a。另外,在难以根据车速v推算泊车框线9a的y方向距离9y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推算。
[0068] 车辆11接近推算的泊车框线9a且进一步减速时,如图11B所示,泊车框线推算部1d的推算精度提高,所以也可以将对车辆11的全长11L和全宽11W加上的余量设为较小的值。由此,与泊车开始时推算的泊车框线9a相比,泊车末期推算的泊车框线9b更小,可以认为泊车框线9b更接近于实际的泊车框线9。
[0069]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在不具有外界识别传感器8的车辆中,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也与本车与泊车框线的相对关系相应地被逐渐调整,所以能够在泊车框线附近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
[0070] 实施例3
[0071] 接着,使用图12~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向控制装置1。另外,省略与实施例2的共通点的重复说明。
[0072] 实施例1中基于外界识别传感器8识别出的泊车框线等,实施例2中基于泊车框线推算部1d推算出的泊车框线,由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b进行运算,基于其运算结果,由增益控制部1c设定适当的增益值,但本实施例中,不使用来自外界识别传感器8和泊车框线推算部1d的泊车框线信息地,由增益控制部1c设定适当的增益。
[0073] 为此,泊车判断部1a检测到转移至泊车驾驶模式时,增益控制部1c基于车速v、前轮舵角δf、舵角速度ω的经时变化信息,调整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关于其详细的流程,使用图13和图14进行说明。
[0074] 在图13中示出驾驶员的泊车模式的一例。
[0075] 在第一期间(泊车驾驶模式中的直到车速v减速至由与最高速度的关系决定的阈值th3以下的期间)中,与从停车时起逐渐提升车速v同时为了使车辆11的姿态改变而开始方向盘3的操作。作为驾驶员进行该操作的一例,可以举出远离驾驶员想要泊车的区域的图14的区域A1内。
[0076] 在第二期间(车速v开始减速后直到舵角速度ω过零的期间)中,为了确保车辆11的横摆运动,驾驶员使方向盘3较大地转向同时开始进行减速。此时,如图13所示,舵角速度ω是正值。作为驾驶员进行该操作的一例,可以举出图14的区域A2内。
[0077] 另外,根据车速v、前轮舵角δf、舵角速度ω的经时变化判断车辆正在大幅改变姿态过程中时,即判断为相当于图13的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时,认为是尚不需要车辆11的转向的微小修正的期间,所以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与通常行驶时同样地设为一定。
[0078] 在第三期间(舵角速度ω过零后直到再次过零的期间)中,为了使车辆11的姿态角θ收敛至理想姿态角θi,而保持车速v同时进行方向盘3的转回动作。作为驾驶员进行该转向的一例,可以举出图14的区域A3内。在该区域内,通过比较车速v、前轮舵角δf、舵角速度ω的经时变化和舵角与舵角速度ω的正负而判断为不使车辆的姿态角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使相对于前轮的后轮的增益与最初的值相比逐渐降低。
[0079] 在第四期间(舵角速度ω再次过零以后的期间)中,为了对车辆11的姿态角θ进行微修正,驾驶员进行微小的转向,同时使车速v逐渐接近0。该微小的转向并不一定是向单方向进行转向,也存在如图13所示连续地双方向进行的情况。作为驾驶员进行该转向的一例,可以举出图14的区域A4内。在该区域内,根据车速v、前轮舵角、舵角速度ω的经时变化,使相对于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的绝对值接近0。由此,在泊车末期成为接近二轮转向的控制,车辆的姿态角不易变化,驾驶员的转向负担减小。
[0080]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转向控制装置,即使在不使用泊车框线信息的情况下,相对于驾驶员操作的前轮舵角δf的后轮舵角δr的增益,也与车辆的动作相应地被逐渐调整,所以能够进行本车的细微的转向,能够减小驾驶员的转向负担。
[0081]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全部结构。
[0082] 附图标记说明
[0083] 1…转向控制装置,1a…泊车判断部,1b…本车/泊车框线关系判断部,1c…增益控制部,1d…泊车框线推算部,2…车辆状态传感器,3…方向盘,3a…转向传感器,4…前轮动力转向装置,4a…前轮舵角控制单元,4b…前轮动力转向电动机,4c…前轮齿条轴,5…前轮,6…后轮动力转向装置,6a…后轮舵角控制单元,6b…后轮动力转向电动机,6c…后轮齿条轴,7…后轮,8…外界识别传感器,8f…前方识别传感器,8r…后方识别传感器,9、9a、9b、9c…泊车框线,10、11…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