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阀门 / 控制阀 / 控制阀

控制阀

阅读:1065发布:2020-06-01

IPRDB可以提供控制阀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一种控制阀,其具备提升阀(61),该提升阀(61)相对于座孔(21)沿轴向移动而改变座孔(21)的流路截面积,上述控制阀具备弹簧盘(40),该弹簧盘(40)克服复位弹簧(12)而向开阀方向对提升阀(61)施力,弹簧盘(40)具有:二次压承受面(48),其是与提升阀(61)的动作连动的部位,并承受导入二次口(77)的二次压;以及先导压承受面(49),其承受成为基准的先导压;弹簧盘(40)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使提升阀(61)沿轴向移动。,下面是控制阀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控制阀,其用于对流体自设于阀体的一次口朝向二次口的流动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阀包括:提升阀,其相对于自上述一次口朝向上述二次口流动的流体所通过的座孔沿轴向移动,从而改变上述座孔的流路截面积;

复位弹簧,其向闭阀方向对上述提升阀施力;以及弹簧盘,其克服上述复位弹簧而向开阀方向对上述提升阀施力;

上述弹簧盘具有:

二次压承受面,其是与上述提升阀连动的部位,并承受导向上述二次口的二次压;以及先导压承受面,其形成于与上述二次压承受面相反的一侧,并承受成为基准的先导压;

上述弹簧盘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使上述提升阀沿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中,上述弹簧盘具有:

圆盘部,其截面弯曲成该圆盘部的中央部朝向上述提升阀突出并与该提升阀对峙;

外周筒部,其自上述圆盘部的外周缘部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以及凸缘部,其自上述外周筒部的基端沿径向扩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中,上述控制阀还包括位置调整机构,该位置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弹簧盘相对于上述座孔在轴向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中,上述位置调整机构包括:

缸体壁,其设于上述阀体的容纳上述弹簧盘的部位,并沿轴向延伸;

保持件,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夹设于上述缸体壁,并支承上述弹簧盘;以及调整器,其设为沿上述阀体的轴向移动自如,并用于调整上述保持件以及上述弹簧盘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阀,其中,上述弹簧盘具有:

圆盘部,其截面弯曲成该圆盘部的中央部朝向上述提升阀突出并与该提升阀对峙;

外周筒部,其自上述圆盘部的外周缘部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以及凸缘部,其自上述外周筒部的基端沿径向扩展;

上述保持件具有:

承压部,其承受导向上述二次口的二次压;以及顶端部,其在上述承压部所承受的二次压的作用下将上述弹簧盘的上述凸缘部按压于上述调整器;

上述保持件形成为嵌合于上述弹簧盘的上述外周筒部的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阀,其中,上述弹簧盘具有:

圆盘部,其截面弯曲成该圆盘部的中央部朝向上述提升阀突出并与该提升阀对峙;以及外周筒部,其自上述圆盘部的外周缘部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

上述保持件具有:

嵌合部,其嵌合于上述弹簧盘的上述外周筒部的外周;

第一限制部,其具有比上述嵌合部的内径大的内径,并与上述弹簧盘的上述外周筒部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以及第二限制部,其与上述弹簧盘的上述外周缘部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

说明书全文

控制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自流体供给源导向流体供给目标的流体的压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阀。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控制阀,在日本JP2010-026825A中公开了一种提升型减压阀。
[0003] 日本JP2010-026825A所公开的提升型减压阀包括:座构件,其供自一次口流入二次口的流体通过;提升阀,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设于座构件;弹簧,其向开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弹簧,其向闭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以及活塞,其连结于提升阀。
[0004] 日本JP2010-026825A所公开的活塞具有承受二次口的二次压的二次压承受面以及承受成为基准的先导压的先导压承受面。活塞移动到二次压与先导压彼此平衡的位置,从而改变在提升阀与座构件之间对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将二次压调节为恒定压。
[0005] 然而,由于日本JP2010-026825A所公开的提升型减压阀包括向闭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的螺旋状的弹簧、以及连结于提升阀并沿轴向移动的活塞,因此存在夹设弹簧以及活塞的空间所导致的装置大型化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控制阀的小型化。
[0007] 根据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控制阀,其用于对流体自设于阀体的一次口朝向二次口的流动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阀包括:提升阀,其相对于自一次口朝向二次口流动的流体所通过的座孔沿轴向移动,从而改变座孔的流路截面积;复位弹簧,其向闭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以及弹簧盘,其克服复位弹簧而向开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弹簧盘具有:二次压承受面,其是与提升阀连动的部位,并承受导向二次口的二次压;以及先导压承受面,其形成于与二次压承受面相反的一侧,并承受成为基准的先导压;弹簧盘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使提升阀沿轴向移动。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阀的剖视图。
[0009] 图2是放大了图1的局部的剖视图。
[0010]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阀的剖视图。
[0011] 图4是放大了图3的局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阀进行说明。
[0013] (第1实施方式)
[0014] 参照图1、图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进行说明。
[0015] 图1所示的控制阀1使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用于调节作为燃料气体的氢气的压力。控制阀1也能够用来在引导气体或者液体的其他装置、设备等中设于控制流体的压力的回路。
[0016] 控制阀1将自燃料箱(以下,称作“流体供给源”。)导入的例如30~70MPa的燃料气体(以下,简称作“气体”。)控制为几MPa的设定压而供给到燃料电池(以下,称作“流体供给目标”。)。
[0017] 控制阀1的阀体(壳体)由单一的主体70构成。控制阀1的阀体也可以被分割形成为多个主体构件(壳体构件)而构成。
[0018] 在主体70的内部容纳有:阀座20,其开设有供自流体供给源导入的气体通过的座孔21;提动头60,其在其与座孔21之间具有将气体的流动节流的提升阀(阀芯)61;弹簧盘40,其根据比座孔21靠下游侧的二次压而驱动提动头60;以及复位弹簧12,其向闭阀方向对提动头60施力。
[0019] 在主体70中设有经由配管(未图示)连通于流体供给源的一次口71、供夹设提动头60的提升通路30、利用弹簧盘40划分而成的二次压室45和背压室46、以及经由配管(未图示)连通于流体供给目标的二次口77。将导入一次口71的气体的压力称作“一次压”。将导入二次口77的气体的压力称作“二次压”。
[0020] 自流体供给源供给的气体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入一次口71,通过通孔72而流入提升通路30。通过提升通路30的气体在提升阀61与座孔21之间被节流从而其流量被调节。通过提升通路30而下降的气体的压力被导入二次压室45。弹簧盘40弹性变形而使提动头60移动,以使导入二次压室45的气体的压力成为预定值。通过二次压室45的气体通过通孔76、二次口77而被导向流体供给目标。
[0021] 在控制阀1工作时,弹簧盘40与提动头60根据自流体供给源导入的一次压而沿图1的左右方向移动。在提升阀61与座孔21之间对气体的流动进行节流的流路截面积根据弹簧盘40与提动头60的移动而变化,从而进行调节以使导向流体供给目标的二次压成为设定压。
[0022] 提升通路30包括连通于一次口71的提升上游路31、在阀座20与提动头60之间划分形成的提升节流流路32、以及在提升节流流路32的下游侧划分形成并连通于二次压室45的提升下游路33。
[0023] 作为划分形成提升通路30的部位,环状的阀座20具有开口径朝向下游侧去而缩径的锥状的座孔21。座孔21的内周面形成为与中心线O在同心上延伸的圆锥台状。中心线O是提动头60以及阀座20的中心线。
[0024] 作为划分形成提升通路30的部位,提动头60具有外径朝向下游侧去而缩径的锥状的提升阀61。提升阀61的外周面形成为与中心线O在同心上延伸的圆锥台状。
[0025] 在座孔21与提升阀61之间划分形成圆锥筒状的提升节流流路32。提动头60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离开座孔21,从而提升节流流路32与提升上游路31连通。
[0026] 提动头60具有自提升阀61的基端沿轴向延伸的导向销部64。另一方面,在主体70形成有供导向销部64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的导孔78。提动头60借助导向销部64而被支承为与阀座20的中心线O同心。“轴向”的意思是提动头60的中心线O所延伸的方向。
[0027] 提动头60具有自导向销部64的基端部沿径向突出的环状的卡圈部63。在卡圈部63与主体70之间压缩安装有螺旋状的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利用其弹簧力向闭阀方向(图1中的左侧)对提升阀61施力。“径向”的意思是以提动头60的中心线O为中心的放射方向。“闭阀方向”的意思是提升阀61靠近座孔21的方向。
[0028] 提动头60具有自提升阀61的顶端沿轴向延伸并追随于弹簧盘40的杆部62。在杆部62周围划分形成提升下游路33的上游部分。
[0029] 在主体70的内部设有划分形成提升下游路33的第一芯棒15与第二芯棒25。
[0030] 圆筒状的第一芯棒15通过外周的外螺纹部螺纹结合于主体70的螺孔89而固定于主体70。在第一芯棒15与主体70之间夹持固定有阀座20。
[0031] 第二芯棒25形成为具有小径筒部26与大径筒部27的、带台阶的圆筒状。第二芯棒25通过小径筒部26外周的外螺纹部螺纹结合于第一芯棒15的螺孔16而固定于第一芯棒15。
[0032] 提动头60的杆部62以与第二芯棒25的轴孔22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插入第二芯棒25的轴孔22。在杆部62的周围划分形成提升下游路33的上游部分。
[0033] 在第二芯棒25的小径筒部26沿径向形成有多个通孔28。在第一芯棒15与第二芯棒25之间设有间隙29、24。流经提升下游路33的气体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那样通过轴孔22、通孔28与间隙29、24而流入二次压室45。
[0034] 在主体70中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将二次压室45与二次口77连通的通孔76。通过二次压室45的气体经由通孔76而流向二次口77。
[0035] 主体70的内部被弹簧盘40分隔成二次压室45与背压室46。弹簧盘40根据导入二次压室45的二次压与导入背压室46的先导压之间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
[0036] 杆部62借助销65而抵接于弹簧盘40,从而提动头60与弹簧盘40弹性变形的动作连动而沿轴向移动。
[0037] 销65以及提动头60的杆部62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第二芯棒25的轴孔22,并将弹簧盘40的动作传递至提动头60。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以不设置销65而使提动头60的杆部62抵接于弹簧盘40。
[0038] 以下,对弹簧盘4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9] 杯状的弹簧盘40具有截面呈圆弧状弯曲的圆盘部41、自圆盘部41的外周缘部42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的外周筒部43、以及自外周筒部43的基端沿径向扩展的凸缘部44。
[0040] 弹簧盘40利用钢材等金属形成,从而确保克服复位弹簧12的弹簧力而支承提动头60所需的刚性。弹簧盘40通过对金属制弹簧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各部分的板厚大致相等。弹簧盘40也可以以圆盘部41的板厚小于外周筒部43的板厚的方式形成。
[0041] 圆盘部41具有作为凸状表面的二次压承受面48以及作为凹状背面的先导压承受面49。换句话说,先导压承受面49形成于二次压承受面48的相反一侧(背侧)。在二次压承受面48与主体70之间划分形成二次压室45。在先导压承受面49与后述的调整器55之间划分形成背压室46。
[0042] 弹簧盘40以弯曲的圆盘部41朝向提升阀61突出并对峙的方式安装于主体70。圆盘部41的中央部在轴向上与提动头60的顶端对峙,并借助销65与提动头60的动作连动。
[0043] 另一方面,第二芯棒25的端面23形成为与圆盘部41的中央部对峙。第二芯棒25的端面23形成为与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之间具有间隙,并如后述那样构成用于限制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的限制部。销65自开设于端面23的轴孔22突出并抵接于圆盘部41的二次压承受面48。
[0044] 弹簧盘40承受导入二次压室45的二次压与导入背压室46的先导压而使圆盘部41弹性变形。提升阀61移动到复位弹簧12的弹簧力和承受二次压以及先导压而弹性变形的弹簧盘40的弹簧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0045] 若二次压上升至大于设定压,则圆盘部41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提动头60与圆盘部41弹性变形的动作连动而向闭阀方向(图1中的左侧)移动,划分形成于提升阀61与座孔21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变小。
[0046] 相反,若二次压降低至小于设定压,则圆盘部41以朝向提动头60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提动头60与圆盘部41弹性变形的动作连动而向开阀方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划分形成于提升阀61与座孔21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变大。“开阀方向”的意思是提升阀61离开座孔21的方向。
[0047] 弹簧盘40具有外周缘部42以及外周筒部43的截面自圆盘部41弯折并延伸的形状。因此,弹簧盘40的沿径向扩展的弹性变形被外周缘部42以及外周筒部43抑制。由此,圆盘部41的中央部在于圆盘部41的中央部所承受的负载的作用下沿轴向位移的位移量(挠曲)并非与负载的大小呈线性比例,而是伴随着负载的增大而位移量的变化率变大。换句话说,弹簧盘40具有非线形的弹簧特性。
[0048] 圆盘部41沿轴向弹性变形的动作经由销65被传递至提动头60。若圆盘部41鼓出的弹性变形量变大而销65进入轴孔22,则提动头60不会进一步向开阀方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此时,圆盘部41抵接于第二芯棒25的端面23,且被限制进一步向鼓出方向弹性变形。
[0049] 图2是表示弹簧盘40安装于主体70的状态的剖视图。在主体70的开口端,以与中心线O同心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借助垫片58而抵接的环状的台阶部84、嵌合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外周的圆筒面状的嵌合面83、以及夹设密封环14的环状的密封槽82。
[0050] 凸缘部44借助垫片58而抵接于环状的台阶部84,从而弹簧盘40在轴向上相对于主体70定位。
[0051] 外周筒部43的外周嵌合于圆筒面状的嵌合面83,从而弹簧盘40在径向上相对于主体70定位。
[0052] 在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与环状的密封槽82之间安装密封环14,从而二次压室45被密封。
[0053] 在主体70中以与中心线O同心的方式形成有划分出二次压室45的圆筒面状的内壁面81。内壁面81的内径D1形成为大于嵌合面83的内径(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径)D2。内壁面81形成为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之间具有间隙,并构成用于限制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的限制部。
[0054] 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随着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升高而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若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靠近而抵接于内壁面81,则外周缘部42不能进一步沿径向扩展,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
[0055] 由于外周缘部42沿径向扩展的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内壁面81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改变内壁面81的内径D1而任意地设定弹簧盘40的弹簧特性。
[0056] 控制阀1具备用于调整弹簧盘40的轴向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50。
[0057] 位置调整机构50包括形成于主体70的内螺纹部85、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85的圆盘状的调整器55、以及安装于主体70与弹簧盘40之间的垫片58。调整器55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六角孔56(参照图1),并借助插入到六角孔56中的工具旋转从而改变螺纹结合位置。
[0058] 在主体70形成有与调整器55的端面57对峙的环状的台阶部84。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通过夹持于台阶部84与调整器55的端面57之间而固定于主体70。在凸缘部44与台阶部84之间安装有环状的垫片58。设于凸缘部44与台阶部8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根据调整器55的螺纹结合位置而变化。在该间隙中设有垫片58,该垫片58具有与间隙的宽度相等的板厚。
[0059] 如此利用位置调整机构50调整弹簧盘40相对于座孔21在轴向上的位置,从而改变被控制阀1控制的二次压(设定压)。
[0060] 在圆盘状的调整器55与弹簧盘40之间划分形成背压室46。调整器55也作为相对于主体70的罩构件而发挥功能。
[0061] 背压室46通过调整器55的六角孔56而与外部连通。由此,背压室46被导入大气压作为先导压。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自其他流体压源向背压室46导入先导压的结构。
[0062] 以下,对控制阀1的工作进行说明。
[0063] 如图1中箭头所示,自流体供给源供给到一次口71的气体在提升通路30中依次通过提升上游路31、提升节流流路32、提升下游路33而导向二次压室45。导向二次压室45的气体通过通孔76、二次口77而导向流体供给目标。这样,气体沿着提动头60流向图1中的左侧,接着在二次压室45折回而通过通孔76流向右侧。由此,能够将一次口71与二次口77这两者配置于主体70的一端侧。
[0064] 提升阀61移动到提动头60所承受的一次压和复位弹簧12的弹簧力、以及承受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的弹簧盘40的弹簧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0065] 若二次压室45的二次压降低至小于设定压,则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以朝向提动头60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提动头60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由此,提升节流流路32的流路截面积扩大,二次压室45的压力上升而接近设定压。此时,若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进行较大幅度鼓出的弹性变形而抵接于第二芯棒25的端面23,则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并且控制阀1的开度达到最大。
[0066] 另一方面,若二次压室45的压力上升至大于设定压,则圆盘部41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提动头60向图1中的左侧移动。由此,提升节流流路32的流路截面积减少,二次压室45的压力降低而接近设定压。二次压室45的压力较大幅度降低而提升阀61抵接于座孔21,从而提动头60的移动被限制,控制阀1的开度达到最小(零),气体的流动被阻止。
[0067] 对于控制阀1,圆盘部41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使得提升节流流路32的流路截面积增减,从而对穿过提升节流流路32的气流施加的阻力发生变化。这样,控制阀1作为将二次压减压以使二次压与先导压之间的压力差保持为恒定的减压阀发挥功能。
[0068] 根据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69] 〔1〕控制阀1包括:提升阀61,其相对于座孔21沿轴向移动而改变座孔21的流路截面积;以及弹簧盘40,其克服复位弹簧12而向开阀方向对提升阀61施力;弹簧盘40具有:二次压承受面48,其是与提升阀61的动作连动的部位,并且承受导入二次口77的二次压;以及先导压承受面49,其形成于与二次压承受面48相反的一侧,并承受成为基准的先导压;弹簧盘40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弹性变形,使提升阀61沿轴向移动。
[0070] 根据这样的控制阀1,弹簧盘40起到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而使提升阀61沿轴向移动的活塞的作用,并且起到沿轴向对提升阀61施力的弹簧的作用。
[0071] 在于控制阀中沿轴向排列设有向闭阀方向对提升阀施力的螺旋状的弹簧、以及在缸体部中滑动的活塞的情况下,夹设弹簧以及活塞的空间变得大于夹设提动头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装置在轴向上大型化。
[0072]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中,设置弹簧盘40从而废除活塞以及弹簧。在控制阀1中,在主体70固定设有较薄的杯状(托盘状)的弹簧盘40。因此,夹设弹簧盘40的空间变得小于夹设提动头60的空间,实现了装置在轴向上大幅度小型化。由此,在控制阀1使用于安装于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夹设于车辆的有限的空间内。而且,在控制阀1中,通过废除活塞以及弹簧,使得它们的滑动摩擦不再存在,流量特性的二次压滞后变小。
[0073] 〔2〕控制阀1的弹簧盘40具有:圆盘部41,其截面弯曲成中央部朝向提升阀61突出并与提升阀61对峙;外周筒部43,其自圆盘部41的外周缘部42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以及凸缘部44,其自外周筒部43的基端沿径向扩展。
[0074] 由此,在控制阀1中,弯曲的圆盘部41根据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弹性变形而使提升阀61沿轴向移动。
[0075] 由于圆盘部41的外周缘部42连接于外周筒部43而形成,因此利用外周筒部43而限制圆盘部41的外周缘部42沿径向扩展,并能够利用外周筒部43的刚性任意地设定圆盘部41的弹簧特性。而且,沿轴向改变凸缘部44的位置,从而改变被控制阀1控制的二次压(设定压)。
[0076] 〔3〕控制阀1具备位置调整机构50,该位置调整机构50用于调整弹簧盘40相对于座孔21在轴向上的位置。
[0077] 由此,在控制阀1中,利用位置调整机构50调整弹簧盘40相对于座孔21在轴向上的位置,改变被控制阀1控制的二次压(设定压)。
[0078] (第2实施方式)
[0079] 接下来,参照图3、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01进行说明。以下,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80]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的位置调整机构50中,需要改变调整器55的螺纹结合位置并且在凸缘部44与台阶部84之间安装具有与凸缘部44与台阶部84之间的间隙相应的板厚的垫片58。在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01的位置调整机构150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阀1的位置调整机构50不同的点在于设置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夹设于主体
170的缸体壁181的保持件151,利用保持件151支承弹簧盘40,废除垫片。
[0081] 如图3所示,位置调整机构150包括:缸体壁181,其形成于主体170的容纳弹簧盘40的部位并沿轴向延伸;环状的保持件151,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夹设于缸体壁181并支承弹簧盘40;内螺纹部85,其形成于主体170;以及圆盘状的调整器55,其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85。
[0082] 如图4所示,保持件151形成为嵌合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周的环状。保持件151以与中心线O同心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圆筒面状的外周面152,其滑动接触于缸体壁181;环状的密封槽153,其开设于外周面152并供第二密封环183夹设;环状的顶端部154,其与调整器55的端面57对峙;圆筒面状的嵌合面155,其嵌合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周;圆筒面状的第一限制面156,其以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圆锥台面状的第二限制面157,其以与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环状的密封槽158,其开设于嵌合面155与第一限制面156之间并供第一密封环
182夹设;以及环状的承压部159,其与主体170的底面171对峙。
[0083] 凸缘部44夹持于调整器55的端面57与保持件151的顶端部154之间,从而弹簧盘40相对于主体170沿轴向被定位。
[0084] 外周筒部43的外周嵌合于保持件151的嵌合面155,从而弹簧盘40相对于主体170沿径向被定位。嵌合面155构成供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嵌合的嵌合部。
[0085] 在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与密封槽158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环182。在保持件151的外周面152与缸体壁181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环183。因此,二次压室45被密封。
[0086] 第一限制面156的内径D3形成为大于嵌合面155的内径(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径)D4。这样,第一限制面156形成为与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之间具有间隙,并作为限制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的限制部而构成第一限制部。
[0087] 第二限制面157形成为与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之间具有间隙,并作为限制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的限制部而构成第二限制部。
[0088] 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随着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的升高而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若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靠近并抵接于第一限制面156以及第二限制面157,则外周缘部42不能进一步沿径向扩展,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
[0089] 外周缘部42沿径向扩展的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第一限制面156以及第二限制面157限制。因此,能够根据第一限制面156的内径D3以及第二限制面157的倾斜角度而任意地设定弹簧盘40的弹簧特性。
[0090] 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保持件151的与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对峙的部位(第一限制面156、第二限制面157)形成为较大地离开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以及外周缘部42,而不会限制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
[0091] 保持件151的承压部159面向二次压室45而形成为环状。由此,保持件151在承压部159所承受的二次压的作用下被压向调整器55侧,顶端部154将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按压而保持于调整器55。
[0092] 调整器55借助插入到六角孔56中的工具旋转,从而位置调整机构150改变调整器55相对于内螺纹部85的螺合位置。伴随着调整器55沿轴向的移动,保持件151利用二次压使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一边按压于调整器55一边沿轴向移动。这样,沿轴向调整保持件151以及弹簧盘40的位置,从而改变被控制阀101控制的二次压(设定压)。
[0093] 根据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起到上述〔1〕~〔3〕的作用效果,并且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94] 〔4〕位置调整机构150包括:缸体壁181,其设于主体170的容纳弹簧盘40的部位并沿轴向延伸;保持件151,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夹设于缸体壁181并支承弹簧盘40;以及调整器55,其设为沿主体170的轴向移动自如,并用于调整保持件151以及弹簧盘40的位置。
[0095] 由此,在控制阀101中,改变调整器55相对于内螺纹部85的位置,从而借助保持件151调整弹簧盘40在轴向上的位置,易于改变被控制阀101控制的二次压。
[0096] 〔5〕保持件151形成为嵌合于弹簧盘40的外周的环状。保持件151具有承受二次压的承压部159、以及将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按压于调整器55的顶端部154。
[0097] 由此,在改变调整器55的螺纹结合位置时,保持件151在承压部159所承受的二次压的作用下追随调整器55,顶端部154使弹簧盘40的凸缘部44一边按压于调整器55一边移动。这样,由于在位置调整机构150中借助保持件151调整弹簧盘40在轴向上的位置,因此不需要第1实施方式中的垫片的更换作业。
[0098] 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设成将弹簧盘的外周结合于保持件的结构。
[0099] 位置调整机构150包括安装于保持件151的内周与弹簧盘40的外周之间的第一密封环182、以及安装于保持件151的外周与缸体壁181之间的第二密封环183。
[0100] 由此,即使保持件151在缸体壁181上滑动,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与缸体壁181之间也会被保持件151、第一密封环182以及第二密封环183堵塞,而维持二次压室45的密封状态。
[0101] 〔6〕弹簧盘40具有:圆盘部41,其截面弯曲成中央部相对于提升阀61突出并与提升阀61对峙;以及外周筒部43,其自圆盘部41的外周缘部42沿轴向呈圆筒状延伸;保持件151包括:嵌合面155,其嵌合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周;第一限制面156,其具有比嵌合面155的内径D4大的内径D3,该第一限制面156与弹簧盘40的外周筒部43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以及第二限制面157,其与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的外周隔开间隙而对峙。
[0102] 由此,在弹簧盘40的圆盘部41随着二次压与先导压的压力差的升高而以变扁平的方式弹性变形时,若弹簧盘40的外周缘部42靠近并抵接于第一限制面156以及第二限制面157,则外周缘部42不能进一步沿径向扩展,弹簧盘40的弹性变形被限制。由此,防止弹簧盘40塑性变形。另外,能够根据第一限制面156的内径D3以及第二限制面157的倾斜角度而任意地设定弹簧盘40的弹簧特性。
[0103]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0104] 本申请基于2012年12月4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65180要求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照的方式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