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前叉

阅读:177发布:2020-05-13

IPRDB可以提供前叉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弹簧调整器并能够设置多个调整器的前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前叉(F)中,弹簧调整器(A)在轴向视角下偏离中心(O)的位置可转动地安装在叉盖(4)上,而且在突出至叉本体(1)内的外周具有螺纹部(35),螺固在弹簧调整器(A)的螺纹部(35)而变更悬架弹簧(S)的支承位置的板体(P)在壳部(14a)中穿过弹簧调整器(A)的安装中心的至少两个部位与壳部(筒构件)(14a)相接触。因此,能使板体(P)止转,并且能够将其小型化,从而能够以与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不发生干扰的方式进行配置。,下面是前叉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前叉,其特征在于,具备:

叉本体,其由将车体侧套管与车轴侧套管滑动自如地嵌合而成;

悬架弹簧,其收纳于所述叉本体内,而且夹设于所述车体侧套管与所述车轴侧套管之间;

叉盖,其闭塞所述车体侧套管的端部;

弹簧调整器,其在轴向视角下偏离中心的位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叉盖上,而且在突出至叉本体内的外周具有螺纹部;

板体,其螺固在所述弹簧调整器的螺纹部,通过所述弹簧调整器的转动而相对于所述叉盖沿轴向位移,从而变更所述悬架弹簧的支承位置;以及筒构件,其配置在所述板体的外周侧;

所述板体至少在所述筒构件中穿过所述板体的所述弹簧调整器的安装中心的法线的周向两侧的两个部位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具备与所述筒构件的内周相接触的圆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具备:阻尼筒,其收纳于所述叉本体内,具有与所述车轴侧套管连结的缸体和以能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至缸体内的活塞杆;以及接合器,其将所述活塞杆连结至所述叉盖;

所述接合器具有:所述筒构件,其与所述叉盖连结,供所述板体抵接,为有底筒状;切孔,其设置在所述筒构件的底部;以及活塞杆紧固部,其设置在所述底部,与所述活塞杆连结;

在所述悬架弹簧与所述板体之间设置有弹簧座构件,所述弹簧座构件具有环状部和弹簧支承部,所述环状部抵接至所述板体,所述弹簧支承部从环状部延伸出来,从所述接合器的切孔突出至所述接合器的外侧,支承所述悬架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调整器及第二调整器,其以非同轴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叉盖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叉盖沿轴向移动;

第一调整杆,其收纳于所述车体侧套管内,而且配置在所述车体侧套管的中心;以及第二调整杆,其收纳于所述车体侧套管内,而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调整杆的外周,为筒状;

所述第一调整器具有抵接至所述第一调整杆的叉盖侧端面的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调整器具有抵接至所述第二调整杆的叉盖侧端面的第二抵接部,所述板体具有容许插通所述第一调整器及所述第二调整器的切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为圆盘状。

说明书全文

前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叉。

背景技术

[0002] 支承骑乘车辆的前轮的前叉中,有夹设于骑乘车辆的车体与前轮车轴之间而对车体进行弹性支承的前叉。这种前叉通常是具备叉本体和悬架弹簧而构成,所述叉本体具备车体侧套管和车轴侧套管,进行伸缩,所述车体侧套管与骑乘车辆的车体连结,所述车轴侧套管与所述车体侧套管嵌合并与前轮车轴连结,所述悬架弹簧收纳于叉本体内,朝伸长方向对叉本体施力。
[0003] 所述前叉中有时会设置有使支承悬架弹簧的上端的弹簧座沿轴向移动的弹簧调整器,以便能够调整车高。此外,具备这种弹簧调整器的前叉中,有在叉本体内配备阻尼筒的前叉,能够变更阻尼筒所产生的阻尼力。
[0004] 例如,如JP2008-240838A所公开的那样,存在如下的前叉,即在阻尼筒内设置有旁路,并且设置有关断该旁路的针阀,所述旁路绕过连通两个作动室的阻尼力发生用通路而连通两个作动室。
[0005] 在这种前叉中,在闭塞车体侧套管的端部的叉盖上设置调整阀门用的阀门调整器,利用该阀门调整器使插通于活塞杆内且抵接至针阀的调整杆沿轴向移动,从而调整阻尼力。
[0006] 另一方面,弹簧调整器以不对调整杆的阻尼力调整造成障碍的方式设为筒状而同轴配置于调整杆的外周,并螺固在叉盖上。并且,当弹簧调整器进行转动操作时,能够相对于叉盖而沿轴向移动,使得对抵接在前端的悬架弹簧的上端进行支承的弹簧座位移,从而能够变更悬架弹簧的指示位置而进行车高调整。

发明内容

[0007] 在如此构成的前叉中,各调整器合理地安装在叉盖上,对车高调整及阻尼力调整都不会造成障碍,但是,业界有希望在保持车高调整功能的情况下进行伸侧和压侧两方的阻尼力调整这一期望。
[0008] 然而,以往并无这样的前叉,即,在设置在车体侧套管上的叉盖上,能够设置伸侧阻尼力调整用调整器和压侧阻尼力调整用调整器等多个调整器,并与其分开设置有弹簧调整器。
[0009]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弹簧调整器并能够设置多个调整器的前叉。
[0010]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前叉中,弹簧调整器在轴向视角下偏离中心的位置可转动地安装在叉盖上,而且在突出至叉本体内的外周具有螺纹部,螺固在弹簧调整器的螺纹部而变更悬架弹簧的支承位置的板体在于筒构件中穿过弹簧调整器的安装中心的法线的周向两侧的两个部位与筒构件相接触。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叉的纵向剖视图。
[0012]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叉内所收纳的阻尼筒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0013] 图3为装配有弹簧调整器的叉盖的俯视图。
[0014] 图4为装配有弹簧调整器的叉盖的XX箭视剖视图。
[0015] 图5为装配有第一调整器及第二调整器的叉盖的YY箭视切断部端视图。
[0016] 图6为装配有板体的叉盖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根据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前叉F是具备叉本体1、悬架弹簧S、叉盖4、弹簧调整器A、板体P以及接合器14而构成,所述叉本体1是将车体侧套管2与车轴侧套管3滑动自如地嵌合而成,所述悬架弹簧S收纳于叉本体1内且夹设于车体侧套管2与车轴侧套管3之间,所述叉盖4闭塞车体侧套管2的端部,所述弹簧调整器A可转动地安装在叉盖4上,所述板体P通过弹簧调整器A的转动而相对于叉盖4沿轴向位移,将该位移传递至悬架弹簧S,所述接合器14具有作为配置在板体P的外周侧的筒构件的壳部14a。
[0018] 此外,该前叉F进而具备: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它们以非同轴的方式与弹簧调整器A分体安装在叉盖4上;第一调整杆7,其收纳于车体侧套管2内且配置在车体侧套管2的中心;以及第二调整杆8,其收纳于车体侧套管2内且配置在第一调整杆7的外周,为筒状。
[0019] 下面,对各部分进行说明。叉本体1是将直径比车体侧套管2小的车轴侧套管3经由未标注的轴承而滑动自如地插入至车体侧套管2内而构成,伸缩自如。再者,也可将车体侧套管2设定为直径小于车轴侧套管3、将车体侧套管2插入至车轴侧套管3内。
[0020] 并且,叉本体1内收纳有阻尼筒D,该阻尼筒D随着叉本体1的伸缩而伸缩,发挥出阻尼力。阻尼筒D具备:缸体9,其固定在闭塞车轴侧套管3的下端开口部的未图示的底盖上;活塞10,其滑动自如地插入在缸体9内,将缸体9内分隔为填充液体的伸侧室R1和压侧室R2;以及活塞杆11,其与活塞10连结而滑动自如地插入在缸体9内,而且与闭塞车体侧套管2的上端开口部的叉盖4连结。此外,将阻尼筒D与叉本体1之间所形成的环状间隙用作填充液体和气体的储器R,通过该储器R和设置在缸体9上的未图示的孔而连通至压侧室R2。因此,伸缩时,与在缸体9内进出的活塞杆11的体积量相应的液体在缸体9内和储器R内发生交换,从而能进行体积补偿。再者,液体可使用液压油,此外,只要是能发挥出阻尼力的液体,都可以使用。
[0021] 此外,活塞10为环状,具备连通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的伸侧口10a及压侧口10b。并且,在活塞10的图1中下端层叠有对伸侧口10a进行开闭的环状的伸侧叶片阀12,在活塞10的图1中上端层叠有对压侧口10b进行开闭的环状的压侧叶片阀13。这些活塞10、伸侧叶片阀12及压侧叶片阀13均安装在连结在活塞杆11的图1中下端的活塞连结构件15的外周。伸侧叶片阀12及压侧叶片阀13的内周侧固定在活塞杆11上,它们的外周侧都能够弯曲而离开活塞10,从而将各自对应的伸侧口10a和压侧口10b敞开。
[0022] 活塞杆11为筒状,图1中上端经由螺固在叉盖4上的接合器14与叉盖4连结。在活塞杆11的图1中下端安装有将活塞10连结至活塞杆11的活塞连结构件15。
[0023] 如图2所示,活塞连结构件15为筒状,具备:承口部15a,其螺固在活塞杆11的顶端外周,为筒状;活塞安装轴15b,其从承口部15a朝图2中下方延伸,为筒状;横孔15c,其从承口部15a的面对伸侧室R1的侧方开口而通往内部;环状阀座15d,它是以将相较于横孔15c而言靠压侧室R2侧的内径设为小径的方式设置;以及长孔15e,其沿轴向设置在相较于承口部15a的横孔15c而言为叉盖4侧的图2中上方,连通内外。
[0024] 环状阀座15d是设置内径变小的部分而形成阶部,由该阶部形成环状阀座15d,但也可在活塞连结构件15内安装筒状或环状的构件,利用该构件来设置环状阀座。
[0025] 此外,活塞连结构件15的下端面对压侧室R2,横孔15c面对伸侧室R1,在横孔15c和活塞连结构件15的内部而且是相较于该横孔15c而言靠压侧室R2侧形成有旁路B,所述旁路B绕过伸侧口10a及压侧口10b而连通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
[0026] 如图2所示,活塞连结构件15内收纳有针阀16,所述针阀16能够轴向移动,在所述环状阀座15d上离座落座。该针阀16具备:基部16a,其滑动自如地插入在活塞连结构件15的内周;轴部16b,其直径小于基部16a,从基部16a延伸出来;以及阀体16c,其设置在轴部16b的顶端,能够在环状阀座15d上离座落座,为圆锥状。并且,在基部16a与在活塞连结构件15内形成环状阀座15d的阶部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17,针阀16朝离开环状阀座15d的方向被施力。
[0027] 此外,在活塞连结构件15的承口部15a的内侧以能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有环状的调整板18,在该调整板18上设置有臂部18a,所述臂部18a插通于长孔15e内,延伸至外侧。在承口部15a的外周以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有环状的弹簧座21,该弹簧座21与臂部18a抵接在一起。
[0028] 进而,在活塞连结构件15的承口部15a的外周滑动自如地安装有环状的滑动体19。滑动体19的图2中下端扩大了直径,与压侧叶片阀13的外周的反活塞侧面抵接在一起。
[0029] 并且,在承口部15a的外周而且是滑动体19与弹簧座21之间以压缩状态夹设有作为调整弹簧的螺旋弹簧20,压侧叶片阀13被螺旋弹簧20的作用力朝活塞10推压。
[0030]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1内以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筒状的第二调整杆8,该第二调整杆8插入至活塞连结构件15的承口部15a内,如图2所示,能够推压调整板18。此外,在第二调整杆8的内侧以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第一调整杆7,第一调整杆7的下端如图2所示那样穿过调整板18的内侧与针阀16的图2中上端相接触。再者,如图1所示,第一调整杆7的轴向长度设定得比第二调整杆8长,两端从第二调整杆8的两端突出至外侧。此外,第一调整杆7及第二调整杆8的图1中上端从活塞杆11的上端突出至外侧。第一调整杆7和第二调整杆8都能在活塞杆11内独立地轴向移动。
[0031] 因此,当抵抗螺旋弹簧17的弹簧力而在图2中下压第一调整杆7时,针阀16的阀体16c朝环状阀座15d靠近。反过来,当使第一调整杆7朝图2中上方移动时,针阀16被螺旋弹簧
17上推,阀体16c离开环状阀座15d。如此,当使第一调整杆7在图2中上下移动时,针阀16会离开或靠近环状阀座15d,因此能够调节针阀16与环状阀座15d之间所形成的流路面积(阀开度)。再者,设置在旁路B中的并不限定于针阀16,可以使用通过第一调整杆7而在旁路B内位移来改变流路面积或开阀压的可变阻尼阀。
[0032] 此外,当在图2中下压第二调整杆8时,弹簧座21被调整板18推压而朝图2中下方移动,螺旋弹簧20被压缩,使得螺旋弹簧20将压侧叶片阀13朝活塞10推压的作用力增大。反过来,当使第二调整杆8朝图2中上方移动时,螺旋弹簧20将弹簧座21及调整板18上推而伸长,因此螺旋弹簧20对压侧叶片阀13施力的力减弱。如此,当使第二调整杆8在图2中上下移动时,螺旋弹簧20的压缩程度发生变化而使得所述作用力发生变化,因此能够调节压侧叶片阀13的开阀压。
[0033] 如此构成的前叉F中,在叉本体1伸长的情况下,阻尼筒D也伸长,伸侧室R1被活塞10压缩。并且,在叉本体1的伸长速度为低速、伸侧室R1的压力未达到使伸侧叶片阀12开阀的程度的情况下,在针阀16已开阀的状态下,伸侧室R1内的液体通过旁路B朝压侧室R2移动。由于针阀16对该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因此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的压力产生差,使得前叉F发挥出抑制伸长动作的阻尼力。此外,当叉本体1的伸长速度为高速、伸侧室R1的压力达到使伸侧叶片阀12开阀的程度时,在针阀16已开阀的状态下,伸侧室R1内的液体不仅通过旁路B还通过伸侧口10a朝压侧室R2移动。由于针阀16和伸侧叶片阀12对该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因此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的压力产生差,使得前叉F发挥出抑制伸长动作的阻尼力。
[0034] 此处,由于能够使第一调整杆7沿轴向移动来变更针阀16的阀开度,因此能够调整前叉F的伸侧的阻尼力的特性(阻尼力相对于伸缩速度的特性)。
[0035] 此外,在叉本体1收缩的情况下,阻尼筒D也收缩,压侧室R2被活塞10压缩。并且,在叉本体1的收缩速度为低速、压侧室R2的压力未达到压侧叶片阀13的开阀压的情况下,在针阀16已开阀的状态下,压侧室R2内的液体通过旁路B朝伸侧室R1移动。由于针阀16对该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因此压侧室R2与伸侧室R1的压力产生差,使得前叉F发挥出抑制收缩动作的阻尼力。此外,当叉本体1的收缩速度达到高速、压侧室R2的压力达到压侧叶片阀13的开阀压时,在针阀16已开阀的状态下,压侧室R2内的液体不仅通过旁路B还通过压侧口10b朝伸侧室R1移动。由于针阀16和压侧叶片阀13对该液体的流动产生阻力,因此压侧室R2与伸侧室R1的压力产生差,使得前叉F发挥出抑制收缩动作的阻尼力。
[0036] 此处,由于能够使第二调整杆8沿轴向移动来变更螺旋弹簧20的压缩量从而变更压侧叶片阀13的开阀压,因此能够调整前叉F的压侧的阻尼力的特性(阻尼力相对于伸缩速度的特性)。
[0037] 如此,在第一调整杆7对针阀16的位移调整中,能够调整前叉F的伸侧的阻尼力,在第二调整杆8的螺旋弹簧20的压缩量调整中,能够调整前叉F的压侧的阻尼力。
[0038] 接着,对安装在叉盖4上的弹簧调整器A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叉盖4上除了安装有弹簧调整器A以外,还安装有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
[0039] 如图3至图5所示,叉盖4具备:叉盖本体40,其具有圆盘状的盖部41和螺纹筒部42,所述螺纹筒部42设置在盖部41的图4中下端,为筒状,螺固在车体侧套管2的端部内周;第一孔43、第二孔44及第三孔45,它们沿轴向贯穿盖部41;第一调整器壳46,其安装在第二孔44内;以及第二调整器壳47,其安装在第三孔45内。此外,在螺纹筒部42的内周螺固有接合器14,活塞杆11与叉盖4连结。
[0040] 如图3所示,第一孔43设置在叉盖4的在轴向视角下偏离叉盖4的中心O的位置,第二孔44设置在覆盖叉盖4的中心的位置,第三孔45设置在与第一孔43及第二孔44相隔、偏离中心O的位置。第一孔43、第二孔44及第三孔45都是以图4、5中下方侧直径较大上方侧直径较小的方式设定在盖部41上。
[0041] 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二孔44的大径部位44a通过压入而安装有筒状的第一调整器壳46,在第三孔45的大径部位45a通过压入而安装有筒状的第二调整器壳47。
[0042] 第一调整器壳46为筒状,设置有图5中下方内周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的多边形内周部46a,在图5中上方内周设置有螺纹槽46b。第二调整器壳47也一样,为筒状,设置有图5中下方内周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的多边形内周部47a,在图5中上方内周设置有螺纹槽47b。
[0043] 弹簧调整器A具备:弹簧调整器本体31,其为圆柱状;凸缘32,其设置在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中间;调整环33,其安装在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图4中上端的外周,外形为六边形状;环34,其安装在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外周,阻止调整环33从弹簧调整器本体31上脱落;以及螺纹部35,其设置在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凸缘32的图4中下方的外周。并且,弹簧调整器A是从叉盖4的图4中下方插入至第一孔43内。此外,调整环33的内周的形状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调整环33的安装部位的外形也是与调整环33的内周相吻合的形状。因此,当在调整环33内插入弹簧调整器本体31时,调整环33便无法绕弹簧调整器本体31轴转。然后,当利用环34来阻止安装在突出至叉盖4的上方的弹簧调整器本体31的外周的调整环33脱落时,调整环33和凸缘32从图4中上下夹住叉盖4,使得弹簧调整器A以能够轴转的方式安装在叉盖4上。
[0044] 第一调整器5具备:本体51,其为圆柱状;第一抵接部52,其设置在本体51的图5中下端,抵接至第一调整杆7的图5中上端面即叉盖侧端面,为圆盘状;有底孔53,其从侧方开口;以及螺纹部54,其设置在本体51的外周,与第一调整器壳46的螺纹槽46b螺合。
[0045] 于是,在已压入至叉盖4的第一调整器壳46内插入第一调整器5,将螺纹部54螺合至螺纹槽46b,从而将第一调整器5安装在叉盖4上。并且,在本体51的图5中上端设置有容许插入一字螺丝刀的顶端的槽51a,从而能够使用所述螺丝刀对第一调整器5进行相对于叉盖4的转动操作。
[0046] 此外,在有底孔53内收纳有螺旋弹簧55和球56,所述球56以从有底孔53内突出的方式被螺旋弹簧55施力。当将第一调整器5插入至第一调整器壳46内并将螺纹部54螺合至螺纹槽46b时,有底孔53与第一调整器壳46的多边形内周部46a相对。因此,球56始终被螺旋弹簧55朝多边形内周部46a推压。于是,当球56正对于多边形内周部46a的角时,螺旋弹簧55成为最大限度伸长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起使第一调整器5相对于第一调整器壳46进行转动时,螺旋弹簧55被压缩而发挥出阻碍第一调整器5的转动的阻力,使得球56欲停留在正对于多边形内周部46a的内周的角的位置。因此,第一调整器5相对于第一调整器壳46而在周向上在与多边形内周部46a的角一致的部位得到定位,并且是以设置在多边形内周部的角的数量得到定位。例如,若多边形内周部46a的剖面形状为六边形,则第一调整器5在六个部位得到定位。如此,由螺旋弹簧55、球56以及第一调整器壳46构成在第一调整器5的周向上进行定位的第一止动机构DH1。关于止动机构,由于是一个例子,因此也能以本例以外的其他结构构成。
[0047] 第二调整器6具备:本体61,其为圆柱状;第二抵接部62,其设置在本体61的图5中下端,抵接至第二调整杆8的图5中上端面即叉盖侧端面,为圆盘状;有底孔63,其从侧方开口;以及螺纹部64,其设置在本体61的外周,与第二调整器壳47的螺纹槽47b螺合。
[0048] 于是,在已压入至叉盖4的第二调整器壳47内插入第二调整器6,将螺纹部64螺合至螺纹槽47b,从而将第二调整器6安装在叉盖4上。并且,在本体61的图5中上端设置有容许插入一字螺丝刀的顶端的槽61a,从而能够使用所述螺丝刀对第二调整器6进行相对于叉盖4而转动操作。
[0049] 此外,在有底孔63内收纳有螺旋弹簧65和球66,所述球66以从有底孔63内突出的方式被螺旋弹簧65施力。当将第二调整器6插入至第二调整器壳47内并将螺纹部64螺合至螺纹槽47b时,有底孔63与第二调整器壳47的多边形内周部47a相对。因此,球66始终被螺旋弹簧65朝多边形内周部47a推压。于是,当球66正对于多边形内周部47a的角时,螺旋弹簧65成为最大限度伸长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起使第二调整器6相对于第二调整器壳47进行转动时,螺旋弹簧65被压缩,发挥出阻碍第二调整器6的转动的阻力,使得球66欲停留在正对于多边形内周部47a的内周的角的位置。因此,第二调整器6相对于第二调整器壳47而在周向上在与多边形内周部47a的角一致的部位得到定位,并且是以设置在多边形内周部的角的数量得到定位。例如,若多边形内周部47a的剖面形状为六边形,则第二调整器6在六个部位得到定位。如此,由螺旋弹簧65、球66以及第二调整器壳47构成在第二调整器6的周向上进行定位的第二止动机构DH2。关于止动机构,由于是一个例子,因此也能以本例以外的其他结构构成。
[0050] 当对如此构成的第一调整器5进行转动操作时,第一调整器5能够螺固在构成叉盖4的一部分的第一调整器壳46中而相对于叉盖4沿轴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得与第一抵接部52抵接在一起的第一调整杆7沿轴向移动。因此,通过第一调整器5相对于叉盖4的转动操作,能够变更针阀16的阀开度,从而能够调整前叉F的伸侧的阻尼力的特性(阻尼力相对于伸缩速度的特性)。
[0051] 另一方面,当对第二调整器6进行转动操作时,第二调整器6能够螺固在构成叉盖4的一部分的第二调整器壳47中而相对于叉盖4沿轴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得与第二抵接部62抵接在一起的第二调整杆8沿轴向移动。因此,通过第二调整器6相对于叉盖4的转动操作,能够变更螺旋弹簧20的压缩量而变更压侧叶片阀13的开阀压,从而能够调整前叉F的压侧的阻尼力的特性(阻尼力相对于伸缩速度的特性)。
[0052] 并且,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调整器5的第一抵接部52和第二调整器6的第二抵接部62是相互在轴向上错开配置,并且是以第一调整器5的第一抵接部52不与第二调整器6的第二调整器壳47发生干扰的方式配置。此外,弹簧调整器A、第一调整器5的本体51以及第二调整器6的本体61是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叉盖4上。也就是说,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完全不会相互干扰。进而,弹簧调整器A是以与第一调整器5的第一抵接部52和第二调整器6的第二抵接部62在车体侧套管2的轴向视角下不相互重叠的方式安装配置在叉盖4上,不会与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发生干扰。因而,弹簧调整器A不会阻碍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相对于叉盖4的轴向(图5中上下方向)的移动,此外,能够相对于叉盖4进行轴转而不会与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发生干扰。
[0053] 接合器14为有底筒状,是具备壳部14a、一对切孔14b以及活塞杆紧固部14c而构成,所述壳部14a螺固在叉盖4的螺纹筒部42的内周,所述一对切孔14b贯穿壳部14a的底部,为D形,所述活塞杆紧固部14c设置在壳部14a的底部,为筒状。一对切孔14b是以使直线部分相对的方式设置,壳部14a的底部在轴向视角下为圆角长方形。此外,在壳部14a内收纳弹簧调整器A、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进而,在活塞杆紧固部14c内周设置有螺纹槽,活塞杆紧固部14c内通过贯穿壳部14a的底部的孔14d而通往壳部14a内。因此,当将活塞杆11插入并螺固至活塞杆紧固部14c时,第一调整杆7及第二调整杆8的顶端能够通过孔14d而突出至壳部14a内。
[0054] 在该情况下,板体P为圆盘状,如图6所示,具备:螺纹孔36,其设置于在轴向视角下偏离中心的位置而且是与弹簧调整器A的螺纹部35相吻合的位置;以及切口37,其容许插通第一调整器壳46及第二调整器壳47。再者,图6中,为了避免图变得复杂,省略了车体侧套管2、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叉盖4中的螺纹筒部42的剖面的影线和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的记载。
[0055] 此外,板体P使外周与作为筒构件的接合器14的壳部14a的内周滑动接触。因此,当使弹簧调整器A转动时,板体P会有以弹簧调整器A的安装中心即螺纹孔36的中心G为轴转动的趋势。然而,由于板体P的转动中心偏离以同心方式安装在叉盖4上的接合器14的中心,因此,板体P被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止转。因此,当对弹簧调整器A进行转动操作时,板体P在进给螺杆的作用下在壳部14a内沿轴向移动。如此,由于板体P得以止转,因此不会与安装在第一调整器壳46中的第一调整器5以及安装在第二调整器壳47中的第二调整器6发生干扰。因而,板体P不会阻碍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相对于叉盖4的轴向(图5中上下方向)的移动,此外,能够相对于叉盖4沿轴向移动。
[0056] 再者,要利用壳部14a的内周对板体P进行止转,如图6所示,板体P在两个部位与壳部14a相接触即可,所述两个部位在周向上夹住穿过板体P上的弹簧调整器A的安装中心的壳部14a的内周的法线N。也就是说,板体P以法线N为中心在该法线N的周向的两侧与壳部14a相接触即可。因此,板体P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盘状,也可为在夹住所述法线N的两个部位进行点接触这样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板体P在外周具备与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圆弧面,因此,在被壳部14a止转而沿轴向移动时,不会啃咬壳部14a的内周,所以能够顺畅地移动。此外,板体P只要不会与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发生干扰即可,因此,也可设为从外周对圆盘切出缺口的形状也就是扇状来避开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
6。在板体P为扇状的情况下,只要将圆弧面滑动接触于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的内周而形成止转即可,在该情况下,板体P也能够顺畅地沿轴向移动。
[0057] 进而,在壳部14a内收纳有弹簧座构件70。弹簧座构件70具备:环状部71,其抵接至板体P;以及两个弹簧支承部72,它们从环状部71朝图4中下方延伸,并从接合器14的一对切孔14b中的各方突出至接合器14的外侧。在该弹簧座构件70的弹簧支承部72的下方设置有筒状的悬架弹簧座73。此外,如图1所示,在悬架弹簧座73与阻尼筒D的缸体9之间夹设有悬架弹簧S。也就是说,悬架弹簧S夹设于车体侧套管2与车轴侧套管3之间,始终朝伸长方向对前叉F施力。因此,当将该前叉F夹设于骑乘车辆的前轮与车体之间时,能够利用悬架弹簧S对车体进行弹性支承。再者,也可利用弹簧支承部72直接支承悬架弹簧S的图1中上端。此外,设置在接合器14的壳部14a的底部的切孔14b的形状及设置数量可以在不会导致壳部14a的底部的强度不足的范围内任意决定,弹簧支承部72的设置数量只要为切孔14b的设置数量以下,便可任意决定。由于弹簧支承部72抵接至悬架弹簧座73或悬架弹簧S,因此,就弹簧支承部72支承悬架弹簧座73或悬架弹簧S而言,弹簧支承部72的设置数量宜设为两个以上。
[0058] 并且,当对弹簧调整器A进行转动操作时,板体P被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止转,从而能够在接合器14内沿轴向即图4中上下方向移动。当使板体P朝图4中下方移动时,弹簧座构件70及悬架弹簧座73也朝图4中下方移动。反过来,当使板体P朝图4中上方移动时,悬架弹簧S将悬架弹簧座73及弹簧座构件70上推,因此,悬架弹簧座73朝上方移动。如此,当利用弹簧调整器A使板体P在图4中上下移动时,悬架弹簧座73支承悬架弹簧S的图1中上端的支承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当将前叉F运用于骑乘车辆时,能够调整骑乘车辆的车高。
[0059] 如前文所述,在本发明的前叉F中,弹簧调整器A在轴向视角下偏离中心O的位置可转动地安装在叉盖4上,而且在突出至叉本体1内的外周具有螺纹部35,螺固在弹簧调整器A的螺纹部35而变更悬架弹簧S的支承位置的板体P在于穿过弹簧调整器A的安装中心的壳部14a的法线的周向两侧的两个部位与壳部(筒构件)14a相接触。因此,即便将弹簧调整器A设置在叉盖4的偏离中心O的位置,也能够利用壳部14a对螺固在弹簧调整器A上的板体P进行止转。若以如此方式构成,则即便在叉盖4上设置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也能够将板体P小型化,因此能够以与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不发生干扰的方式进行配置。
[0060]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前叉F,能够在配备弹簧调整器A的情况下设置多个调整器5、6。再者,弹簧调整器A以外的调整器的设置数量并不限定于前文所述的内容。此外,是将筒构件设为接合器14的壳部14a,但也可使叉盖4的螺纹筒部42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筒构件而发挥功能。
[0061] 并且,当板体P具备与作为筒构件的壳部14a的内周相接触的圆弧面时,即便因弹簧调整器A的转动操作所引起的转矩而导致板体P被强力按压至壳部14a的内周,板体P也能够顺畅地沿轴向移动而不会损伤壳部14a的内周。再者,所述圆弧面以与所述法线的交点存在于形成圆弧面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在板体P上即可。
[0062] 如前文所述,在本发明的前叉F中,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叉盖4上,而且板体P具备容许插通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的切口37。因此,即便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各自在叉盖4上轴向移动,也能够独立地移动对应的第一调整杆7及第二调整杆8而不会被板体P干扰。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前叉F,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叉盖4上。因此,不需要通过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加以止转而沿轴向移动来使第一调整杆7及第二调整杆8移动的零件,使得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的结构非常简单。
[0063] 此外,当抵接至在车体侧套管2的轴向视角下配置在中心的第一调整杆7的第一调整器5设置在叉盖4的在车体侧套管2的轴向视角下覆盖中心的位置时,能缩小第一抵接部52的直径。由于能缩小第一抵接部52,因此避免了与第二调整器6的第二抵接部62的干扰,而且第二调整器6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较高,使得设计自由度提高。再者,也能将第一调整器5及第二调整器6设置在叉盖4的在车体侧套管2的轴向视角下不接触中心的位置,也就是说,也能将第一调整器5的本体51以及第二调整器6的本体61设置于在轴向视角下不接触叉盖4的中心O的位置。
[0064] 要将第一调整器5和第二调整器6以能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叉盖4上,也可采用螺固以外的结构。例如,也能采用如下结构:使第一调整器5和第二调整器6能够相对于叉盖4进退,使用止动机构而能够在多个部位进行定位。但是,若像本实施方式的前叉F这样将第一调整器5和第二调整器6螺固在叉盖4上、通过沿周向的转动操作而能够相对于叉盖4沿轴向移动,则不仅是轴向上的移动结构,移动操作也非常简单。
[0065] 此外,连结叉盖4与活塞杆11的接合器14具备有底筒状的筒构件(壳部)14a和设置在底部的切孔14b,在悬架弹簧S与板体P之间设置有具有弹簧支承部72的弹簧座构件70,所述弹簧支承部72从接合器14的切孔14b突出至接合器14的外侧而支承悬架弹簧S,因此,容易地实现了利用板体P的位移来变更悬架弹簧S的支承位置的结构。
[0066] 进而,在板体P为圆盘状的情况下,能够抵接至弹簧座构件70的整个环状部71,因此,弹簧座构件70能够无倾斜地沿轴向移动,从而能够实施顺畅的车高调整。
[0067] 此外,叉盖4具备叉盖本体40、第一调整器壳46以及第二调整器壳47,所述叉盖本体40具有供所述第一调整器5插通的第二孔44和供所述第二调整器6插通的第三孔45,所述第一调整器壳46安装在第二孔44中,所述第二调整器壳47安装在第三孔45中,在该情况下,有以下优点。由于将供第一调整器5螺固的筒状的第一调整器壳46和供第二调整器6螺固的筒状的第二调整器壳47设为不同于叉盖本体40的个体,因此材料费被压得较低。在利用同一原材料与叉盖本体40一体形成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的轴向长度,必须加厚盖部41的壁厚。相对于此,本发明是以不同于叉盖本体40的个体来形成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因此能够减薄叉盖本体40的盖部41。此外,相较于在叉盖本体40上设置多边形内周部46a、47a和螺纹槽46b、47b而言,在筒状的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上设置多边形内周部46a、47a和螺纹槽46b、47b将更容易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也能够降低。若使第一调整器5的本体51和第二调整器6的本体61的外径相同、将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设为同一形状,则能够使第一调整器壳46和第二调整器壳47成为通用零件,因此制造成本也能够降低。
[0068] 在第一调整器壳46与第一调整器5之间设置在周向上在多个部位对第一调整器5进行定位的第一止动机构DH1,在第二调整器壳47与第二调整器6之间设置在周向上在多个部位对第二调整器6进行定位的第二止动机构DH2,在该情况下,有以下优点。由于第一调整器5和第二调整器6在周向的多个部位得到定位,因此在用户调整前叉F的阻尼力特性时,用户自身能够掌握在所定位的部位设定成了何种阻尼力特性,即便多次反复调整,也能够再现相同的阻尼力特性。
[0069]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叉F配备有收纳于所述叉本体1内的阻尼筒D。并且,能够利用第一调整器5经由第一调整杆7来变更阻尼筒D的可变阻尼阀(针阀16)的流路面积,能够利用第二调整器6经由第二调整杆8来变更对压侧叶片阀13施力的螺旋弹簧20的弹簧力。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调整器5和第二调整器6的操作来容易地实施前叉F的伸侧和压侧的阻尼力调整。
[0070]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4月20日向日本专利厅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5-085729的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而并入至本说明书中。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