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电气和电子设备 / 线束 / 线束布线结构部

线束布线结构部

阅读:510发布:2021-03-03

IPRDB可以提供线束布线结构部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线束布线结构部的目的在于减少车门内的线束的布线所需的零件的件数。线束布线结构部具备一部分固定于车身并由主路径电线和其他路径电线组合而成的线束以及配置在车门的内部的保护件。保护件具有:收纳部,具有用于将线束引出到车门的内部的引出口部,并具有可供线束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以及其他路径引导部,将从引出口部引出的线束的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与主路径电线不同的沿着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路径。,下面是线束布线结构部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将线束布线于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该线束布线结构部具备:所述线束,形成为一部分能够固定于所述车身,由主路径电线和与所述主路径电线在不同的路径布线的其他路径电线组合而成;以及保护件,能够配置在所述车门的内部,并且具有收纳部和其他路径引导部,其中,所述收纳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线束引出到所述车门的内部的引出口部,并具有可供所述线束迂回的空间地收纳所述线束,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将从所述引出口部引出的所述线束中的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与所述线束中的所述主路径电线不同的沿着所述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所述收纳部的后方通过的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收纳部具有路径限制壁部,所述路径限制壁部通过与从所述车身侧插入到内部的所述线束抵接,能够对使所述线束朝向所述引出口部弯曲的路径进行路径限制,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沿所述路径限制壁部的外表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所述收纳部的车内侧通过的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肋形状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保护件以使所述引出口部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在所述车门的内部,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为将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朝向所述引出口部的下方的路径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保护件由凹状部件与盖状部件组合构成,

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凹状部件的槽状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相对于在所述槽状部分的内部配置的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卡定的防脱部。

说明书全文

线束布线结构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向搭载于机动车车门的电气设备等供给电源或者传递信号,需要在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布线。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布线于车门的车门线束向车体的面板布线的布线结构。在该布线结构中,在车门的车门模块面板设有线束的引导部。该引导部在车体侧端部设有出入用开口并且在下端设有向车门内部引出的引出用开口,并且具有在前端设置出入用开口的直线状的滑动用空间和从滑动用空间到引出用开口的大容积的余长吸收用空间。
[0004] 并且,在滑动用空间呈直线状地引导线束,并且在余长吸收用空间以能够在弯曲状态和倾斜状态之间移动的方式收纳线束的余长部。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6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然而,在搭载于机动车车门的电气设备等在车门内配置于上下各处。例如,门锁用马达等大多设置在比较靠上方的位置,扬声器等则大多设置在比较靠下方的位置。
[0010] 在专利文献1的布线结构中,由于将线束从引导部的下端的引出用开口引出到车门内部,因此其相对于在车门的上方的位置配置的电气设备在引导部的外侧通过而迂回地布线。在引导部的外侧用夹子等部件将这样在向着与引导部的引出用开口的朝向不同的朝向的路径布线的线束固定于车门来抑制抖动,并且由保护件覆盖以将其相对于周边部件保护起来。根据这样的方式,存在车门内与线束的布线相关的零件的件数增加的问题。
[0011]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车门内的与线束的布线相关的零件的件数。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 第一方式为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将线束布线于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具备:所述线束,形成为一部分能够固定于所述车身,由主路径电线和与所述主路径电线在不同的路径布线的其他路径电线组合而成;以及保护件,形成为能够配置在所述车门的内部,并且具有收纳部和其他路径引导部,其中,所述收纳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线束引出到所述车门的内部的引出口部,并具有可供所述线束迂回的空间地收纳所述线束,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将从所述引出口部引出的所述线束中的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与所述线束中的所述主路径电线不同的沿着所述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路径。
[0014] 第二方式为第一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所述收纳部的后方通过的路径。
[0015] 第三方式为第一或第二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收纳部具有路径限制壁部,所述路径限制壁部通过与从所述车身侧插入到内部的所述线束抵接,能够对使所述线束朝向所述引出口部弯曲的路径进行路径限制,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沿所述路径限制壁部的外表面形成。
[0016] 第四方式为第一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所述收纳部的车内侧通过的路径。
[0017] 第五方式为第一至第四的任意一种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立起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肋形状的壁部。
[0018] 第六方式为第一至第五的任意一种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保护件以使所述引出口部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在所述车门的内部,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为将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朝向所述引出口部的下方的路径的形状。
[0019] 第七方式为第一至第六的任意一种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保护件由凹状部件与盖状部件组合构成,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凹状部件的槽状部分。
[0020] 第八方式为第七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相对于在所述槽状部分的内部配置的所述其他路径电线卡定的防脱部。
[0021] 发明效果
[0022] 根据第一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该线束布线结构部具备:线束,一部分固定于车身,由主路径电线与其他路径电线组合而成;以及保护件,配置在车门的内部,并且具有收纳部和其他路径引导部,所述收纳部具有用于将线束引出到车门的内部的引出口部,并具有可供线束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所述其他路径引导部用于将从引出口部引出的线束中的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与所述线束中的主路径电线不同的沿着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路径。因此,对于与线束的主路径电线在不同的路径布线的其他路径电线,能够省略除保护件以外的对车门进行固定用的固定部件、保护该其他路径电线免受周边部件的损害的保护部件等,能够减少车门内线束的布线所需的零件的件数。
[0023] 根据第二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收纳部的后方通过的路径,因此,能够抑制保护件在车门的车内外方向的尺寸增加,在对车门的内部的收纳部的车内外侧的空间的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0024] 根据第三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收纳部具有路径限制壁部,所述路径限制壁部与从车身侧插入到内部的线束抵接,能够对使线束朝向引出口部弯曲的路径进行路径限制,其他路径引导部沿路径限制壁部的外表面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保护件在车门的车内外方向的尺寸增加,在对车门的内部的收纳部的车内外侧的空间的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0025] 根据第四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有在收纳部的车内侧通过的路径,因此,能够抑制保护件在车门的后方的尺寸增加,在对车门的内部的收纳部的后方的空间的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0026] 根据第五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立起设置于收纳部的外表面的肋形状的壁部,因此,有利于收纳部的强度的提高。
[0027] 一般来说,搭载于车门的各种电气设备大多配置在车门中的上方的位置。根据第六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保护件以使引出口部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在车门的内部,其他路径引导部形成为将其他路径电线引导至朝向引出口部的下方的路径的形状,因此,将主路径电线的路径设定成朝向配置有比较多的电气设备的车门的上方,并且将其他路径电线的路径设定成朝向配置有比较少的电气设备的车门的下方,能够时车门内部的线束的布线路径更短。
[0028] 根据第七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保护件由凹状部件与盖状部件组合构成,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在凹状部件形成的槽状部分,因此,能够将线束配置在凹状部件的内部,并且将线束的与主路径电线分岔的其他路径电线配置在槽状部分的内部,仅通过在该状态下将盖状部件与凹状部件组合,就能够将线束设置在保护件的内部,能够提高保护件的组装作业性。
[0029] 根据第八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他路径引导部具有相对于在槽状部分的内部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卡定的防脱部,因此,能够抑制在槽状部分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的脱出,能够容易地组装一对部件。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线束布线结构部的概要整体图。
[0031] 图2是车门打开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0032] 图3是车门关闭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0033] 图4是车身固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5是保护件的侧视图。
[0035] 图6是保护件的俯视图。
[0036] 图7是示出保护件的其他路径电线的布线状态的侧视图。
[0037]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0038] 图9是变形例的保护件的侧视图。
[0039]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件的侧视图。
[0040] 图11是图10的XI-X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第一实施方式>
[0042]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参照图1)。该线束布线结构部30是用于在车辆的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对线束1进行布线的结构。
[0043] 作为布线对象的线束1通过将用于向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供给电源或传递信号的多条电线捆扎成束而形成为布线形态。作为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例如有扬声器、侧镜马达、门锁马达、自动窗马达、各种开关等。在此,线束1的从车身10架设到车门20的部分通过将多根电线捆扎成一束而构成。并且,线束1在车门20内分岔并连接到各种电气设备。
[0044] 在该线束1组装有主路径电线2和与该主路径电线2在不同的路径布线的其他路径电线3。即,在车门20内分岔并与各种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中,向朝着配置有比较多的电气设备的一侧的主路径布线的是主路径电线2,而向朝向配置比较少的电气设备的一侧的其他路径布线的是其他路径电线3。不过,也可以使主路径电线2由比其他路径电线3少量的电线构成。即,主路径电线和其他路径电线的名称不过是为了方便区别在不同的路径布线的电线而附加的。
[0045] 并且,一般来说,由于在车门20内的上方的位置配置有比较多的电气设备,在此,将朝向上方的路径作为主路径,将朝向下方的路径作为其他路径来说明。例如,主路径电线2为与侧镜马达、门锁马达、自动窗马达、各种开关等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其他路径电线3为与扬声器等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在此,以其他路径电线3为与扬声器98连接的电线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
[0046] 为了方便说明,先对车身10以及车门20进行说明。车身10是对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的框架以及面板等进行焊接等而构成的部分。在车身10的侧部形成有用于上下车的乘降口。车门20以能够开闭所述乘降口的方式通过铰接部19等连结于车身10。更具体来说,车门20的处于关闭状态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以能够绕沿着大致铅直方向的连结轴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连结于前立柱(位于车身10的乘降口的内周部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而且,车门20具有车门内面板22、省略图示的车门外面板及车门内饰26(参照图2、图3)。
车门内面板22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冲裁等而形成的部件,车门外面板是设于车门内面板22的车外侧的外装部件。而且,车门内饰26由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是安装在车门内面板22的车内侧的内装部件。以下,针对车门20,将连结于车身10的端部侧(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前方)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后方)作为后方进行说明。而且,对于车门20和线束布线结构部30中配置于车门20的部分,以从车门20的前方观察后方所看到的为正面,以从车门的车内侧观察车外侧所看到的为侧面。
[0047]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将线束1贯通车身10的前立柱而进行布线,并且在车门20的车门内面板22和车门内饰26之间布线。因此,在车身10的前立柱(更具体来说,是其中形成乘降口的内周侧的表面的金属板)上形成有用于供线束1贯通布线的贯通孔部11(参照图2、图3)。而且,在车门20的前方的端部,在车门内面板22与车门内饰26之间形成有供线束1通过的导入开口部21。在此,导入开口部21由形成于车门内面板22的向车内侧开口的凹部23的前方侧的端缘部和与此对接的车门内饰26的前方侧的端缘部的组合形成。另外,所述凹部23是在车门20内主要收纳后述的保护件60的部分,其具有能够部分或整体地收纳保护件60的内部空间。
[0048] 上述车身10的贯通孔部11和车门20的导入开口部21形成于在车门20关闭的状态下相对的部位。即,被设定成在车门20关闭状态下,能够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将线束1布线成直线状或平缓的曲线状。
[0049] 而且,在车门20,沿着周缘部设置有防水用的压缝条28(参照图2、图3)。该压缝条28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在关闭了车门20的状态下,紧贴于车身10乘降口的内周部,能够在车内外保持水密状态。并且,本线束布线结构部30构成为将线束1布线到压缝条28的车内侧。
[0050] 线束布线结构部30具有上述线束1、外装部件40、车身固定部50及保护件60(参照图1)。
[0051] 外装部件40以覆盖线束1的包含被架设于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的部分的部分的周围的形态设置。该外装部件40是从外部保护线束1并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支承线束1的部件。
[0052] 外装部件40是筒状的部件,覆盖配置于其中空部的线束1的周围(参照图4)。该外装部件40形成为能够与车门20的开闭动作联动而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弯曲变形,并且能够以抑制线束1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弯曲、松弛以及下垂的方式支承线束1(参照图2、图3)。
[0053] 更具体地说,外装部件40被设定成刚性高于线束1。在此,外装部件40是将合成树脂(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挤压成型为筒状,并进行吹塑成型或真空成型而制造出的波纹管。波纹管为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沿着周向的凸条的峰部和凹条的谷部而成的筒状的部件。
[0054] 而且,外装部件40形成为扁平的形状(在此在正交于延伸方向的剖视图中为一对直线连结相对的一对半圆弧而成的形状)。即,外装部件40是难以在剖视图中的长度方向上弯曲(刚性高)、易于在剖视图中的宽度方向上弯曲(挠性高)的形状。
[0055] 但是,外装部件40只要具有高于线束1的刚性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波纹管。例如,外装部件也可以由较硬的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弹性体等)形成扁平的筒状。另外,外装部件40不限于扁平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剖面为圆形等的形状。
[0056] 上述外装部件40的靠车身10侧的端部通过卷绕带子90等固定于线束1的被布线于车身10内的部分,并且靠近该靠车身1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通过后述的车身固定部50固定于车身10(参照图2、图3)。由此,将线束1的一部分固定于车身10。而且,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通过卷绕带子90等固定于线束1的被布线在车门20内(在此是后述的保护件60内)的部分,能够与该线束1一起在车门20内进退移动。
[0057] 车身固定部50是将线束1(在此为间接地)固定于车身10的部分。该车身固定部50以贯通车身10的乘降口的前立柱的方式将线束1的一部分固定于该前立柱。
[0058] 在此,车身固定部50安装在靠车身10侧的端部被固定于线束1的外装部件40的靠近靠车身1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固定于在前立柱形成的的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参照图4)。另外,该车身固定部50也是保护外装部件40以及线束1不受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边缘)损伤的部分(从这一点来看也被称为边缘保护件)。
[0059] 该车身固定部50具备插入部52、多个卡定部53、凸缘部54、施力部55以及肋部56。
[0060] 插入部52能够插入到贯通孔部11内,并且形成为能够在内侧配置外装部件40的筒状。该插入部52朝向车辆的大致前方侧插入于贯通孔部11。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针对贯通孔部11,将插入部52插入的方向称为插入方向S,也将该方向用于说明车身固定部50自身的方向。并且,插入部52夹设在通过贯通孔部11的外装部件40和线束1与该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之间,防止外装部件40和线束1与所述开口缘部(边缘)接触而受损。
[0061] 更具体地说,插入部52的外周部被设定成整体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对应的形状以及比贯通孔部11稍小的尺寸。而且,插入部52的内周部被设定成与作为外装部件40的波纹管的峰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以及比峰部的外形稍大的尺寸。在此,对应的形状指的是大致相似形状、即整体沿相对方的形状存在的形状。在此,插入部52在主视图中形成为由一对直线部连结一对弧状部而成的筒形形状。但是,插入部52只要是形成为与外装部件40的外形形状和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可,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0062] 卡定部53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该卡定部53是在插入部52插入于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相对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卡定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卡定部53是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在此,为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端部)朝向外周侧即插入方向S后方延伸,其前端部形成为自由端的形状的部分。并且,卡定部53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尺寸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朝向后方侧逐渐增大。该卡定部53在其前端侧的部位具有面向插入方向S后方的卡定面。并且,卡定部53被设置成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并且能够从其卡定面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接触并卡定的状态向内周侧弹性变形。
[0063] 由此,卡定部53在通过贯通孔部11时,与该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接触并向内周侧弹性变形直到成为被收纳在贯通孔部11内的形态为止。并且,卡定部53在通过贯通孔部11后,通过弹性复原的力恢复原始的形态,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相对。
[0064] 卡定部53设于插入部52的周向多个位置。在此,四个卡定部53以在插入部52的周向成为等间隔的方式设于一对弧状部和一对直线部的各中间部。
[0065] 凸缘部54是形成为从插入部52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的凸缘状的部分。而且,凸缘部54在插入部52插入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从插入方向S后方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相对。即,凸缘部54的外周部形成为比贯通孔部11大的尺寸。
[0066] 而且,凸缘部54在插入方向S上相对于卡定部53的卡定面隔开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厚度尺寸相同或比其大(在此为稍大)的间隔地设置。并且,凸缘部54在插入部52插入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与卡定部53之间隔着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而配置于该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插入方向S后方。由此,车身固定部50在插入部52插入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在插入方向S上防脱。
[0067] 施力部55是用于抑制车身固定部50相对于车身10的振动的部分。该施力部55通过对车身10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施力并将车身10夹在该施力部55与卡定部53之间,从而抑制车身固定部50的振动。更具体地说,施力部55形成为从凸缘部54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形状,并且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侧(外周侧)而逐渐向插入方向S前方倾斜的形状。并且,施力部55构成为能够从上述形态起使前端侧(外周侧)的部位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弹性变形。
[0068] 而且,施力部55形成为前端侧的部位在插入方向S上位于相对于卡定部53的卡定面隔开比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厚度尺寸小的间隔的位置的形状。并且,在插入部52插入贯通孔部11而卡定部53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卡定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状态下,施力部55的外周侧的部位被按压在车身10的围绕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的插入方向S后方侧的面,从而使施力部55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弹性变形。由此,施力部55通过要弹性复原的力而成为对车身10朝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施力的状态。
[0069] 肋部56是对配置于插入部52内的外装部件40以不能够在该外装部件4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的部分。在此,肋部56形成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外装部件40的波纹管的凹凸状的外形嵌合。更具体来说,肋部56形成为从插入部5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突出的沿着周向的凸条,在插入部52的贯通方向上以与外装部件40的延伸方向上的谷部对应的间隔(即相同间隔或者隔开一个的间隔等)设置有多个。
[0070] 上述车身固定部50由一对拼合部件(在此为大致J字形的部件)拼合而构成(参照图4)。即,使一对组合部件在将外装部件40夹在中间的状态下拼合,从而肋部56嵌合于外装部件40的外周部,车身固定部50以不能够相对于外装部件40在该外装部件40的延伸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该车身固定部50固定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从而使被外装部件40覆盖的线束1以贯通于贯通孔部11的形态固定于车身10。
[0071] 在此,车身固定部50具备从一对拼合部件的对接部分的各一个端部突出的卡定部58以及形成于各另一个端部并能够与上述卡定部58卡定的承托部59。更具体来说,卡定部58是具备从由拼合部件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向拼合部件的内周侧突出的卡定爪的部分。该卡定爪形成为突出尺寸从前端侧向着基端侧逐渐变大且剖面为大致三角形状,具有面向基端侧的卡定面。而且,承托部59形成为在拼合部件的另一个端面开口的凹形形状,在其进深侧的内周侧具有能够配置卡定部58的卡定爪的穴部。并且,卡定部58插入承托部59时,卡定爪的卡定面与承托部59的穴部的一个壁面抵接而卡定。由此,一对拼合部件维持拼合而成的状态。
[0072] 并且,车身固定部50使外装部件40沿着铰接部19的连结轴成为扁平的姿势地固定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缘部。由此,配置于外装部件40内的线束1在与铰接部19的连结轴平行的方向上被限制弯曲,并且在与该连结轴正交的平面上容易弯曲变形,相对于绕该连结轴进行开闭动作的车门20更加顺畅地联动。
[0073] 但是,车身固定部50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车身固定部也可以构成为一对拼合部件的单方的对接端部彼此通过绞线连结并能够开闭。另外,车身固定部也可以省略卡定部58以及承托部59,通过在一对拼合部件对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贯通孔部11来维持拼合状态。
[0074] 而且,车身固定部也可以是省略了施力部55的结构。而且,代替肋部56也可以设置向插入方向S前方或后方突出的外装部件40或线束1固定用的突出片。即,将外装部件40或线束1中的向车身固定部的插入方向S一方延伸出的部分通过用带子卷绕或者用束线带紧固等固定于上述突出片即可。另外,所谓束线带是指能够阶梯性地调节并保持环状体的周向尺寸的部件。在采用这种突出片的情况下,车身固定部也可以作为整体通过注塑成型而一体地形成。
[0075] 保护件60是以能够吸收余长的方式收纳伴随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被导入到车门20内的线束1并且保护盖线束1免受外部损害的部分。该保护件60具有收纳部和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其中,所述收纳部具有余长吸收部62和引导部72。以下,对于保护件60,有时使用其配置于车门20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进行说明。
[0076] 保护件60配置在车门20内,是利用引导部72引导覆盖线束1的外装部件40的包括靠车门2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的进退路径、并且利用余长吸收部62具有可供从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伸出的线束1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1的部分(参照图5、图6)。该保护件60在引导部72具有供覆盖线束1的外装部件40插入的插入口部74,并且在余长吸收部62具有用于将线束1引出到车门20的内部的引出口部64。而且,保护件60利用其他路径引导部82将从引出口部64引出的线束1的其他路径电线3从引出口部64引导到与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与主路径电线2不同的路径)。在此,以插入口部74与引出口部64沿大致正交的方向贯通、保护件60整体形成为侧视图呈大致L字形为例进行说明。
[0077] 引导部72在靠车身10侧的端部具有插入口部74,并且形成为靠车门20侧的端部与余长吸收部62连续的筒状,该引导部72对外装部件40的包括靠车门20侧的端部的部分的变位路径进行引导。更具体来说,引导部72形成为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图中呈大致长方形的筒状。并且,引导部72与通过插入口部74插入的外装部件40在其外周部接触,从而在相对于外装部件40的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主要是剖视图中的宽度方向亦即车内外方向)上限制路径。然而,引导部72只要能够主要在剖视图中的宽度方向上对外装部件40进行路径限制即可,也可以形成为剖面为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等的筒状。
[0078] 在引导部72与外装部件40的关系中,如下地设定外装部件40的延伸尺寸:在外装部件40被通过车身固定部50固定于车身10的状态下,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至少包括靠车门20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被插入引导部72内的程度(参照图7)。另一方面,引导部72只要能够在车门20进行开闭动作时将在车门20内进退的外装部件40的包括靠车门20侧的端部在内的部分向着余长吸收部62引导即可。在此,设定成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使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向余长吸收部62内突出的延伸尺寸。
[0079] 该引导部72形成为大致直线状,插入口部74配置于在车门20的前端部开口的导入开口部21的内侧,其以沿着车门20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置。
[0080] 而且,引导部72的插入口部74在周向上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着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大的形状。在此,插入口部74在整周向开口端部扩大。而且,优选插入口部74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在此,为外装部件40的位于车外侧和上下的部位)的内周缘部和外周缘部形成为圆角形状。
[0081] 余长吸收部62是与引导部72的另一端侧(后方侧)相连的部分,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所述收纳空间能够具有可供从由引导部72引导的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1。而且,在余长吸收部62的引出口部64设于相对于引导部72隔着收纳空间的部位。
[0082] 该余长吸收部62形成为使从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在第一路径R1和第二路径R2之间弯曲从而能够使其迂回来吸收余长地收纳该线束1,其中,第二路径R2的中间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路径R1分离的方式膨胀(参照图7)。
[0083] 更具体来说,余长吸收部62在侧视图中具有隔着收纳空间相对的第一壁部66和第二壁部67。收纳于收纳空间内的线束1配置成在通过第一路径R1时靠近第一壁部66、在通过第二路径R2时靠近第二壁部67。即,在线束1通过第一路径R1的状态下,存在能够供该线束1向第二壁部67侧迂回的空间。该第一壁部66以及第二壁部67的各一个端部与引导部72的另一个(后方)端部连接,各另一个端部与引出口部64连接。更具体来说,第一壁部66在侧视图呈大致L字状的保护件60的内周侧以直线状地连结引导部72的后方的端部和余长吸收部62的引出口部64的形状延伸。而且,第二壁部67与第一壁部66隔开收纳空间量的间隔,在侧视图呈大致L字状的保护件60的外周侧以大致L字状地连结引导部72的后方的端部和引出口部64的形状延伸。即,该余长吸收部62在侧视图中形成为以第一壁部66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另外,在图5等中,第二壁部67的靠引导部72的后方侧的部位形成为向从引导部72离开的方向(朝向后方侧)稍微膨胀的形状。
[0084] 并且,余长吸收部62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以使从外装部件40的靠车门20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通过与第二壁部67侧隔开了能够迂回的空间的第一路径R1的方式收纳该线束1。而且,余长吸收部62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以使线束1通过第二路径R2的方式收纳该线束1。即,余长吸收部62使因车门20从打开姿势到关闭姿势的关闭动作而被压入收纳空间内的线束1的部分在该余长吸收部62的内部弯曲并从第一路径R1向比第一路径R1距离长的第二路径R2迂回,从而吸收伴随着车门20的关闭动作而产生的线束1的余长。
[0085] 而且,余长吸收部62具有能够在引出口部64固定线束1的引出定位部65。引出定位部65形成为引出口部64的开口端部部分地(在此为剖面呈L字状地)延伸而成的形状。并且,将通过引出口部64而被引出的线束1以与引出定位部65的内侧抵接的状态利用束线带92紧固或卷绕带子90(在此利用束线带92紧固),从而能够将该线束1在引出口部64定位于保护件60。由此,即使在车门20进行开闭动作时线束1在余长吸收部62内进退,也能够抑制被布线在车身10内的线束1被拉伸或产生松弛。
[0086] 其他路径引导部82是将从引出口部64引出的线束1的其他路径电线3引导到与主路径电线2不同的沿着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的路径的部分(参照图1、图7)。更具体地说,其他路径引导部82将从引出口部64引出的线束1的与主路径电线2分岔并进行U形转弯的其他路径电线3朝向与该其他路径电线3所连接的电气设备的连接部位99(例如连接器等)进行引导。另外,线束1构成为从车身10侧向车门20侧布线,主路径电线2与其他路径电线3被捆扎在一起,直至其在保护件60的引导部72和余长吸收部62内通过而被从引出口部64引出为止。
[0087] 在此,保护件60以余长吸收部62的引出口部64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在车门20的内部。另外,朝向上方并不限于朝向铅直方向上方的情况,只要是向着上方,也包括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的情况。并且,其他路径电线3所连接的电气设备为如上所述的扬声器98。另外,保护件60配置在扬声器98的上方的位置。即,主路径电线2朝向车门20的内部的上方侧布线,与此相对,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为将其他路径电线3引导至朝向引出口部
64的下方的路径的形状。
[0088] 该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一方朝向引出口部64的内部开口,另一方在靠近与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的位置开口。从保护其他路径电线3免受外部侵害的观点来说,优选将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另一方的开口位置设定于余长吸收部62的面向与车内外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表面中最靠近与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的位置。即,优选其他路径电线3露出到与扬声器98连接的位置的部分较少。在图7中,示出了其他路径引导部82被设定成在侧视图中位于开口位置正朝向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的位置。
[0089] 形成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部位如下所述。在此,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在将保护件60配置于车门20内的状态下通过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的路径。更具体地说,其他路径引导部82与余长吸收部62中从车身10侧插入到余长吸收部62的内部的线束1抵接,从而沿第二壁部67的一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壁部67对使线束1朝向引出口部64弯曲的路径(第二路径R2)进行路径限制(参照图7)。即,设置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部位为,余长吸收部62中伴随着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按压在余长吸收部62内进退的线束1的部分。实际上,第二壁部67中容易按压线束1的部分是弯曲部分和夹着弯曲部分的两侧的部分,其他路径引导部82在该范围内延伸。
[0090] 该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为以余长吸收部62的第二壁部67的一部分为一侧的壁部的筒状。并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具有相对于余长吸收部62的(在此为第二壁部67的)外表面呈肋状地立起设置的壁部。即,在余长吸收部62的第二壁部67的外表面立起设置有形成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一部分的壁部。由此,余长吸收部62的形成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部分的强度提高。即,余长吸收部62形成为在第二壁部67的按压线束1的部分被加强的构造。
[0091] 上述保护件60是将一对部件组合而构成的。更具体地说,保护件60能够通过将凹状的第一部件76与盖状的第二部件78拼合而构成,所述凹状的第一部件76与盖状的第二部件78是通过对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等分别形成的。并且,第一部件76和第二部件78沿保护件60配置于车门20的状态下的车内外方向靠近并拼合。即,以堵塞第一部件76的开口的方式拼合第二部件78,从而组装成保护件60。
[0092] 保护件60具有用于维持第一部件76与第二部件78的拼合状态的卡定结构部。更具体地说,卡定结构部具有:承托部,设于第一部件76的开口缘部的外周部的多个部位;以及卡定部,设于第二部件78的侧缘部的多个部位,并与各承托部卡定。
[0093] 其他路径引导部82构成为具有:槽状部分86,形成于第一部件76,以及盖状部分88,形成于第二部件78,并且在第二部件78与第一部件78拼合时堵塞槽状部分86(参照图
8)。在此,槽状部分86通过作为一个侧壁的第二壁部78的一部分、从第二壁部78的外表面突出的底部及与底部连接并与该外表面隔开间隔地相对的另一个侧壁形成为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状。该槽状部分86向第一部件76整体的开口方向(配置于车门20时的车内侧)开口。而且,优选槽状部分86被设定成能够在内部配置其他路径电线3的尺寸(比其他路径电线3的直径大的深度尺寸)。盖状部分88是包括第二部件78的后方侧的端缘部的部分。并且,通过使第二部件78与第一部件78拼合,利用槽状部分86和盖状部件88形成筒状的其他路径引导部82。
[0094] 不过,其他路径引导部82并不限于由上述槽状部分86与盖状部分88组合而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部件的槽状部分形成为向与将保护件配置于车门20内的状态下的车内外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形状,第二部件的盖状部分具有以堵塞所述槽状部分的开口的方式沿车内外方向形成的部分。而且,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部件的槽状部分被设定成比其他路径电线3的直径小的深度尺寸,第二部件的盖状部分形成为凹形形状,并且在各内部空间连通形成的空间内配置其他路径电线3。
[0095]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省略盖状部分而仅由槽状部分86构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了抑制其他路径电线3从作为其他路径引导部的槽状部分86脱落而设置后述的防脱部84。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其他路径引导部由剖面呈大致L字形状的部分与第二部件的一部分形成为槽形状或筒形状,其中,所述剖面呈大致L字形状的部分包括第一部件的第二壁部67的一部分和从该处呈肋状伸出的部分。即,其他路径引导部82为了能够引导其他路径电线3而至少形成有槽形状即可。
[0096] 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具有相对于在槽状部分86的内部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3卡定的防脱部84(参照图8)。更具体地说,防脱部84形成为从槽状部分86的一对侧壁中的一个的内表面向另一个侧壁侧突起的形状。在此,防脱部84以从第二壁部78的一部分即一个侧壁突起的方式设置。该防脱部84的前端部与另一方的侧壁的间隔被设定成比其他路径电线3的大小(直径)小。不过,防脱部84也可以设为从另一个侧壁突起(参照以图7的双点划线示出的防脱部84)、或者设为从一对侧壁的双方突起。而且,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延伸方向上设有多个防脱部84(参照图7)。并且,当向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槽状部分86的防脱部84的进深侧压入其他路径电线3时,该其他路径电线3由防脱部84限制位置而被维持在槽状部分86的内部。
[0097] 而且,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靠扬声器98侧的端部设有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85。该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85是通过束线带92而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靠扬声器98侧的端部将其他路径电线3紧固固定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85是形成于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靠扬声器98侧的端部、并且具有在其底部的一部分贯通的第一通孔部和从外侧的侧壁的外表面突出的大致D字形状的第二通孔部的部位(参照图5)。并且,使束线带92以包围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内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3的形态通过第一通孔部和第二通孔部并紧固。由此,能够将其他路径电线3固定于保护件60。不过,也可以是,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形成为在其他路径引导部的端部延伸出底部和外侧的侧壁的形状,在此,也可以卷绕束线带或带子来固定其他路径电线。
[0098] 即,总结其他路径电线3的布线的话,从引出口部64引出的包括主路径电线2和其他路径电线3的线束1和在引出定位部65的前端U形转弯的其他路径电线3在引出定位部65由束线带92固定,U形转弯并回到引出口部64内的其他路径电线3配置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更具体地说,其他路径电线3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槽状部分86的内部配置在防脱部84的进深侧,并且夹设在槽状部分86和覆盖槽状部分86的盖状部分88之间。并且,在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另一个端部固定于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85的其他路径电线3从其他路径引导部82延伸并朝向扬声器98布线,并且在其连接部位99与扬声器98连接。
[0099] 但是,其他路径引导部82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在图9中,出于将其他路径电线3以较短路径布线的观点,示出了设定有其他路径引导部182的靠扬声器98侧的开口位置的保护件160。即,在侧视图中,其他路径引导部182的开口位置被设定在通过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的余长吸收部62的端缘部的切线上与该外表面的切点的位置。另外,根据该结构,从其他路径引导部182的开口部延伸出的其他路径电线3朝向与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呈大致直线状地布线。在该情况下,能够减轻由其他路径电线3的弯曲引起的负荷。
[0100] 而且,在将与多个电气设备连接的各电线作为其他路径电线3设定的情况下,优选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开口位置由与各电气设备对应的各其他路径电线3的布线路径确定,例如,可以设定在靠近与配置于最靠近保护件60的位置的电气设备连接的其他路径电线3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0101]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形成为从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延伸至引导部72的下方为止。即,其他路径引导部不限于沿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形成的情况,只要是沿包括余长吸收部62和引导部72的收纳部的外表面形成即可。
[0102]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沿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断续地形成。并且,即使在其他路径引导部与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之间夹设有保护件的其他部位,只要其他路径引导部沿该外表面形成即可。
[0103] 上述保护件60在车门20的内部即车门内面板22和车门内饰26之间部分或整体地被收纳于形成在车门内面板22的凹部23内。
[0104] 保护件60以被配置于上述凹部23内的状态固定于车门20。作为为此的结构,保护件60具备能够嵌入形成于车门20的车门内面板22的孔部的固定部68(参照图2、图3)。固定部68形成为能够通过将保护件60相对于车门内面板22向车外侧按压而与上述孔部嵌合的形状。例如,作为固定部68,可以采用具有从保护件60的外表面突出的基轴部和卡定部的结构,所述卡定部形成为从其前端部向其外周侧伸出的形状并可以在能够与孔部的开口缘部卡定的形态和从该形态向内周侧挠曲的形态之间弹性变形。在此,在保护件60的车外侧的侧面以分别从余长吸收部62以及引导部72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固定部68。并且,通过将该固定部68插入形成于车门内面板22的孔部,卡定部与孔部的开口缘部抵接而向内周侧弹性变形,在越过了孔部的位置向外周侧弹性复原,从车外侧卡定于孔部的开口缘部。
[0105] 但是,作为用于将保护件60固定于车门20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结构。例如,保护件60也可以是能够通过螺纹紧固、螺栓紧固、双头螺栓紧固或托架固定等固定于车门内面板22的形状。另外,保护件60也可以固定于作为内装部件的车门内饰26。
[0106] 到此为止,对于保护件60,以将引出口部64以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于车门20的内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保护件60也可以将引出口部64以朝向下方的姿势配置。在该情况下,在车门20的上下方向,与包括以引出口部64为基准配置于比较下方的位置的扬声器98的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作为主路径电线布线,将与配置于比较上方的位置的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线作为其他路径电线由其他路径引导部82引导并布线。
[0107] 而且,对于保护件60,以由凹状的第一部件66和盖状的第二部件67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保护件也可以通过凹状部件彼此的组合等而构成。另外,保护件60也可以构成为凹状部件,并且其开口部被车门内饰26的一部分塞住。在该情况下,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使其一部分由车门内饰26的一部分构成。
[0108] 而且,上述保护件60的形状是其一例,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形状。即,保护件60只要是能够具有可通过余长吸收部62使从插入口部74插入的线束1迂回的空间地收纳该线束1的结构即可,可以考虑车种所决定的车门20的形状等来形成。例如,保护件也可以是余长吸收部62直接与插入口部74的后方侧连接的形状。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如下形状等,即具有将线束1卷绕成轮状地收纳,使轮部的直径变化而能够进行迂回的收纳部。在该情况下,优选其他路径引导部82沿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形成。
[0109] 上述线束布线结构部30优选将从车身10向车门20内布线的线束1、外装部件40、车身固定部50以及保护件60模块化,并在装配车辆前进行组装。即,用外装部件40覆盖线束1,并通过卷绕带子90将该外装部件40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固定到从各部延伸出的线束1,在外装部件40的靠近一个端部的一部分安装车身固定部50。并且,将包含外装部件40的另一个端部的一部分配置于保护件60的第一部件76的引导部72内,并且将从外装部件40的另一个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收纳到余长吸收部62内并从引出口部64引出。使从该引出口部64引出的线束1中的其他路径电线3U形转弯而回到引出口部64内,将所述线束1和U形转弯后的其他路径电线3通过束线带92固定于引出定位部65。并且,将U形转弯后的其他路径电线3从引出口部64侧的开口配置到其他路径引导部82的槽状部分86的内部,并在另一方侧的开口部位用束线带92固定于其他路径电线固定部85。接着,使第二部件78与第一部件76拼合。
[0110] 以上,以外装部件40覆盖线束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若线束1本身具有能够抑制弯曲、松弛以及下垂的程度的高刚性,则也可以省略外装部件40。但是,从保护线束1以及限制弯曲方向的角度来说,优选覆盖有外装部件40。
[0111] 而且,对于将线束布线结构部30应用于作为前侧门的车门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通过铰接部19与车身10连结的后侧门等。在该情况下,在中立柱(前侧门和后侧门之间的立柱)和后侧门之间架设线束1。即,在中立柱形成贯通孔部,将车身固定部50安装于此。
[011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对于线束1的与主路径电线2沿不同的路径布线的其他路径电线3,除保护件60以外,能够省略对车门20进行固定用的固定部件、保护该其他路径电线30免受周边部件损害的保护部件等,能够减少车门20内线束1的布线所需的零件的件数。
[0113]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为沿余长吸收部62(或引导部72)的外表面引导其他路径电线3的形状,因此能够更紧凑地引导其他路径电线3。而且,与其他路径电线3离开保护件60地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短的路径布线。
[0114]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有在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通过的路径,因此能够抑制保护件60在车门20的车内外方向的尺寸增加,在对车门20的内部的余长吸收部62(和引导部72)的车内外侧的空间的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0115]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具有立起设置于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的肋形状的壁部,因此不必加厚余长吸收部62的壁厚就能够提高余长吸收部62的强度。而且,在此,其他路径引导部82沿第二壁部67的一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壁部67与从车身10侧插入余长吸收部62的内部的线束1抵接并能够对使线束1向引出口部64弯曲的路径进行路径限制,因此能够在容易吸收按压线束1而产生的负荷的部位实现强度的提高。
[0116] 一般来说,搭载于车门20的各种电气设备大多配置在车门20的上方的位置。与该情况对应地,保护件60以引出口部64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在车门20的内部。并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形成为将其他路径电线3引导至朝向引出口部64的下方的路径的形状。由此,能够将主路径电线2的路径设定为朝向配置有比较多的电气设备的车门20的上方的位置,并且能够将其他路径电线3的路径设定为朝向配置有比较少的电气设备的车门20的下方的位置,能够使车门20内的线束1的布线路径更短。
[0117] 而且,保护件60是将第一部件76与第二部件78组合构成的,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具有在第一部件76形成的槽状部分86,因此,在保护件60的内部配置线束1时,能够将其他路径电线3定位配置在槽状部分86的内部,能够提高保护件60的组装作业性。
[0118]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82具有相对于在槽状部分86的内部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3卡定的防脱部84,因此抑制了在槽状部分86的内部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3的脱出,能够容易地组装第一部件76和第二部件78。
[0119] <第二实施方式>
[0120]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30不同的部分仅为保护件260的其他路径引导部282,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即,将图1的保护件60置换成图10的保护件260后的形态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
[0121] 其他路径引导部282沿余长吸收部62的车内侧的侧部形成。该其他路径引导部282形成为从构成保护件260的第一部件276和第二部件278中的第二部件278的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向车内侧突出的形状。在图10中,示出了朝向车内侧开口的槽状的其他路径引导部282。该其他路径引导部282从第二部件276的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隔开能够配置其他路径电线3的间隔地立起设置有一对侧壁,从而形成以余长吸收部62的一部分为底部的槽状。即,该保护件260的第二部件278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件60的第二部件78的外表面立起设置一对侧壁并且省略了盖状部件88而成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一部件276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的保护件60的第一部件76中省略了槽状部分86而成的形状。
在此,其他路径引导部282形成为在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上从与引出口部64相邻的位置朝向扬声器98的连接部位99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
[0122] 优选该其他路径引导部282也具有抑制在其内部配置的其他路径电线3的脱出的防脱部284(参照图11)。另外,防脱部284可以以从其他路径引导部282的一个侧壁突出的方式形成(以图11的实线示出的防脱部284)、或者以从另一个侧壁突出的方式形成(以图11的双点划线示出的防脱部284)。而且,在其他路径引导部282的靠扬声器98侧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其他路径电线3的结构。
[0123] 不过,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由第二部件的余长吸收部62的一部分和从该部分在剖视下以大致L字形状地突出的部分构成,并且形成为在与车内外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开口的槽状。
[0124] 而且,其他路径引导部也可以形成为将其他路径电线3沿余长吸收部62的外表面从在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通过的路径转移到在余长吸收部62的车内侧通过的路径地进行引导的形状。
[0125]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他路径引导部282沿余长吸收部62的车内侧的侧部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车门20的后方的保护件260的尺寸增加,在对车门20的内部的余长吸收部62的后方的空间的制约严格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0126] 而且,由于其他路径引导部282沿余长吸收部62的车内侧的侧部形成,因此,能够跨过余长吸收部62地在车门20的侧视图中将其他路径电线3呈大致直线状地布线。由此,能够以更短的路径将其他路径电线3布线于在保护件60的下方配置的扬声器98等电气设备。
[0127] 如上所述对该线束布线结构部30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式中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没有被示例的无数变形例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是能够想到的。
[0128] 标号说明
[0129] 1:线束;
[0130] 2:主路径电线;
[0131] 3:其他路径电线;
[0132] 10:车身
[0133] 20:车门
[0134] 30:线束布线结构部
[0135] 60、160、260:保护件;
[0136] 62:余长吸收部;
[0137] 64:引出口部;
[0138] 76、276:第一部件;
[0139] 82、182、282:其他路径引导部;
[0140] 84、284:防脱部;
[0141] 86、186:槽状部分;
[0142] 98:扬声器;
[0143] 99:连接部位。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