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首页 / 专利库 / 微电子学 / 薄膜 / 防眩薄膜

防眩薄膜

阅读:97发布:2021-02-05

IPRDB可以提供防眩薄膜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的服务。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薄膜,其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本发明的防眩薄膜系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者,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于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于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下面是防眩薄膜专利的具体信息内容。

1.一种防眩薄膜,其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与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是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是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

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

2.如权利要求第1项的防眩薄膜,其中,上述树脂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

3.如权利要求第1项的防眩薄膜,其中,上述微粒子为无机微粒子。

4.如权利要求第1至3项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中,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2~15。

5.如权利要求第1至4项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中,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3.5~10。

6.如权利要求第1至5项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中,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α)为2~10%。

7.如权利要求第1至6项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中,上述防眩薄膜的全光线穿透率为88%以上。

说明书全文

防眩薄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专利申请对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80733号主张巴黎公约方面的优先权,此处以参照的形式将其整体并入本说明书中。
[0002] 本发明关于一种防眩薄膜。进而,本发明亦关于一种贴附有上述防眩薄膜的显示设备。
[0003] 【先前技术】
[0004] 光学薄膜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透明薄膜而被广泛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等。例如,可列举液晶显示设备的表面所使用的表面保护薄膜及防眩薄膜(anti-glare film)作为光学薄膜的具体例。表面保护薄膜是用以保护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的玻璃的薄膜,具有即便贴附于表面长期使用亦不易损伤的充分的硬度。防眩薄膜为了赋予无映入的良好的视认性而贴附于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由于防眩薄膜贴附于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故而期望其作为不仅具有防眩性而且具有不易损伤的充分的硬度的表面保护薄膜而发挥功能。作为此种薄膜,使用具有硬涂层的防眩硬涂薄膜。
[0005] 作为习知的防眩硬涂薄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如下防眩硬涂薄膜,其是在透明薄膜上设置包含有机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成者,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6μm,与上述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01~0.020,其调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为3~35重量份,上述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为上述有机微粒子的平均粒径的1~2倍,防眩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为0.1~5.0%,60度镜面光泽度为60%以上90%以下,且20度镜面光泽度为15%以上40%以下,进而视感穿透率(穿透Y值)为88.00以上。
[0006] 然而,专利文献1的防眩硬涂薄膜将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规定为2~6μm,在现今的高精细的显示器上,无法充分地防止眩光,无法赋予视认性良好的画面感。另外,专利文献1的防眩硬涂薄膜不具有充分的硬度。
[0007]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有如下防眩薄膜,其于透明纤维素酯薄膜基材上具有将固化性组成物固化所获得的防眩层,该固化性组成物的固形份浓度为3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且包含(A)固化性化合物、(B)相对于上述固化性化合物(A)为0.5~2.0质量%的氧化膦系起始剂、及(C)相对于总固形份为5~15质量%的平均粒径为2~8μm的透光性树脂粒子,该防眩层的膜厚为3~15μm,且防眩薄膜整体的总雾度为0.5~2.5%。
[0008] 然而,专利文献2的防眩薄膜的透光性树脂粒子的粒径较大,容易产生眩光,无法说具有良好的视认性。
[0009]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揭示有如下防眩薄膜,其是在透明支持体上具有由至少包含(A)固化性树脂化合物及(B)透光性粒子的组成物所形成的防眩性层者,将上述防眩性层的膜厚除以上述(B)透光性粒子的平均粒径所得的值为1.1~3.0,上述防眩薄膜的总雾度值为0.5~5.0%,内部雾度值为1.5%以下,且上述(B)透光性粒子的上述防眩层内的由下述式所表示的上部不均匀分布率为45%~99%。
[0010] 上部不均匀分布率=[在由包含(A)及(B)的成分的组成物所形成的层的膜厚方向上,自层的中央存在于与透明支持体为相反侧50%的膜厚区域的(B)成分的个数]÷[存在于由包含(A)及(B)的成分的组成物所形成的层整体的(B)成分的总数]×100(%)[0011] 然而,专利文献3的防眩薄膜在透光性粒子的粒径较小的情况下,防眩性层的膜厚变得极薄,防眩薄膜的硬度变得不充分。另外,在技术层面难以在防眩性层中使透光性粒子稳定地偏集存在于上部,有防眩层的表面不均匀的问题。
[0012] 另外,其他习知的防眩薄膜过度考虑提高防眩性,无法消除作为用以赋予防眩性的层而形成的涂膜的发白。此种习知的防眩薄膜存在如下问题:在贴附有该防眩薄膜的液晶显示设备等中显示图像时,液晶显示设备等的画面发白,产生对比度的降低及眩光。
[0013] [先前技术文献]
[0014] [专利文献]
[001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56850号公报
[001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76785号公报
[0017]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159691号公报【发明内容】
[0018]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9] 习知的防眩硬涂薄膜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充分地防止对比度的降低或眩光等以对液晶显示设备等赋予良好的视认性,另外,不具有充分的硬度。尤其是存在无法对高精细的液晶显示设备等赋予良好的视认性的问题。
[0020] 本发明是鉴于习知技术中的此种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薄膜,其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
[0021]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22] 本发明者等人经过努力研究,结果发现藉由使用如下防眩薄膜可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防眩薄膜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在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在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
[0023] 本发明具有以下态样。
[0024] [1]一种防眩薄膜,其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在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在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
[0025] [2]如[1]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
[0026] [3]如[1]或[2]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粒子为无机微粒子。
[0027] [4]如[1]至[3]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2~15。
[0028] [5]如[1]至[4]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3.5~10。
[0029] [6]如[1]至[5]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α)为2~10%。
[0030] [7]如[1]至[6]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全光线穿透率为88%以上。
[0031]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
[0032] 本发明的防眩薄膜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
[0033] 【图式简单说明】
[0034]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
[0035]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且为进而积层有黏着层及剥离层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
[0036] 图3是对贴附有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显示设备的构成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0037] 【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参照随附图式并示出实施形态例而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39]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
[0040] 防眩薄膜10具有透明薄膜2、及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一表面的防眩层1。本发明的防眩薄膜亦可具有除透明薄膜及防眩层以外的层。例如,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防眩薄膜11具有:透明薄膜2;防眩层1,其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一表面;黏着层3,其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另一表面;及剥离层4,其存在于黏着层3的与透明薄膜2为相反侧的表面。虽未进行图示,但在防眩层1的表面(与透明薄膜2为相反侧的表面),亦可进而积层保护层,该保护层用以在将防眩薄膜10贴合于显示设备等之前暂时保护防眩层1的表面。防眩薄膜10只要防眩层1存在于最表层即可,其他构成并无特别限定。
[0041] 图3表示在表面贴合有本发明的防眩薄膜的显示设备的剖面的概略剖视图。玻璃20是设置于显示设备的最表面的该显示设备的构件。显示设备例如为液晶显示设备(LCD)、电浆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或阴极管显示设备(CRT),并无特别限定。在图3中,防眩薄膜10经由黏着层3而贴附于玻璃20的表面。图3所示的构成可藉由将去除了防眩薄膜11的剥离层4者贴附于玻璃20的表面而形成,亦可藉由在玻璃20的表面贴附或形成黏着层3并在该黏着层3的表面积层防眩薄膜10而形成。另外,玻璃20并无特别限定,为构成显示设备的最表面的构件。玻璃20例如亦可替换为硬涂薄膜等其他构件。
[0042] <防眩层>
[0043] 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在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式:β=X-12×loge(α)。loge(α)表示以纳皮尔常数(Napier's constant)(e=2.7182…)作为底数的雾度的百分比值(α)的对数。因此,β是自变量X加上以纳皮尔常数作为底数的雾度值(α)%的对数与-12相乘所得的值所得的值。藉由60度光泽度(β)满足上述式,上述变量X较佳为满足85≤X≤100的式,更佳为满足85≤X≤95的式。
[0044] 在本发明中,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及雾度值(α)%可藉由下述程序进行测定。
[0045] 60度光泽度(β)依据JIS Z 8741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光泽计(GM-3D),在将黑色的塑料带(日东塑料带,PROSELFNo.21(宽幅))贴附于各防眩硬涂薄膜的涂布相反面(不进行薄膜的涂布的侧的表面)的状态下,测定各防眩硬涂薄膜的60度光泽度。
[0046] 雾度值(α)依据JIS K 7136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用日本电色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雾度计“NDH4000”进行测定。
[0047] 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在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式:t=(r1/2)×Y。t是对平均粒径(r)μm的平方根乘以Y所得的值。上述变量Y较佳为满足5≤Y≤10的式,更佳为满足5≤Y≤9的式。
[0048] 防眩层的厚度(t)例如可藉由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观察防眩层的剖面照片并对界面至表面进行实测而进行测定。
[0049] 上述防眩层所含的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上述平均粒径(r)较佳为0.1~2.5μm,更佳为0.1~2.0μm,进而较佳为0.2~2.0μm,进而较佳为0.3~2.0μm,进而较佳为0.4~2.0μm,最佳为0.5~2.0μm。
[0050] 防眩层所含的树脂较佳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所谓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是指藉由照射电子束或紫外线等而固化的树脂。在本发明中,电离辐射固化树脂较佳为实质上透明。作为实质上透明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例如较佳为使用丙烯酸系紫外线固化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是藉由使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单体成分为主成分的树脂组成物进行聚合所获得的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较佳为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多元醇聚丙烯酸酯为主成分。
[0051] 作为防眩层所含的微粒子,可使用有机微粒子或无机微粒子。防眩层所含的微粒子亦可为有机微粒子与无机微粒子的混合物。另外,防眩层所含的微粒子亦可为将不同的2种以上的微粒子混合而成者。
[0052]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子的材料,较佳为使用具有与构成防眩层的主成分的树脂(例如,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折射率的差较小的折射率的材料。该折射率的差例如较佳为0.1以下,更佳为0.01以下。更佳为使用包含与构成防眩层的树脂相同的树脂的有机微粒子。作为形成有机微粒子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三乙酰纤维素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降 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及丙烯酸系树脂等。
[0053] 作为上述无机微粒子,可使用金属氧化物粒子。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例如较佳为氧化硅粒子或氧化铝粒子。无机微粒子较佳为使用具有与构成防眩层的主成分的树脂(例如,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折射率的差较小的折射率的材料。该折射率的差例如较佳为0.1以下,更佳为0.01以下。氧化硅例如可藉由湿式法获得。
[0054] 防眩层可藉由将包含树脂及微粒子的涂布液涂布于对象物(透明薄膜)的表面并使其干燥而形成。
[0055] 树脂的含量在将用以形成防眩层的涂布液的总重量设为100重量%时较佳为15~55重量%,更佳为20~50重量%,进而较佳为25~45重量%,最佳为30~45重量%。
[0056] 微粒子的含量在将用以形成防眩层的涂布液所含的树脂的总重量设为100重量%时较佳为1~50重量%。藉由微粒子的含量处于该范围内,本发明的防眩薄膜的光学特性更加优异。上述微粒子的含量更佳为2~45重量%,进而较佳为5~40重量%,最佳为10~30重量%。
[0057] 上述涂布液亦可包含用以使树脂及微粒子溶解或分散的溶剂。作为溶剂,可使用甲苯等芳香族烃、及异丁醇等碳数1~5的烷基醇。较佳为包含芳香族烃及碳数1~5的醇的溶剂。
[0058] 在上述涂布液的溶剂包含芳香族烃及碳数1~5的醇的情况下,芳香族烃与碳数1~5的醇的比率较佳为2:1~1:2。上述比率更佳为3:2~2:3,进而较佳为5:4~4:5,最佳为实质上为1:1。
[0059] 为了使树脂及微粒子充分地溶解或分散,上述涂布液所含的溶剂的含量在将上述涂布液的总重量设为100重量%时较佳为20~80重量%。溶剂的含量更佳为30~70重量%,进而较佳为40~60重量%。
[0060] 上述防眩层例如可藉由凹版涂布、微凹版涂布、棒式涂布、滑动式模嘴涂布、狭缝式模嘴涂布、浸渍涂布等方法进行涂布。藉由该等方法可容易地调整防眩层的厚度。再者,防眩层的厚度例如可藉由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观察防眩层的剖面照片并对界面至表面进行实测而进行测定。
[0061] 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较佳为2~15,更佳为3.5~10,最佳为7~8。
[0062] <透明薄膜>
[0063] 作为构成本发明的防眩薄膜的透明薄膜,例如可使用三乙酰纤维素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丙烯酸系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降 烯薄膜等透明性较高的树脂薄膜。再者,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薄膜透明的情况并无特别限定。通常,所谓薄膜透明意指全光线穿透率为88%以上。亦可使用上述所例示的薄膜以外的薄膜。关于透明薄膜的双折射所致的相位差亦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用途使用2000~5000nm的普通延伸薄膜、未满2000nm的低相位差薄膜、超过5000nm的高相位差薄膜等。透明薄膜的厚度例如可使用10~250μm者。透明薄膜的厚度较佳为25~200μm,更佳为50~150μm。藉由透明薄膜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本发明的防眩薄膜具有充分的强度及较佳的光学特性。
[0064] <防眩薄膜>
[0065] 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α)较佳为2~10%。藉由雾度值处于该范围内,将防眩薄膜贴附于显示设备时的发白充分地低。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α)更佳为2~8%,进而较佳为2~6%,最佳为2~4%。
[0066] 上述防眩薄膜的全光线穿透率较佳为88%以上。藉由全光线穿透率处于该范围内,在将防眩薄膜贴附于显示设备时,显示设备的亮度及对比度变得更高。上述全光线穿透率更佳为90%以上,进而较佳为92%以上,最佳为94%以上。[实施例]
[0067] 以下,示出实施例而更具体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等例。
[0068] <实施例1>
[0069] 涂布液的制备
[0070] 藉由使丙烯酸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90重量份(固形份100%,商品名:Light Acrylate DPE-6A,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平均粒径1.0μm的氧化硅10重量份(商品名:SEAHOSTAR,日本触媒股份有限公司)、分散剂0.3重量份(商品名:DISPERBYK102,BYK-Chemie Japa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及防沈淀剂0.2重量份(商品名:BYK411,BYK-Chemie Japa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分散而获得分散体(A)。
[0071] 分散体的制备
[0072] 藉由对上述分散体(A)47.6重量份混合光起始剂2.4重量份(商品名:IRGACURE184,BASF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甲苯25重量份、异丁醇25重量份并进行搅拌而获得涂布液(B)。
[0073]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74]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涂布液(B)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单侧的表面,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1μm。
[0075] <实施例2>
[0076]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077]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的氧化硅粒子的量变更为20重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C)。
[0078]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79]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C)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2
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3μm。
[0080] <实施例3>
[0081]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082]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所含的氧化硅的量变更为30重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D)。
[0083]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84]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D)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3μm。
[0085] <实施例4>
[0086]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087]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的氧化硅变更为平均粒径0.4μm的氧化硅10重量份(商品名SEAHOSTAR,日本触媒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E)。
[0088]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89]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E)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4.0μm。
[0090] <实施例5>
[0091]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092]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的氧化硅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2.8μm的氧化硅10重量份(商品名SEAHOSTAR,日本触媒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F)。
[0093]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94]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F)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2
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6μm。
[0095] <实施例6>
[0096] 防眩薄膜的制作
[0097]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涂布液(C)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TAC(三乙酰纤维素)薄膜(商品名:Fujitac,Fujifilm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0μm。
[0098] <实施例7>
[0099]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00]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涂布液(C)涂布于厚度为75μm的丙烯酸系薄膜(商品名:2
TECHNOLLOY,住友化学制造),并照射300mJ/cm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
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1μm。
[0101] <实施例8>
[0102]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103]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的氧化硅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1.5μm的丙烯酸系粒子20重量份(商品名:MX-150,综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G)。
[0104]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05]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G)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2
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8.5μm。
[0106] <比较例1>
[0107]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108] 藉由对实施例1的分散体(A)47.6重量份混合光起始剂2.4重量份(商品:IRGACURE184,BASF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甲苯40重量份、异丁醇25重量份并进行搅拌而获得涂布液(H)。
[0109]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10]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H)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5μm。
[0111] <比较例2>
[0112]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113] 对实施例1的分散体(A)47.6重量份混合光起始剂2.4重量份(商品名:IRGACURE184,BASF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甲苯10重量份、异丁醇25重量份并进行搅拌,获得涂布液(I)。
[0114]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15]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I)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7.1μm。
[0116] <比较例3>
[0117]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18]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涂布液(B)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1.9μm。
[0119] <比较例4>
[0120]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21]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实施例1中所获得的涂布液(B)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照射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藉此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15.4μm。
[0122] <比较例5>
[0123] 分散体的制备及涂布液的制备
[0124] 除将实施例1的分散体(A)的氧化硅变更为平均粒径5.0μm的氧化硅10重量份(商品名:SHARK-SIL,Tokai Chemical Industry Co.,Ltd.制造)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涂布液(J)。
[0125] 防眩薄膜的制作
[0126] 藉由棒式涂布机将所获得的涂布液(J)涂布于厚度为100μ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商品名:Lumirror,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并藉由300mJ/cm2的紫外线进行固化,获得防眩薄膜。所获得的防眩薄膜的平均膜厚为11.0μm。
[0127] 对以上述方式所制作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各防眩硬涂薄膜评价以下项目,并将其结果汇总示于下述表1。
[0128] (1)雾度值
[0129] 依据JIS K 7136,使用日本电色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雾度计「NDH4000」测定各防眩硬涂薄膜的雾度值。
[0130] (2)60度光泽度
[0131] 依据JIS Z 8741,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光泽计(GM-3D),在将黑色的塑料带(日东塑料带,PROSELFNo.21(宽幅))贴附于各防眩硬涂薄膜的涂布相反面(未进行薄膜的涂布的侧的表面)的状态下,测定各防眩硬涂薄膜的60度光泽度。
[0132] (3)清晰感
[0133] 在距观测者0.5m的位置设置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各防眩薄膜,并对设置于距观测者1.0m的位置的液晶显示器进行观测。将使图像显示于液晶显示器时所显示的图像的清晰度良好的防眩薄膜评价为「◎」,将图像的清晰度较良好的薄膜评价为「○」,将图像的清晰度不良的薄膜评价为「×」。
[0134] (4)防眩性
[0135] 将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各防眩薄膜藉由黏着剂贴附于黑色的塑料板,并使荧光灯映入各防眩薄膜,利用目测来评价防眩薄膜的光的扩散情况。将光的扩散情况良好的薄膜评价为「◎」,将较良好的薄膜评价为「○」,将不良的薄膜评价为「×」。
[0136] (5)眩光
[0137] 在147[像素/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的表面分别设置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防眩薄膜,并评价眩光。将良好的薄膜评价为「◎」,将较良好的薄膜评价为「○」,将不良的薄膜评价为「×」。
[0138] (6)铅笔硬度
[0139] 依据JIS K 5600-5-4测定各防眩硬涂薄膜的铅笔硬度。将铅笔硬度为3H的薄膜评价为「○」,将铅笔硬度为2H的薄膜评价为「×」。
[0140] 基于上述评价项目判定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防眩薄膜是否合格。将尤其优异者评价为「◎」,将优异者评价为「○」,将不适于使用者评价为「×」。将该等结果示于下述表1。
[0141]
[0142] 可知实施例1~8中所获得的防眩薄膜与比较例1~5的防眩薄膜相比,具有适度的防眩性并且具有清晰感,且具有优异的铅笔硬度。可知尤其是实施例1及2的防眩薄膜,清晰感、防眩性、防眩光、及硬度均优异,为特别优异的防眩薄膜。
[0143] 【符号说明】
[0144] 1       防眩层
[0145] 2       透明薄膜
[0146] 3       黏着层
[0147] 4       剥离层
[0148] 10、11   防眩薄膜
[0149] 20      玻璃(显示设备的最表层构件)
高效检索全球专利

IPRDB是专利检索,专利查询,专利分析-国家发明专利查询检索分析平台,是提供专利分析,专利查询专利检索等数据服务功能的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产品包含105个国家的1.26亿组数据,专利查询、专利分析

电话:13651749426

侵权分析

IPRDB的侵权分析产品是IPRDB结合多位一线专利维权律师和专利侵权分析师的智慧,开发出来的一款特色产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帮助企业研发人员、科研工作者、专利律师、专利分析师快速定位侵权分析的产品,极大的减少了用户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无效或侵权分析的准入门槛。

立即试用